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起步走!走讀新竹關西日常的「油、鹹、香」◆文/莊覲瑜(海基會文教處)
- 更新日期:114-06-13
4月10日,海基會舉辦「客庄參訪活動」,邀請33位在臺就學的大陸學生前往新竹關西,展開一段融合人情、風景與文化的在地探索。
顛覆想像的客庄滋味
活動當天,關西下起綿綿細雨,為這個小鎮的紅磚古厝與巷弄增添些許懷舊氛圍。學生們走在紅磚古厝間,聽神明的故事、找茶葉的歷史、聊客庄的奇聞軼事,在小小的巷弄中探尋地方智慧與信仰的痕跡。街坊鄰里也熱情招呼,菜販大嬸、麵攤伯伯、鄰居爺爺不約而同地說:「歡迎你們來玩!」連廟公也熱情地送上冰涼楊桃汁。面對熱情款待,陸生們也入境隨俗的用剛學會的生澀客語回應:「承蒙你,恁仔細!」
當日午餐,也是一堂深刻的文化課,「仙草甘、金桔酸、福菜香、油蔥爽」四味交織的佳餚,成了客家料理的最佳代言。學生圍坐餐桌前,像開啟驚喜包似的,有人驚艷仙草與雞湯的創意搭配,有人配著傳統的福菜燉肉扒了好幾口飯,也有人對桔醬的微酸風味讚不絕口。透過味蕾,大家更深刻認識這個小鎮的智慧與世代的飲食記憶。
在時光裡慢慢學會生活
午後,大家走進「大自在藍染工坊」,戴上圍裙、手套,在老師的引導下體驗特色刷染,非常認真的染出獨一無二的紀念品。從布料摺疊、染色、到攤開晾曬,每人的作品都充滿了屬於當天的獨特記憶。許多學生表示,這樣的創作過程不只紓壓,更加深對臺灣傳統工藝的認識與尊重。
接著,造訪有百年歷史的「羅屋書院」。古色古香的建築內,從門口對聯、屋內橫匾到樑柱木雕,處處展現客庄對家庭倫理與教育傳承的重視。導覽人員介紹書院的歷史背景,以及屋內字帖與家訓如何體現昔日文風與家風,也邀請大家思考:在現代社會,大眾對這些價值是否仍有回響?
最後,一行人前往「賴在家景觀咖啡陶坊」,在遠離喧囂的山間,以茶香為這趟文化之旅收尾。陶坊主人親手煮泡的野茶,香氣淡雅,且多了一分果香與泥土氣息。學生們伴著茶香,聽老師教說「食飽未」、「真好喝」等親切客語,語言隨茶香潛入心底,成為通往文化理解的溫柔門徑。
一日體驗 長存心底
回程途中,陸生們紛紛交流當天的心得。有人討論客家話的發音與自家方言間的相似之處,有人表示:「客家話的語調,真的跟我奶奶說的話好像,讓我很親切。」也有學生表示羨慕臺灣鄉間的慢活節奏,並笑著說:「這裡的生活好像一首歌,節奏慢又很有活著的感覺。」對許多陸生而言,這次文化體驗,讓他們看見另一種臺灣,也認識了另一種生活方式。
海基會用一整天的時間,把「故事」變成「體驗」,讓陸生們在笑語與交流中,理解客家庄的人文脈絡,把滿滿的人情味打包帶回家。從街角的一杯楊桃汁,到藍染工坊的一塊布巾;從一桌四味交織的客家料理,到書院老屋門牌上「為善最樂,積德當先」的家訓,文化不只是課本上的名詞,而是真實生活中流動的記憶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