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奶爸崛起 兩岸育兒新挑戰◆文/蔡敏姿(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爸爸顧小孩,有呼吸就好」,這句育兒笑話,一語道出許多爸爸帶孩子的窘況。隨著性別平等意識提升,越來越多男性選擇成為全職爸爸,挑戰華人社會傳統的父權框架。
貼標籤「沒工作、魯蛇」
熟練地洗奶瓶、換尿布,哄著寶寶吃粥的林先生,原本任職於科技公司,因為沒有長輩後援,在妻子育嬰留職停薪到期後接著申請成為全職奶爸。他說,帶孩子出門時,會有旁人投以「異樣」眼光,甚至貼上「沒工作、魯蛇」的標籤。他坦言,雖然政策津貼減輕部分負擔,但對於維持一個家庭的生計是不夠的,如果公司能配合政策,像彈性上班或增加育兒津貼,才有實質的幫助。
曾在傳產公司擔任銷售的Jack,在二寶出生後,申請半年育嬰留停。帶幼兒出門,親子場所為首選。他說,臺北親子友善公共設施多,如親子館、博物館、捷運站等,均設有親子友善廁所,不僅有幼兒馬桶,還能免費索取尿布。捷運站的娃娃車動線規劃友善,鄰近電梯,並設有親子車廂。不過,最讓他尷尬的是使用哺乳室,若能另闢一間「爸爸餵奶室」會更加分。
為營造友善育兒職場環境,勞動部近期宣布,研議修正《就業保險法》,計畫讓已領滿6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可額外再獲得各一個月的薪資津貼,減緩經濟壓力,以鼓勵男性申請育嬰留停,促進育兒責任的平等分擔。該政策最快2026年適用。
臺灣育嬰留停 男性低於3成
目前臺灣育嬰留職停薪政策,子女3歲前,父母雙方均可申請最長2年的育嬰留職停薪,期間可領取8成薪的育嬰留停津貼。此外,政府還提供生育補助、育兒津貼等福利,試圖減輕家庭負擔。
儘管制度設計完善,實際申請育嬰留停的男性比例仍偏低。勞動部數據顯示,去(2024)年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及薪資補助約9.3萬人,其中男性請領比例自2021年至2024年,從19.9%提升為27%,雖有提升但比例仍低,主因在於社會對男性擔任主要照顧者的接受度低,加上職場文化對男性請育嬰假的隱性歧視,許多爸爸擔心影響職涯發展。
專家表示,雖然近年男性育嬰留職停薪比例逐步攀升,但目前國內育嬰假制度規定一次要請一個月以上,對很多家長而言並不實用。如何讓請假制度更有彈性,薪資替代率再提高,都是未來政策該調整的方向。
調查顯示,新手爸爸的憂鬱狀況比沒有孩子時高出2倍。暫離職場的代價除了經濟考量,爸爸也擔心影響升遷機會。考量育兒需求往往臨時又碎片化,例如小孩突然發燒要看病,只需請假半天,有民間團體推動「育嬰假彈性化」,希望將育嬰假申請由「月」改以「單日或小時」為單位,正視員工續留職場的需求。
中國大陸「喪偶式育兒」 爸爸去哪兒?
昔日育兒責任全由媽媽承擔,大陸網友調侃「喪偶式育兒」,彷彿配偶不存在。另一說,終於明白「父愛如山」,因為在育兒過程,父親就像一座山杵在那裡什麼也不做。如今全職爸爸現象增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陸約有5%至10%的爸爸投入育兒工作中。
中國大陸的育嬰福利政策,不論是陪產假或育兒假,規定因地而異,7至30天不等,津貼以薪資全薪或基本薪資發放。依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及地方條例,促進家庭和諧,推動性別平等,男方應提前了解政策並與公司溝通。
例如河南鄭州,男性可享全國最多的30天陪產假。另外,符合規定生育且子女不滿3周歲或6周歲的夫妻,雙方每年均可享受育兒假,最高15天。
中國大陸職場競爭激烈,許多男性擔心請假會影響升遷機會。加上傳統觀念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男性申請育嬰留停的比例極低。上海張先生是一名金融從業人員,他在孩子出生後申請15天陪產假。雖然公司允許,但同事對他的選擇頗有微詞,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他「不夠男人」。張先生表示,短期陪產假已是極限,長期留停「想都不敢想」。
深圳的趙先生成為全職爸爸後,幾乎沒有社交活動,每日圍繞孩子打轉。目前家庭經濟重擔落在老婆身上,他開始經營自媒體,利用孩子睡著時間剪片,雖然收入低,但上班自由。他說,「奶爸的生活很枯燥,每天都在崩潰與自我修復中度過,但親眼見證孩子成長的瞬間,又感到幸福。」
陸擬推「父育假」 最多6個月
中國大陸的育嬰留停政策起步晚,且地區差異明顯。《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全國人大代表張強建議,落實育兒假、配偶陪產假等制度,試點「父育假」制度,男性可申請最長6個月育兒假,推動男性育兒責任分擔。消息一出,引起關注。多數民眾樂見其成,認為此舉促進父親參與育兒,分擔母親壓力。
有部分地區先行先試,如福建2020年通過的《福建省女職工勞動保護條例》,新增「鼓勵公司對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在子女3周歲以下期間,每年給予夫妻雙方各10天育兒假」的內容。湖北咸寧也在2020年發布,有條件的機關、企業單位可自主探索符合實際的育兒假,嬰幼兒父母雙方均可申請,假期最長可至嬰幼兒年滿1歲。
奶爸劣勢 認可低、資源少
社會認可度低和資源不足,是兩岸奶爸的共同劣勢。儘管性別平等意識提升,社會對全職爸爸的接受度仍有限。許多奶爸會面臨來自親友甚至職場的質疑與壓力;再者,育兒資源如親子課程、媽媽群組等,多以女性為主,全職爸爸在尋求支持時可能感到孤立無援。
中國大陸《央廣網》報導,上海網友上傳一段影片,介紹百貨公司設置專屬父親的親子廁所,入口指示牌寫著「男親子」,滿足爸爸帶娃需要換尿布或上洗手間的需求,網友稱之為「父嬰室」,引起高度討論。
多數網友認為,這意味越來越多父親參與嬰幼兒養育過程。有奶爸網友表示,家中有女寶寶,若要換衣服、褲子,把她帶到母嬰室或男廁都不合適,確實需要一個空間,在公共場所設置「父嬰室」有其必要。以前看到母嬰室,只能硬著頭皮進去,頂住異樣眼光,爸爸帶娃兒不容易啊!
展望未來,推動全職爸爸普及化,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還需要社會文化的改變。臺灣應進一步彈性調整育嬰留停政策,並提升友善職場文化,鼓勵更多男性參與育兒。中國大陸應加快政策的革新,並提高薪資補貼。更重要的是,兩岸政府都應加強宣導,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
全職爸爸崛起,不僅是家庭分工的改變,更是社會性別平等的實踐。兩岸在這條路上各有進展、挑戰,唯有透過政策與文化的雙重變革,才能讓更多「育兒神隊友」被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