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社群媒體推「播」助瀾 兩岸年輕人陷容貌焦慮困境◆文/陳詩涵(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6-13

近年來,以視覺化內容為主的社交媒體逐漸興起,加上修圖濾鏡普及,高度依賴社群的年輕人陷入容貌焦慮困境,不但伴隨而來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年齡層也有持續下探趨勢,已成為社群媒體的嚴重副作用。

近7成中國大陸大學生感到「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一詞近年愈來愈常被提及。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21年針對大學生進行容貌焦慮專項調查,發現高校學生產生容貌焦慮主要有四個原因,分別是自卑心理、普遍流行的單調審美、過於期待他人認可和互相攀比的心理。

2023年,中國大陸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系學生在「媒介市場調查」課程中,針對大學生容貌焦慮進行問卷調查,69.7%的大學生表示有容貌焦慮問題;女性感到容貌焦慮占78.83%,比男性50.39%高出許多。

調查顯示,受訪者自我評價產生容貌焦慮的原因,前三名分別是自卑心理、敏感心理和攀比心理。中、重度容貌焦慮的受訪者自認「經常將自己與他人做比較」,希望自己「瘦還要更瘦」。5.61%的受訪者每天產生一次容貌焦慮,6.78%的受訪者表示容貌焦慮時刻都在發生,影響日常生活。

官方重點打擊醫美廣告 但成效不彰

大眾媒體建立的單一審美觀,以及以視覺快速評定價值的社會習慣,使美麗幾乎與成功畫上等號,類似的價值觀充斥於中國大陸社會。以前是學生自己想整容,父母並不特別支持,現在則是父母主動提出讓孩子去整容,原因竟是「避免讓孩子產生社交障礙」,河南一家整形醫院甚至提出「當不了學霸,那就當校花」的宣傳。

2021年8月27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徵求意見稿)」,稱將重點打擊醫美廣告當中的幾種情形,首條就是製造容貌焦慮。此外還要杜絕「不當關聯類廣告」,比如將容貌不佳連結低能、懶惰、貧窮等,將容貌出眾連結優秀、勤奮、成功等。

雖然官方試圖遏止容貌焦慮的熱度,但敵不過現實社會氛圍、同儕影響,以及網路社群推動。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醫美市場在疫情前就達人民幣1,769億元,疫情後市場規模持續成長,預計2021年至2025年複合成長率達17.2%,2023年全年規模接近3,000億元。

過去中國大陸醫美客戶主要是20歲至35歲的女性,現在每年寒暑假,大學生客戶應接不暇,近年甚至不乏高中生、國中生,客戶年齡層有持續下探的趨勢。

逾7成臺灣青少年不滿意自己的外貌

臺灣在2023年解除口罩禁令,不必時時刻刻配戴口罩,部分民眾卻不願脫下口罩,尤以青少年比例較高。社群媒體逐漸將呈現重點轉為照片、影片,外表價值被過度呈現,青少年因此容易掉入互相比較、沮喪焦慮的漩渦,不願脫口罩,只是青少年容貌焦慮的一部分表現。根據兒福聯盟「2022年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容貌外表已成為高中生煩惱的第4名,可能逐漸延伸成「容貌焦慮」。

兒福聯盟2024年「臺灣兒少的社群時代容貌焦慮」調查報告指出,高達7成(71.1%)國、高中生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 8.3%的兒少甚至對自己外貌全部不滿意;58%因此採取行動、改變自己,最常做的是注重穿搭、保養肌膚,其次是減肥、染燙髮和化妝。

調查也發現,近38.8%的兒少因網路美照產生自卑感;57.8%的兒少認為自己該增重或減重,才能達到心中完美的樣貌;12.2%的兒少正積極節食或減重,面臨飲食失調的風險;13.7%的兒少曾想要整形。女性比男性有更高比例容貌焦慮,抖音、IG使用者更為嚴重。

同儕和網路影響 是造成兒少容貌焦慮的主因

兒盟指出,造成兒少容貌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同儕和網路影響,60.7%的兒少因同學或朋友影響而想改變容貌。此外,網路世界對兒少審美觀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25%的兒少因網路文章或影音內容、19%受網紅或部落客影響,而想改變外表。

為了在網路上呈現更好的形象,受訪兒少自承會修飾照片、影片。30.5%的兒少會使用濾鏡;19.2%會修飾痘痘等臉部瑕疵;更有14.1%的兒少認為自己照片不好看而不敢上傳。38.4%的兒少認為,照片看起來好看就好,即使與真實有落差也沒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另外特別區分出「社群重度使用者」,他們的容貌焦慮更為嚴重,67%曾因容貌焦慮而改變自己外表(非社群重度使用者56.5%)。此外,「社群重度使用者」在拍影片或照片時「後製」的比例亦較高。修飾臉部瑕疵為27.3%,比全體兒少高出8.1%;使用濾鏡達到42.4%,比全體兒少高出11.9%。

社會應建立多元審美價值觀與正確的自我認同

對於疫情佔去大半個就學時期、缺乏同儕互動,網路重度使用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容貌焦慮不是某地獨有現象,而是社群時代兩岸甚至全球青少年共同的煩惱。

北京師範大學一項針對青少年社交媒體暴露與容貌焦慮及媒介健康素養關係的研究顯示,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強度和社交容貌焦慮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相較於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的活躍者大多與使用者年齡、背景相似,使用者因此更傾向認同社交媒體上的審美標準,認為它反映生活中的真實情況。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朋輩比較反覆發生並強化,隨之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更強烈。

研究認為,現在的社交媒體不僅使得青少年關注明星、網紅的「完美」容貌與外型,也讓他們接觸到形象更有吸引力的同齡人,進而深化容貌焦慮。因此,高社交容貌焦慮的青少年更積極使用社交媒體與人交流和展示自己,同時卻又強化比較,形成容貌焦慮的惡性循環。

兒少為了在社交平臺上展現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導致「容貌焦慮」問題日趨嚴重,長期下來影響兒少身心,也不利社會發展。社會應加強多元審美價值觀,引導年輕人接納形形色色的外型、體態,同時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和價值觀,是解決青少年容貌焦慮問題的關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