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強化民眾的威脅感知與國防資訊接收◆文/李冠成(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 更新日期:114-04-21

近年來,臺灣面臨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持續升高,然而,國內民眾對這些威脅的感知卻呈現落差。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的民意調查,即便中國大陸頻繁進行軍事演習並不斷加大對臺灣的脅迫力度,仍有相當比例的民眾對此「無感」,甚至不認為中國大陸在短期內會武力犯臺,顯示臺灣在國防資訊傳播與民眾威脅感知塑造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有效的國防資訊傳遞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提升全民國防意識、強化社會韌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將探討如何優化國防資訊傳播,使威脅感知與政策資訊能夠更有效地傳達給社會大眾。

提升國防資訊的可視化與直觀性

民眾對國防威脅的認知往往受到資訊的呈現方式影響。目前,雖然國防部每日公布中共軍機、軍艦動態,但多數民眾對這些資訊缺乏直觀理解。例如,當被問及一年內中共軍機擾臺次數時,僅有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能回答正確,且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選擇「不知道」。顯示資訊雖然公開,卻未能有效進入大眾視野。

威脅往往因其抽象性而難以讓民眾感受到緊迫性,特別是涉及軍事與國防領域時,這些風險更容易被忽視或低估。中國大陸針對臺灣的灰色地帶行動與軍事威脅,多數發生在外海或空域,行動雖然影響深遠,卻因地理距離較遠,難以引起一般民眾的直接關注。因此,如何將這些威脅具象化,使其成為可理解、可感知的現實問題,成為政府在國防資訊傳播上的一大挑戰。

政府可採取更直觀的方式,透過數據、行動細節以及其潛在後果的清晰展示,使威脅的輪廓更加明確。例如,可以利用視覺化數據技術,直觀呈現中共軍機入侵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的航跡、架次與範圍,使民眾能夠更具體地了解中共軍事活動的頻率與規模。特別是透過跨年度數據分析,不僅能揭示其行動模式的變化,例如從零星的單機擾動逐漸演變為多機編隊進逼海峽中線,甚至擴展至夜間飛行與跨戰區的協同任務,還能凸顯其戰術升級與心理施壓的意圖。

具象化的資訊呈現不僅能讓民眾更清楚認識威脅的演進,也能幫助理解這些行動對臺灣防衛壓力的影響。當威脅不再只是冷冰冰數據,而是與臺灣國防現況直接相關的情勢時,有助於縮短公眾與國防議題的心理距離,使民眾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安全情勢的變化。

整合跨部門資訊 提供完整國安圖像

中共對臺施加的壓力已不限於傳統軍事威脅,還涉及認知戰、經濟脅迫、基礎設施攻擊、外交施壓與滲透行動等多層次手段。然而,這些威脅的資訊往往分散在不同政府機關與媒體報導中,缺乏統一且清晰的敘事框架,導致民眾對國家安全威脅的認識碎片化,難以形成完整的防衛意識。

為應對這一挑戰,政府應推動跨部門協作機制,整合來自國安單位、國防部、海巡署、資安機構、經濟部及相關部會的情報與分析,建立統一的國安情勢評估系統,並定期對外發布綜合性的國安報告。這不僅能提升決策透明度,也能讓社會大眾更全面地理解臺灣所面臨各類威脅之間的關聯性及整體影響。

為確保國安資訊能夠更廣泛地傳達給社會大眾,政府可加強與媒體的合作,透過多元管道傳播安全相關訊息,使威脅資訊更容易觸及各類受眾。社群媒體、新聞報導與官方網站的協同運作,可以確保資訊不僅即時傳遞,還能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調整呈現方式。例如,年輕族群更傾向透過短影音或動態圖表獲取資訊,而年長者則可能更依賴新聞與廣播,這些差異應納入資訊傳播策略。

跨平臺整合的核心目標,在於建立全民的共同安全意識,進而強化社會對抗外來威脅的韌性。在當前安全情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下,資訊傳播的透明度與準確性至關重要,唯有透過清晰且系統化的資訊流通,才能確保社會具備正確的威脅認知,並為長期安全挑戰做好準備。

讓國安議題融入日常生活

威脅的認知往往取決於與日常生活的連結程度。對許多人而言,中共對臺的軍事壓力、統戰行動與滲透行為,似乎是一個遙遠議題,難以與個人經驗產生直接關聯。要打破這種隔閡,關鍵在於將國家安全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建立直接聯繫,讓威脅不再停留於新聞報導層面,而是成為能切實感知的現實。

中共的統戰策略滲透至文化交流、社群媒體及基層組織,試圖潛移默化影響臺灣民眾的認知與態度。這些行動看似無害,卻可能撕裂臺灣社會的團結,削弱民眾對國家安全議題的共識。透過具體案例,讓民眾看到統戰如何影響輿論、經濟,甚至改變政治態度,有助於提高警覺,維護社會凝聚力。

此外,網路安全與關鍵基礎設施安全與民生息息相關。中共的網路攻擊針對臺灣的交通、能源、醫療等關鍵基礎設施,可能引發社會動盪。例如,若供電系統或醫療機構的網路遭受攻擊,不僅影響經濟運作,也對民眾日常生活產生直接衝擊。此外,中國大陸籍權宜輪近來數次切斷臺灣離島的海底電纜,影響當地居民的通訊與金融交易。透過模擬及案例分析,能讓公眾更直觀理解這些威脅的影響,進一步提高防範意識。

再者,臺灣的漁業權益與海上安全問題亦不容忽視。中共海警船與測量船頻繁進入臺灣周邊水域,對漁民生計及臺灣的海洋權益構成威脅。我方可透過詳細數據與案例分析,向大眾說明這些行動的實質影響,例如漁船經濟損失或作業風險增加,使民眾更具體地理解國防安全對其日常生活的影響。

將國家安全與日常生活連結的目的,並非要激化社會焦慮,而是透過清晰且理性的資訊傳遞,使全民更深刻理解國家安全與個人福祉的緊密關係。當民眾能以具體方式感知這些威脅,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安全意識,也能促進社會對國安政策的支持與共識。

強化民眾的威脅感知與國防資訊接收,並非要營造恐慌,而是要讓全民能夠理解臺灣的安全環境,並為可能的風險做好準備。國安議題不應停留在政策層面,而應透過與民眾生活經驗的連結,讓其成為全民關心的現實問題。透過更直觀的資訊呈現與跨部門協作,我們可以確保民眾獲得清晰且全面的安全資訊,進而提升整體社會對安全議題的認知與應對能力。

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民對威脅的理性認知,有助於避免過度恐慌或冷漠旁觀的極端情緒。取而代之的,是引導社會形成面對威脅的團結力量,為臺灣在應對複雜安全挑戰時,奠定堅實且具有韌性的防禦基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