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少子化 兩岸「催生」頻出招◆文/蔡紹堅(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臺灣自從20年前被列為「超低生育率國家」後,生育率屢創新低,2024年甚至超越南韓,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原先情況較佳的中國大陸,受到新冠疫情與經濟低迷的雙重打擊,近年生育率也急速下滑,2022年首次迎來「生不如死」的人口負增長情況,較聯合國的預測整整早了10年,顯見少子化已成為兩岸共同危機。
生育率全球最低 臺灣已困谷底20年
2003年臺灣總生育率首次跌破1.3,入列「超低生育率國家」,之後一直沒有起色,近幾年連創新低,總生育率已跌破1.0,2024年更超越南韓,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更甚,若加上死亡數進行綜合比較,截至2025年1月,臺灣已連續49個月「生不如死」,等於近4年來,每個月死亡人數都多於出生人數,人口長期處於負增長。
此外,由於華人的傳統觀念,過往龍年出生的「龍寶寶」特別多,虎年出生的「虎寶寶」人數較少,但2024年雖是龍年,新生兒人數卻只有13.4萬人,不僅再次創下新低,還罕見比虎年出生的「虎寶寶」少。
疫情嚇趴生育率 陸提早落入「生不如死」
中國大陸生育率雖然也不高,但2019年之前都還保持1.3以上的水準,未入列「超低生育率國家」,相較日本、南韓與臺灣等東亞鄰居,已可算是長年的「資優生」了。
不過,受到新冠疫情及經濟低迷的影響,2020年中國大陸新生兒人數大減,幾乎跌破千萬大關,總生育率從2019年的1.47一口氣崩跌至2020年的1.3,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的一員。
隨著新冠疫情惡化,2022年中國大陸人口萎縮的趨勢進一步加劇,不只總生育率再跌至1.03,還出現了61年來首次「生不如死」,人口負增長比中國大陸官方的預測提早9年,也比聯合國的預測提早10年。
少子化蝴蝶效應來襲 已成臺灣「國安危機」
臺灣的少子化現象從20、30年前就已出現,但直到近年才比較明顯感受到影響,最受關注的是大量學校因招收不到學生,而被迫退場。
據教育部統計,2024年全臺共有22所學校停辦、停招,其中包含4所大專院校、8所高中職,以及10所中小學,這4所大專院校為東方設計大學、大同技術學院、明道大學及環球科大。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招生困難的學校停辦後,計劃轉型為長照機構,包含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以及弘德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等,顯示除了少子化問題以外,臺灣還面臨高齡化問題。
少子化也導致臺灣缺工問題進一步惡化,據國發會推估,在少子化等問題影響下,2030年臺灣勞動力市場將面臨約48萬的人力缺口;若想滿足企業需求,補足人力缺口,維持國家經濟發展動能,引入更多外籍勞動力是必須面對的選項。
少子化也造成兵源不足,根據國防部的報告,國軍2018年實施全募兵制後,志願役人數已跌至6年來的新低,2024年可徵役男人數下滑至9.7萬人,首度跌破10萬,預計到2031年將進一步下滑至7萬人,嚴重影響建軍備戰。
陸迎少子化首波衝擊 最怕「人口紅利」消失
中國大陸的少子化問題發生較晚,但近年也感受到「第一波」衝擊。根據統計,2023年中國大陸共有5,600多所小學、1.58萬所幼兒園關閉,其中又以農村地區及民辦小學首當其衝,尤其在東北及山西等地,生源短缺的問題特別嚴重。
學者認為,幾年後就會出現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關停潮,這將導致大量編制教師面臨安置問題。學者更透過模型預測,到2035年中國大陸將有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
可預見的是,中國大陸也面臨臺灣當前遭遇的問題,例如學校退場、學校資產的再利用,以及註冊率嚴重下滑,甚至可能出現「0分上大學」現象。
中國大陸官方最擔憂的,還是「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口紅利指的是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較高,撫養比相對較低的時期,這是經濟增長的一項有利條件;不過,中國大陸目前正同時面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兩大問題,顯示人口紅利優勢正逐漸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官媒今年2月特別針對「人口紅利」的問題指出,「人口並非發展紅利的全部,即便勞動力減少,尚有政策、技術、資本等要素補位、兜底,對沖單方面影響。」
文中還強調,人口紅利的內涵與時俱進,既看數量也看品質,「隨著教育水準、國民素質顯著提升,人口紅利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為人才紅利打開了成長空間。」
雖然現階段還無法得知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是否將消失,但可看出官方確實非常重視此問題。
全臺推政策救生育 中央地方一起動
面對少子化危機,臺灣20、30年前就已經採取行動,包含修法保障女性勞工的產假權益、推動公立托嬰中心建設、設立育嬰留職停薪制度、提供生育補助、減免產檢費用,以及提供減稅優惠等。
最近10年,補助力道進一步加強,包含「0到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最高上萬元的托育補助、孩童就學補助、住宅租金補貼、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及友善職場的措施,提供企業設置哺乳室、建置托兒設施、聘僱托育人員的補助與津貼。
除了中央提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近年也非常積極,例如,生育率冠居六都之首的桃園市,2024年成立全臺第一個婦幼發展局,以「婦女」及「幼兒」為主體,其中一大施政重點為支持家庭「願生能養」,營造優質育兒環境,推出「多1胎加1萬」的生育津貼、「好孕專車」補助,以及凍卵營養金等政策。
高雄市則推出從懷孕開始陪伴的「好孕成3」方案,提供準媽咪產檢交通乘車券,以及媽咪的坐月子到宅服務,在中央的托育補助之上,再加碼提供每個月1至2千元,盼能降低照護孩童的壓力,讓市民更願意生育。
陸全面放棄「一胎化」 「三孩政策」救人口危機
面對少子化,中國大陸近10年積極調整生育政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全面放棄實施36年的「一胎化政策」,改行「二孩政策」,開放所有夫婦都可以生育2個子女。
不過,開放二孩後,生育率卻沒有顯著成長,反而持續下滑,因此不到6年,又進一步開放「三孩政策」,允許每對夫妻生育3名子女,還提供育兒津貼,以及稅收、住房方面的支持。
中國大陸2023年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禁止資方在招聘過程中,有限制女性結婚或生育的條款,或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況開除或減低女員工的待遇,並保障女員工在生育之後可請帶薪產假。
年輕人生存困境難解 無奈選擇「不婚不生」
儘管兩岸政府都推出多項促進生育的政策,但從持續下降的生育率數據來看,成效仍相當有限。特別是在中國大陸,隨著經濟發展面臨挑戰,生育率從原先尚屬「資優生」的水準,提早10年落入「生不如死」的局面,顯示年輕人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是影響生育選擇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參與受限、社會環境壓抑,及經濟發展缺乏活力的多重壓力下,中國大陸年輕世代難以看見長遠的機會與保障,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生活成本的沉重負擔,使得「不婚不生」成為許多人的無奈選擇。即便政策誘因再多,政府再用力「催生」,都難以逆轉少子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