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青年世代面對中共統戰團的挑戰與因應◆文/許力仁(海基會文教處)

  • 更新日期:114-06-13

近年來,中國大陸各級單位大力推動面向臺灣青年的交流活動,往往以極為低廉的團費或「落地招待」(參加者只需負擔自己的往返機票)為號召,吸引年輕族群的注意,並企圖通過參訪、研習、實習等名義引誘臺灣年輕世代的參與。

上述活動在臺灣社會普遍被稱為「統戰團」,在行程中夾帶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如紅色景點參訪)和政治宣傳,目標瞄準首次赴陸的臺灣青年(陸方稱為「首來族」)。2023年更被中共冠上「對臺大交流年」,活動口號更加強調「兩岸一家親」,活動數量也呈現爆發成長,寄望更多臺灣青年「首來族」進一步成為「常來族」。對於這類「統戰團」之潛在風險,臺灣社會應保持警覺,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圖。

中共統戰目的:「祖國統一」為目標 交朋友只是手段

有人認為,中共統戰是「把敵人拉成朋友」,可能過於淡化中共統戰的政治意圖。「統戰」(統一戰線)就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臺獨),運用和戰(軟硬)兩手策略,造成敵人內部矛盾。中共「統戰團」對外包裝成「交朋友」或「認識祖國」的文化交流活動,究其終極目標,其實是達到「祖國統一」。

陸委會最近公布7種拉攏臺灣青年的手法,包括學術交流、科研競賽、網紅培訓、徵文比賽、優惠門票、企業實習、獎勵措施等,都是「口惠而實不至」、「名為惠臺實為惠中」的青年統戰手法。

低廉團費吸引臺青參與    行程塑造大國形象

例如知名大學教授帶學生赴中國大陸進行5天4夜「學術交流」,費用約1萬餘元,食宿全由對方提供。行程包括參訪醫院及觀看中國大陸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再如臺灣某研究機構招攬學生赴陸參加「中華文化研習營」,參加者僅須支付團費新臺幣2萬餘元,吸引學生參與。國臺辦副主任出席致詞表示反對臺獨,讓活動充滿政治意味。

也有媒體揭露一名臺灣交換生在中國大陸交換的4個月裡,先後參加幾場分佈於各地的「統戰活動」,行程包括參訪高科技園區、現代建設、歷史遺跡,以及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等「紅色景點」。這些「統戰行程」表面為學術交流,實則展示中國大陸發展與宣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試圖影響學生對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認知。

臺灣內部也有配合執行中共統戰的協力單位。例如某民間團體在臺灣的大學校園舉辦「暑期交流團」說明會,內容宣傳中共各項「惠臺政策」,也與中國大陸各省市臺辦合作,臺灣學生只需支付機票費用,陸方落地招待參訪紅色景點(例如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共黨史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地)以及地方發展建設,意圖營造中國大陸繁榮印象。

政府的因應策略

賴總統提出的國安因應策略中,針對統戰威脅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強化交流審核:對赴中交流實施嚴格審查,確保不含政治宣傳,防止低價交流團成為統戰工具。

(二)清查中方證件:管理臺灣民眾申請中國大陸護照、居住證等,防止身分認同混淆。

(三)深化本土文化建設:提升臺灣文化產業競爭力,推廣本土文化教育,對抗中共文化滲透。

(四)增強青年認同:透過教育改革與就業機會,強化青年對臺灣的認同,降低對中國大陸經濟誘因的依賴。

(五)政界資訊披露:要求赴中政界人士公開行程與會見對象,增加透明度,防止統戰拉攏。

(六)全民公民教育:強化媒體識讀能力,培養辨識統戰手段之素養,鼓勵民眾揭露疑似統戰行為。

(七)強化交流監管:修訂《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強化交流監管;禁止與中國大陸「國防七子」等軍事相關學校交流,防止技術外流;推廣國際交流,降低對中國大陸交流的依賴。

民眾宜審慎評估交流活動

(一)審慎選擇交流活動:確認主辦單位背景,留意低價團費誘因與是否報備教育部,並檢視行程中是否含政治宣傳或紅色文化活動。對於可疑統戰活動保持警覺,必要時進行通報。

(二)保持獨立思考:警惕引導性的言論與認知操作,提升媒體識讀與批判思維能力。

(三)謹慎看待經濟誘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獎學金、免費交流或高校招生優惠可能為統戰策略,應評估學歷採認與未來發展影響,優先選擇風險較低的國內或國際交流機會。

(四)關注法規與身分風險:遵守教育部規範及交流報備制度,注意申辦中國大陸證件(如居住證)的法律與認同風險。

(五)強化本土認同:積極參與臺灣的文化活動與青年政策資源,減少對中國大陸誘因的依賴。

(六)家長與學生的特別注意事項:高中生尤應避免高風險的統戰活動。優先選擇由官方或可信機構主辦的對等、透明交流項目,並鼓勵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國家認同。

全民防範中共統戰    守護臺灣民主成果

中共針對臺灣青年的「統戰團」活動,已構成對國安與民主的重要挑戰。這類活動雖以文化交流為名,實際上傳遞特定的政治立場,意圖削弱青年對臺灣自由民主的認同。

隨著兩岸情勢變化,統戰手法日益多元且趨於隱蔽,滲透校園與社會各層面。政府已強化審查、提升資訊透明,並推動本土文化與國際交流,建立更具韌性的民主防線。

然而防範中共統戰,尚需全民共同參與,當前亟需提升媒體識讀、法治意識與批判思維,深化文化認同,方能有效因應風險,守護臺灣的民主成果,與青年的自由選擇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