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留學率均降 海歸派不再吃香?◆文/陳宥菘(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6-16

臺灣學生出國留學的人數比早年下降,相較過去,大學畢業生更傾向於留在臺灣繼續深造。無獨有偶,數據顯示,近年中國大陸不只頂大留學率下降,全國的留學增速已放緩不少。兩岸這波留學「退潮」的背後,牽涉複雜因素,不僅與歐美學費逐年攀升有關,亦與海歸派就業優勢下降有關,中國大陸還有地緣政治因素。

學費、生活費均通膨 高昂成本成為留學的現實壓力

根據臺灣教育部統計,2023年出國留學人數近3.7萬人,雖然較疫情三年以來低點持續回升,但仍未突破疫情前2019年的4.1萬人。中國大陸教育部數據亦顯示,2023年出國留學人數約70萬人,在高考人數連年創新高意味著學生基數持續增加的情況下,這一數字也低於疫情水準。

兩岸學生出國留學潮為何降溫?首先,跟現實的經濟壓力有直接關係。

疫情之後,出國留學的成本越來越高,以臺灣及中國大陸首選的留學國家-美國為例,近年美國大學的學費一路上漲,全美前100公立大學中學費普遍集中在3至4萬美元之間,頂尖私立大學一年的學費已飆至7、8萬美元左右。學費以外,受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歐美國家近幾年經歷多次通膨,房租、食物、交通等價格皆顯著上漲,也大幅增加留學生日常生活開銷的壓力。

有調查指出,美國目前一年平均留學成本約達到7.88萬美元(約為新臺幣240萬元),相比疫情前2019年、2018年的6.9萬美元(約為新臺幣209萬元)增加。赴英國留學的費用也與這個數字接近,到其他國家留學成本雖相對較低,但一年學費加生活費普遍都是七位數起跳。

本地就業競爭力上升  「海歸」優勢不再

俗稱「海歸派」的歸國海外留學生,在當前就業市場的相對優勢正在縮小。在臺灣,根據人力銀行職涯諮詢平臺的觀察,雖然留學經歷曾被視為加分項目,但隨著國內高等教育品質提升,以及企業對實務能力的重視,僅有海外學歷已不再是求職的保證。

有一名外商金融業主管在平臺上分享,除非是就讀國外頂尖大學或者做出非凡的研究成果,否則多數海歸研究生與本土一般碩士畢業生的起薪幾乎沒有差別。企業端選擇人才時,對比在國外唸研究所跟在國內唸研究所,認知上不會差太多,頂多覺得前者的英文「應該」不錯,但其實也沒有一定。況且,當前即使不出國同樣能培養優秀的外語能力。

近年臺灣半導體、AI等科技產業領航全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減反增。臺灣頂尖大學除了在科學領域持續鑽研、深耕,也與各大科技公司建立緊密的實習與合作制度,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與業界接軌。這種「學用合一」的模式,讓不少學生選擇留在國內發展,而非遠赴海外。

在中國大陸,取得海外學歷的誘因同樣進一步下降。從薪資看,中國大陸一家求職網站發布的《2023海外留學人才就業發展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海外留學人才在大陸就業市場平均年薪為人民幣20.45萬元(約新臺幣86萬元),雖然高於本地學歷的求職者,但兩者間的差距逐年縮小。在2020年,海外留學人才的平均年薪可以達到人民幣26.82萬元。

中美地緣戰略競爭 衝擊留學潮

相較臺灣,中國大陸學生還面臨更多變數。近年中美開展全方位的戰略競爭,在國際外交、經貿領域以外,科技領域的創新與領先也是競逐的焦點。美國除了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祭出封鎖制裁,採取技術與投資管控、交流阻斷之外,也在人才封鎖方面著力。

例如,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至2025年的任期內,就曾有數百名申請赴美攻讀學位的中國大陸留學生被拒絕發予簽證,或者遭到遣返。他們大多是電子工程、計算機、機械、化學、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理工類學科的學生,申請的學校則包含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大學等美國頂尖高校。美國總統川普開展第二任期後,也陸續撤銷上千名國際留學生的簽證,其中不乏中國學生。

在美國國內,中國大陸留學生成為被標籤化的群體,被描繪成國家安全威脅,被質疑是中共間諜,甚至有立法提議禁止他們進入美國大學。隨著兩國走入長期戰略對抗,曾連續15年作為美國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的中國大陸,已在去年被印度超越。

中國大陸留學生在國內還需承擔民族主義的壓力。中國格力電器今年4月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董事長董明珠在臺上談到選才標準時,語出驚人地表示,「(格力)絕不用一個海歸派,因為海歸派裡面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這番言論凸顯中國大陸留學生「裡外不是人」的窘境。但有意見直言,董明珠只是「捅破了窗戶紙」,呈現近年國企、體制內不招留學生的真實情況。

疫後有一大批中國大陸留學生返國,但中國大陸就業環境惡化,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曾在2023年6月創下21.3%的歷史新高紀錄,後續也一直在15%上下徘徊,國內應屆大學畢業生又連年破千萬並創新高,這些海歸學生求職更加困難,即便擁有海外碩博士學歷,也不保證能順利找到工作,使「高學歷失業」成為一個現實風險。當外國文憑在中國大陸失去競爭優勢,許多學生重新思考出國留學之必要性,而非將未來寄託於海歸的光環。

海外求學降溫 培養國際觀不必仰賴留學

對於傳統長期出國留學的熱情明顯降低,許多年輕人的想法是:「我不想花費兩三年時間投入數百萬元,最後回國找工作依然面臨同樣困境」,這種務實態度反映出,留學不再被視為就業成功的必經之路,尤其當國內工作機會有限且競爭激烈時,更加強了他們對留學投資效益的質疑。

留學潮降溫並不意味著年輕世代放棄國際化,只是出國不再是唯一選項。在高昂的留學費用和風險面前,將資金用於支持子女在國內接受優質教育,並培養其他技能,成為不少家庭的新選擇。

近年來,臺灣多所頂尖大學積極與全球夥伴合作,打造國際化學程,學生不需遠赴海外,也能參與全球性的課程與專案,學生「在地就讀」也能獲得國際視野。此外,疫情期間興起的線上課程直到後疫情時代仍然火熱,學生能夠「不出國門」,便可修習國際知名大學的課程,獲得全球認可的證書。這些豐富的國際化教育資源,使得學生在臺灣也能培養國際觀,降低出國留學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許多大學與海外知名大學合作,提供雙聯學位、交換學生計畫等機會,這種短期交換、暑期實習等多元化的國際經驗成為年輕人更青睞的選項。這些靈活的學習模式不僅縮短國外學習的時間,也減輕出國一兩年攻讀學位需要承受的經濟壓力,讓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體驗不同文化,擴展國際人脈、開拓視野。這種新選擇的興起,讓「國際觀」的獲取不再依賴實體移動。

兩岸學生出國留學的熱潮正逐漸退燒,背後既有成本考量,也有就業市場變化與國際局勢的推波助瀾。儘管傳統留學模式的吸引力下降,但國際視野仍是年輕世代重視的核心能力,只是國際經驗的獲取方式將更彈性、多樣,也更貼近現實所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