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才是王道花小錢也能吃翻天◆文/陳壹貞(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臺灣小吃文化是外國旅客來臺觀光的重點觀光特點之一,米其林指南近年在臺灣不斷開拓評選城市,從2018年米其林指南首度前進臺北以來,到2024年為止,臺灣已有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四都被列入評選城市,精打細算的臺灣人要吃好、吃巧;無獨有偶,受到經濟狀況影響,一海之隔的中國大陸同樣吹起「平價小吃」風,民以食為天,如何讓產業健康發展,是民間與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
吃好更要吃巧 臺灣小吃文化深植人心
高檔餐廳固然是多數人慶祝節日的必選,但平價小吃才是庶民日常,臺灣社會自經濟起飛以來,全民對於食文化的講究程度已躍進好幾個檔次,更要追求高CP值,也就是中國大陸所謂的性價比,街上小吃自然經過消費者嚴格篩選,已經不再停留於過去「吃粗飽」、「俗擱大碗」的層次。
因此,比起平均價格較高貴的星級餐廳,必比登推介的平價餐廳、街頭小吃因其價格與可及性,更廣受國人與觀光客歡迎。此外,號稱「第一份屬於臺灣人觀點的美食評鑑」的「500盤」也強化全臺小吃曝光量能,在美食推薦的助力下,滷肉飯、控肉飯幾乎已成為小籠包之外,觀光客來臺必嘗的餐點,華西街「小王煮瓜」、祖師爺廟的「一甲子餐飲」因此長年大排長龍,而清粥小菜、牛肉麵、米糕、蔥抓餅、滷味、生煎包、肉圓也深植全民味覺記憶。
老字號再出發
新舊融合更吸引人
在品牌包裝觀念廣為人接受後,不少社區老鋪由二代、三代接班後,重新整修裝潢,用富有巧思的商標、具標誌性的餐具器皿、經過考慮的家具擺飾來呈現新舊融合的面貌,繼續在地方傳承老味道、敘說品牌故事,例如萬華老草藥店「老濟安」,迪化街的「合興壹玖肆柒」都是成功案例。
從書店的飲食書區也可以看到,介紹地方小吃、城市味覺的書籍已成近來國內飲食文學的一個大宗,有前輩作家焦桐的《臺灣味道》三部曲,亦有年輕作者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字裡行間都顯示人們對在地味覺的一往情深。
中國大陸「食文化」轉變 看得出經濟起伏
一海之隔的中國大陸也有不少地方小吃文化,尤其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地方飲食文化差異更顯巨大,自古以來就有北麵南米、北方重口味重鹹、南方吃清淡偏甜,或者北方飯量偏大、南方小份量精緻等區別。然自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以來,一些大型連鎖店相對拉近了中國大陸人的味覺差異,例如火鍋的海底撈,又或者奶茶店的蜜雪冰城。
不過中國大陸「食文化」近來受經濟狀況影響,出現了一些新景觀。從過度消費到消費緊縮,象徵景氣的一個循環,對照餐飲業,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在2013年、2020年左右,中國大陸官方都因民眾的飲食浪費過度,推動「光盤行動」,要求餐廳配合,倡議客人少浪費、多打包,勸導客人「文明點餐」,「不用多點、不夠再點」,如今人們捏緊錢包減少不必要花費,市場上出現的是「剩菜盲盒」,不是出售客人吃剩的餐點,而是將當天賣不完的即期品,打包成「盲盒」出售給消費者,讓消費者以原價1/3左右的優惠價格享受到美食。
新世代自嘲 「比窮」成為社群熱點
所謂物極必反,不少中國大陸民眾識破消費主義套路、厭倦網路上的炫富短影音,開始反向而行,追求「平替」、精進省錢方式的短影音開始成為抖音、小紅書上的另一賽道,有的美其名「極簡生活風格」,有的直接挑明「窮鬼生活方式」、「報復性存錢」。有中國大陸網友自嘲,中國大陸人就愛攀比,不管是窮是富,都不會讓中國大陸人停止攀比,炫富比不過人家,就比誰花得最少。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除了GDP、失業率等經濟指標外,街頭氣氛可能更能反應景氣現狀,在國際氣氛緊張、國內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消費降級」已成兩年多來中國大陸社會的關鍵字之一,眾多財經分析文章指出,中國大陸的餐廳倒閉潮橫掃餐飲業,從米其林星級餐廳到街邊小店、從國際連鎖品牌到本土網紅店無一倖免。
儘管倒店潮洶湧,但開業門檻相對低的餐飲業,仍是許多投資人嘗試注資的選擇之一,因此中國大陸餐飲業出現奇特的「高速新陳代謝」現象,有大量倒閉者,也有大量的新店舖、新品牌投入市場,試圖刺激人們的消費慾。
平價風吹入餐飲業 填飽肚皮才是要事
疫情也是中國大陸消費反轉一大原因,疫情改變許多人的生活方式,讓不少民眾重拾在家自煮的生活,淘汰大量體質不夠健康的餐廳,加上疫後報復性消費風潮一過,人們對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增加。有這樣的預期心理,加上中國大陸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讓原本是零售餐飲消費主力的年輕族群、小資族明顯態度轉趨保守。
價格戰出現在餐飲業的各種領域,例如在中國大陸本土品牌庫迪咖啡、瑞幸咖啡的強力挑戰下,跨國連鎖企業星巴克被迫參與慘烈的價格戰;瑞典家具龍頭ikea去年也在中國大陸推出9.9元人民幣餐點,被中國大陸網友戲稱「窮鬼套餐」。
知名中式速食品牌「南城香」推出3元自助早餐,標榜只要3元就可以無限暢飲粥品、胡辣湯、牛奶、果汁、豆漿等7種早餐飲品。與南城香相鄰的紫光園也不甘示弱,主打「5元吃飽,8元吃好」,提供豆腐腦、油餅、包子等多種早餐選擇,形成激烈的價格戰。
生活不易的中國大陸青壯世代甚至出現「蹭老式」消費現象,中國大陸官方為了推動「養老助餐」,補助都會地區的社區食堂,讓長者用餐可以打折,不過,這類物美價廉的餐館現在也成了青壯世代的就餐選擇,主打「5分鐘下樓,10元吃飽,20元吃好」,不僅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有的餐館更有免費湯粥,以及能無限續碗的米飯,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分享「好吃不貴」的訊息,讓附近上班族慕名而來,有店家甚至稱,改為養老助餐食堂後,前來用餐的中、青年人群佔了大多數,一開張客流就翻倍,反映出消費者轉向追求實惠的用餐選擇。
一名中國大陸餐飲人士就感嘆當前的餐飲價格割喉戰,雖然帶來排隊人潮,但「到底賺不賺錢只有老闆們自己心裡清楚。怕的是價格打得低,會先捲死同行,再捲死自己」。民以食為天,無論在臺灣還是中國大陸,肚皮能不能填飽,才是庶民最重視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