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全球捐血率最高 「熱血臺灣」名副其實◆文/宋乙翔(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6-13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個耳熟能詳的口號早已成為臺灣人的生活日常。除了一般的捐血中心之外,在節慶假日時期的鬧區與商圈,也可以看到捐血車的身影,志工大力疾呼民眾捐血,而願意挽起衣袖現出熱血的人,從年輕人到長者,不在少數。這樣的行動恰恰體現了「熱血臺灣」的美名。

挽起衣袖做公益 臺灣捐血率超高

臺灣推動無償捐血超過半個世紀,更是全球捐血率最高的國家。根據臺灣血液基金會統計,過去10年臺灣的國民捐血率,從2015年的7.54%一路上升,2023年達到8.13%,雖然2024年略降至7.84%,但仍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訂立的「自給自足率」5%標準。

「捐血」在臺灣也是一種極為普遍的公益活動,時常能看到公務部門、軍隊、大專院校,甚至民間企業發起號召,例如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就從2019年起發起千人捐血活動,海基會也曾響應,共同為血庫「進補」盡一份心力。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知名藝人、政治人物現身,捐出自己的血液之外,也盼藉由自己的影響力帶動粉絲、支持者,為血庫盡一份心力。

這樣的光景在許多外國人的眼中相當不可思議,但是如此善意也成了臺灣相當美麗的風景。

然而善良與美意的背後,近年也有隱憂逐漸浮現,其中最令人擔憂的便是逐年下降的捐血率,這部分最直接的影響便是這些年偶爾會看到「血庫告急」的訊息。雖然「告急」並不見得是全部的血型都有缺少,但是為了確保存量,特別是假期前夕,各地血庫希望儲備足夠的庫存,以備不時之需。

新血不來只靠老血撐    年輕人捐血意願低

根據臺灣血液基金會的113年年報數據顯示,去年臺灣全年齡的年平均捐血次數為1.82,40歲以下族群,捐血次數均在平均值以下。20歲以下族群的平均捐血次數為1.34、21歲至30歲平均1.49次。最高的則是65歲以上族群,年平均達2.94次。 

此外,近10年的首次捐血率也持續下降,104年占比高達14.68%,然而去年僅為9.68%,並且是近10年以來首度跌破雙位數。

這些數據也反映出,目前臺灣捐血人口呈現「高齡化」的情形,並沒有人願意捐血,而是缺乏「新血」加入。因此,如何吸引年輕世代養成習慣,成為扭轉這個情形的一大關鍵。

從教育到音樂祭    盼捐血觀念向下扎根

除了官方的宣導之外,這幾年也可以看到捐血車開進大學校園,藉此走入學生的生活,並在同學、師長「揪團」的方式之下,一起做公益;此外,也藉由科普與圖文書等方式將血液的知識與捐血的歷史,用更加淺顯易懂的方式將捐血的觀念與想法埋入中小學學生的心理,有朝一日,當年齡等條件許可,也將更有機會主動捐血。

當然,捐血也可以和娛樂活動結合,例如近年雨後春筍般出現,相當受歡迎的音樂祭就是其中之一。在部分的音樂祭現場也能看到捐血車的影子或是相關團體擺攤宣傳。參加熱血的音樂祭又能捐出「熱血」,成為另一種向年輕人推廣的方式。

有人形容,捐血就像是一場接力賽,跑到終點的那個人即便不是自己,但是若有一個陌生人因為自己交出的「接力棒」而得以抵達終點,那挽起衣袖的自己便成功的把善意延續下去。並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披著披風,獻出血液的人,就是那個無名的熱血英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