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局─美中經貿關係的前景◆文/王國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 更新日期:114-04-21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強勢回歸,再為美中經貿關係投下震撼彈。截至2025年4月2日,華府對中加徵3次關稅,累計達54%,且對小額包裹與鋼鋁各徵收30%與25%的關稅。白宮於3月26日,更對委內瑞拉石油與天然氣的進口國,加徵25%的關稅,形同對中國大陸的次級關稅制裁。
美國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更於3月26日,大舉增列54家中資企業。財政部亦相繼制裁6名中港官員與3家實體。華府尚對華為、海康威視與中興通訊等9家中國大陸通訊商,展開國家安全威脅調查,並擬將跨境電商希音(Shein)與鐵木(Temu)納入強迫勞動黑名單,禁止相關產品輸美。
中國大陸旋即反制。北京當局對美3次加徵關稅。國務院還框列45家美商,至出口管制與不可靠實體清單,並限制12項關鍵礦產輸出。中國大陸尚取消5家美國禽肉企業輸入資格,且對Google與杜邦(DuPont)發起反壟斷調查。準此,本文擬從中國大陸經濟、地緣政治與美中經貿關係,前瞻未來走勢。
經濟動能谷底盤整
前兩個月,中國大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5.9%,較上年底微升0.1個百分點,打破連續5個月的停滯局面。服務業生產指數亦年增5.6%,連續4個月走揚。惟相較解除肺炎疫情動態清零以來走勢,兩者仍低於區間高峰1.6與3.5個百分點,顯示經濟漸趨築底,但復甦力道微弱。
前兩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年增4.1%,較上年底反彈0.9個百分點,並中止連續9個月的下降趨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4.0%,亦較上年底加快0.5個百分點,延續2024年9月以來的回穩態勢。惟兩者仍較區間高峰下挫1.4與5.3個百分點,顯示內需動能依舊頹靡。(見圖1)
2月底,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連續4個月攀升。影響所及,前兩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年減0.1%,且增速連續22個月低於百分之一,持續籠罩在通縮陰霾。70大中城市新屋售價,亦連續35個月負成長;惟跌幅連續4個月收斂,顯示北京當局暫時壓制房市風暴。
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為50.2%,連續23個月在50%的景氣榮枯線上徘徊。非製造業PMI則由2023年3月的58.2%,重摔到2025年2月的50.4%。與之對應的是,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連續35個月衰退區間。綜言之,消費意願低迷,抑制服務業景氣。(見圖2)
政策空間急遽壓縮
2月底,中國大陸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存準率),平均為6.6%,距離潛在底線尚有1.6個百分點的調降空間。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為3.10%,中農工建交等五大國銀定存利率為1.10%;存貸款利差為2.00個百分點。若考量通貨膨脹率與淨息差,則LPR可再下調0.5個百分點。
對此,人民銀行愈加依賴結構型貨幣政策工具,含括再貸款、融資支持、重貼現、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PSL),以及證券基金與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 SFISF)。據此,人行資產於2月底暴增到47.0兆人民幣;其中,商銀占款竄升至40.2%;貨幣發行漸失外匯信用基礎。(見圖3)
財政收入則持續短絀。前兩個月,稅收年減3.9%,連續14個月負成長。土地出讓收入年減15.7%,連續12個月負成長。目前北京當局端靠舉債支應。2月底,政府負債率拉升到70.3%,惟仍低於美元、歐元、英鎊、日圓、加元與澳元等關鍵貨幣發行國的平均(82.9%),顯示債務風險尚堪可控。
北京當局還壓低國債發行利率,試圖減輕付息壓力。受此影響,10年期國債到期殖利率,由2023年2月的2.90%,驟降至2025年2月的1.67%;其與美國公債殖利率差距,拉大到2.78個百分點,並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貶值5.5%。綜言之,匯率穩定壓縮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見圖4)
地緣政治多空交錯
中國大陸持續深耕全球南方國家。綜合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與Pew研究中心的跨國調查,2024年奈及利亞、肯亞、突尼西亞、秘魯、墨西哥、孟加拉與柬埔寨等新興經濟體,對中好感度平均高達64%。反之,先進民主國家則僅16%。兩者極大反差,隱含國際體系愈趨兩極分化。
惟財政窘迫壓縮其對外擴張。如圖5所示,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年增率,由2023年1月的34.3%,崩落到2025年1月的0.9%;隔月再跌落到負成長。在此期間,跨境OFDI累計6.1兆人民幣,扣除匯出的2.4兆人民幣,相當於返還3.7兆人民幣,恐阻礙經濟雙循環戰略的鋪展。
產能過剩輸出,更引發各國擔憂。2023年1月至2025年2月,貨貿順差計2.0兆美元,平均年增10.8%。對此,泰國、南非與阿根廷等34個國家,陸續發起591起保障措施、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俄羅斯更嚴查中歐班列,並扣留大量中國大陸貨櫃。墨西哥與印尼則加徵進口關稅,遏制中資企業倒貨。
在此期間,中國大陸承包帶路沿線國家工程完成營業額,累計2,859億美元,平均年增3.0%;此相當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的各國對中欠款。持續積累的債務,也加劇全球南方對北京當局的齟齬。如圖6所示,帶路爭議事件合計114起,且由民間抗爭逐步升級到官方反制。
美中經貿持續僵持
即便美中雙方相互祭出懲罰性關稅,並施以貿易管制,兩國經貿仍高度互賴。如圖7所示,前兩個月,中國大陸出口美國756億美元,年增2.3%;進口265億美元,年增2.7%。美國是中方首要出口目的地,且為第2大進口來源國。中國大陸則是美國第3大出口目的地,且為美國第2大進口來源國。
2023年中國大陸吸引美國直接投資34億美元,年增51.7%;對美直接投資69億美元,年減5.2%。美國是中方第七大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來源國,且為第7大海外投資國。中國大陸則是美國第23大FDI來源國,且為美國第13大海外投資國。易言之,全球供應鏈重組將是冗長過程。
最後檢視,2020年1月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屢約程度。北京當局允諾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且每季採購不得低於計畫的10%。惟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統計,中國大陸僅履行57.9%的採購承諾。華府卻未動用快速撤回機制(snapback),將關稅恢復到原先水準。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測算,2025年中國大陸營商環境、產權與勞權保障程度,分別較2021年退步15.6%、10.8%與24.9%。投資與金融自由則長期維持在20分。這亦抵觸北京當局的允諾──保護智慧財產權、放寬市場准入與投資限制。綜言之,美中經貿協商存在結構性分歧。(見表1)
臺商以「民主供應鏈」應對關稅風暴
中國大陸經濟頹勢趨緩,疊加政策尚有操作空間,且美中經貿關係依舊緊密,給予北京當局對抗川普經貿施壓的底氣。尤其,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企圖與川普,比拼民眾對經濟衰退的忍受度,故雙方於短期內很難達成共識,態勢恐需等至美國期中選舉後,方可明朗。
在此期間,美中經貿磋商仍將持續。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已於2月23日開啟談判序幕。依據過往經驗判斷,川習會可能落在11月於南非舉行的20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峰會,或韓國主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雙方可能僅是設定護欄。
川普關稅風暴席捲全球,招致各國反彈。但此不意謂:每個國家都將機械式倒向北京;因為各國同樣深受中國大陸倒貨困擾。北京當局恣意操縱經濟脅迫,威壓貿易夥伴,順從其政治目的。故臺商仍需固守民主供應鏈,深耕歐美市場,而非奢望深陷通貨緊縮的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