從禁童餐廳到高鐵衝突 兩岸少子化下的「厭童」現象◆文/蔡儀潔(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6-13
少子化浪潮席捲全球,兩岸社會卻都遭遇「厭童浪潮」,從咖啡館公告「兒童禁入」,到高鐵車廂內的兒童吵鬧爆發激烈衝突,層出不窮的個案折射出社會結構變化下的深層矛盾。
咖啡廳祭出「禁童令」引發爭議
臺中沙鹿區一家餐廳今年3月貼出「10歲以下兒童禁入」的公告,引發爭議。業者表示,店內有養柯爾鴨,但來店用餐的小朋友到處追鴨子,甚至穿鞋站上椅子,家長卻未即時制止,造成很大困擾,不得已推出禁令。高雄也有咖啡廳在社群平臺發文,因為多次遇到小朋友在店內亂跑,父母就在旁邊卻假裝沒看到,決定不接受12歲以下兒童入場。
中國大陸同樣存在因「熊孩子」吹起的「厭童風」,愈來愈多餐廳、咖啡廳,為了維持寧靜環境祭出「禁童令」。浙江杭州一家咖啡廳,在社群平臺發文自稱是「杭州首家禁止兒童進入咖啡館」,曝光後引發爭議。對此店主回應,本身並不厭童,但之前確實遇到小孩吵鬧亂跑,她提醒家長管教卻被反嗆,因此寫明「兒童禁入」,是出於對店內氛圍的預想和期待。
大眾運輸上兒童吵鬧不時引發旅客衝突
大眾運輸工具中也發生類似情形,臺灣有小孩搭捷運時穿鞋站到座椅上,被其他乘客拍下上傳;中國大陸民眾搭乘高鐵,在封閉空間中歷經數小時旅程,更容易因兒童吵鬧引發衝突。
據陸媒統計,在春運、暑期等出行高峰期,高鐵工作人員每月處理因孩童問題引發的乘客投訴數量大幅增加。例如2023年5月,大陸一名女子在高鐵上多次被後座孩童踢椅背,勸阻無果後與孩童家長發生肢體衝突,過程中家長先動手打了女子耳光,女子反擊後獲得乘客們一面倒支持,現場甚至響起掌聲。也有旅客發文表示,搭乘高鐵遇到一個小孩全程哭鬧,家長面對其他乘客質問,竟回嗆「那我把他弄死掉?」該影片旋即登上當天微博熱搜,引發熱議。
少子化加劇育兒家庭與厭童族的對立
公共空間因「熊孩子」的衝突折射出更深層的社會結構變化。當今兩岸都面臨少子化,臺灣2024年新生兒只有13萬4,856人,出生率約為5.76‰,連9年負成長;中國大陸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約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連續第3年下降。
兩岸社會未育人口比例上升,無子女成年人對孩童行為的容忍度日漸下降。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表示,隨著少子化加劇,育兒家庭反而成為臺灣社會「非主流」家庭,帶孩子出門容易焦慮不安,常感受到無形的肅殺氛圍。
2024年臺灣育兒家庭外出友善程度調查顯示,家長對育兒環境友善度的主觀評分僅46.8分,近6成家長外出時倍感巨大壓力,與7年前相比幾無進展;近4成家長在公共場合遭遇白眼、責備等不友善對待。
面對厭童族的經典名句「孩子會哭就不要帶出門啊!」不少家長感到無奈,他們常被誤解「小小孩會在外面哭鬧=家教差」,但年幼的小朋友情緒控制本就不易,「真的不是大人都沒在教!」
兩岸低生育率導致厭童情緒蔓延,可能進一步降低生育意願。李宏文指出,育兒家庭得到的包容體諒變少,持續疊加育兒的無形壓力,也成為政府推動生育政策難以奏效的原因之一。
立委陳培瑜本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認為政府鼓勵國民生育,但整體社會對孩子不夠友善。小孩在公眾場合的行為若不符合大家認為應有的秩序標準,民眾特別容易把不滿感受轉嫁到孩子媽媽身上。
「厭童」現象反映出情緒化的社會心理
有孩子的人和沒孩子的人之間,徬彿出現了一道鴻溝,兩派人各有立場、互不理解。然而,「厭童氛圍」並非兩岸社會獨有,也出現在其他國家。
韓國民調公司韓泰研究2022年發佈調查數據顯示,高達73%的受訪者支持設立「無兒童區」(no kids zone),反對者比例僅佔18%。新加坡有餐廳向帶著吵鬧孩子的家庭,另外收取費用作為噪音補償。在少子化嚴重的德國,社會大眾逐漸開始「厭孩」,幼童不僅被當作家長的負擔,也被視為打擾他人的麻煩。
有中國大陸醫師認為,厭童症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的表現,如果發展成社會流行文化甚至主流傾向,會形成對兒童充滿敵意的文化氛圍,不利於社會和諧。也有專家表示,對兒童的敵意只是一個表象,反映當前社會人們的負面情緒,總要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
建立更全面的親子友好環境
成年人需要安靜空間,小朋友需要自由發揮天性的環境,如何緩解兩者之間衝突,是兩岸社會共同課題。有分析指出,民眾厭惡的並非無辜的孩子,而是沒有充分實現兒童友好的社會環境。
實際上,兒童友善城市(Child-Friendly Cities)已是聯合國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臺灣民間發起「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藉由改造街道與推廣特色公園,把遊戲權還給孩子,甚至打造全面性兒童自在生活的城市空間,建構親子友好環境。
北捷和臺鐵則分別於2015年、2017年設立親子車廂,不須額外加價,能讓孩子盡情遊玩,不需要擔心打擾其他遊客,深獲家長好評,但家長們也反映臺鐵班次少難訂票、座位不足等。臺鐵回應,未來將優化列車編組,增加販售親子車廂車票的列次;列車長也會加強宣導,雖未禁止一般乘客進入親子車廂,但遇到持有座位車票旅客上車時,應讓位讓購票者優先乘坐。
中國大陸高鐵2020年推出「靜音車廂」,不建議攜嬰幼兒乘車的旅客選購搭乘。為了進一步疏導兒童乘車活動引發的吵鬧聲,中國大陸國鐵南昌局福州客運段於2024年春運期間,首度推出「遛娃艙」。
據陸媒報導,「遛娃艙」是在高鐵車廂中臨時改造出的親子活動空間,配備童書、玩具,並安排工作人員講故事,方便帶小孩旅客在相對獨立區域活動。今年1月「遛娃艙」再度升級進化,增加樂高玩具、讀書打卡、高鐵課堂等內容,體驗過的家長表示十分滿意,「孩子玩得特別開心,我也能輕鬆一點,不用擔心孩子對其他旅客造成影響」。
福州客運段廈門動車隊負責人劉峰岩指出,為了提高「遛娃艙」的使用效率,鐵路部門還利用數位化系統平臺,提前掌握車內乘客的分布情況,工作人員可以精準找到帶小孩旅客,邀請他們前往「遛娃艙」參加活動。
兩岸均進入少子化時代,面對「厭童」這股情緒化的社會風潮,唯有建立更全面的親子友善環境和強化公共空間規劃,才能避免對立持續擴大,畢竟關愛孩子不只是個別家長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