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美學:聞著咖啡去旅行◆文/李嘉禾(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近年來,都市節奏的加快使得許多人在繁忙生活中尋求一絲從容與寧靜,而「慢生活」理念悄然興起,不僅引領著一波休閒旅遊新風潮,更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展現出獨特且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從都市隱藏的精品咖啡館到鄉村悠閒的旅遊景致,兩地在慢生活與咖啡文化上的呈現各自精彩,成為現代人放慢腳步、品味生活的重要符號。
中國大陸咖啡店吹「破店」鬆弛感
研究機構「世界咖啡門戶」(World Coffee Portal)於2024年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品牌咖啡店市場,中國大陸的咖啡店數量在2023年成長58%,達49,691間,已經超越美國,除了星巴克、Costa Coffee等國際連鎖品牌外,還有瑞幸咖啡、庫迪咖啡等許多本土品牌在街邊出現。
除了品牌咖啡店之外,近年來一股以「破店」風格的咖啡店潮流迅速竄紅,席捲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多個城市。這類店鋪大多使用未經大幅改造的老舊建築,自然隨性甚至是仿舊的風格正受到年輕消費者的追捧,與近幾年奢華、高端、精緻等概念褪去光環,許多年輕人轉向反傳統的趨勢不謀而合。
製造反差感、驚喜感,成為「破店」的流量密碼,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轉子咖啡,便是由一家老舊倉庫改造而成。這裡既保留工業風又融入現代設計美學,營造一種獨具特色的放鬆氛圍,店內裝潢與擺設充滿創意,讓人在享受一杯濃郁咖啡的同時,徬彿置身於時光斑駁的工業遺址,許多網紅、部落客還特別撰文介紹。
品牌店與特色店並進
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鄉村還出現「村咖」,也就是鄉村間的咖啡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王壇鎮沙地村的香野咖啡館,就是一座由廢棄廠房改造而成。這裡不僅展示老建築再利用的創新模式,更將當地獨有的鄉村風情與咖啡文化相結合,感受村莊獨特的歷史沈澱與田園生活的恬靜,成為都市人尋求慢活與放鬆心情的理想去處。
當地黨書記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提及,這個空間原本是一座傢俱工廠,但遷廠後空間就閒置下來,如今配合觀光政策改造成咖啡館,但保留了不少工廠中的元素,比如牆壁上「改革促發展,管理出效益」、「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等標語,地面也是原先的水泥地,只對室內做了懷舊風格的佈置,成為許多人爭相打卡的景點,就連村史館也重新裝修,向廣大遊客開放。
同樣在紹興,因浙江文旅廳實施體驗精緻、環境精美、設施精良、服務精心、管理精細等「五精行動」,吸引許多人改造老屋。「水廠1989咖啡店」從廢棄35年之久的自來水廠改建,村中的廢棄老屋被老闆潘琴相中後,成為吸引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的文化休閒空間。她沒有大刀闊斧全然翻新,反而保留大量原廠房肌理特徵,如滲水斑駁的灰牆、長滿青苔的臺階與布有鐵鏽的水管等。
不論是「文青風」、「工業風」,類似的咖啡店風格在臺灣並非新鮮事,臺灣的咖啡市場成熟消費者對精品咖啡接受度較高,對於產地、處理方式、沖煮技術等細節有較高要求,雖然超商與品牌咖啡店在城鄉間覆蓋率高,但具有特色的精品咖啡、手沖咖啡市場仍穩定發展,講究「慢生活」與「職人精神」的咖啡館藏身於巷弄之間。
多元歷史文化在裝潢中綻放
根據經濟部2023年公佈的統計,以人口來計算咖啡店密度,六都中以臺北市每萬人口有3.8家居冠,臺南市2.0家與臺中市1.7家分居2、3 名;若以店家數計算,臺北市929家居首,佔全臺22.7%、臺中市474家次之,佔全臺11.6%、新北市459家位居第三名,全國有7成的咖啡店集中在六都。
但若以土地面積來計算咖啡店密度,腹地空間小的基隆市高居全國之冠,緊臨山海、地狹人稠,發出獨特的咖啡文化。基隆市政府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就分析,基隆自早期開港通商以來,對異國文化與商品的接受度較高,咖啡文化在日治時期就率先流行,而在韓戰與越戰期間,隨著大批美軍進駐,更進一步推動當地咖啡產業的成長。
基隆市產發處長林孜芸也說明,基隆咖啡店有種「老宅風」,例如正濱舊漁會大樓斜對面的「萬祝號」曾是舊船舶五金行,已是50年以上的老宅,「安樓咖啡」則是主打復古花磚老宅質感,以5層樓的老宅花磚打造出現代摩登的氛圍,呈現翻新改造的老屋為特色,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取景。
由於嘉義縣的阿里山鄉是咖啡豆產區,嘉義縣也成為每年「臺灣國產精品咖啡豆評鑑」得獎最多的縣市,鄰近的嘉義縣市咖啡店越開越多,咖啡店密度排名第二的即是嘉義市,蓬勃發展的咖啡文化也應運而生,青年返鄉開起風格獨具的咖啡小店,走訪咖啡廳已成日常旅行的必要行程,這裡的老屋咖啡廳也成為跨域對話平臺,不定時舉辦展演、講座、沙龍等活動。
嘉義縣也有隱藏於鄉村的特色咖啡館,老一輩阿公留下的鵝寮,巧思改造成「鉛花咖啡工作室」,成為鄰里聚會的溫馨場所,紅磚牆、老縫紉機等懷舊元素,還有長輩們聊著逗趣的諺語,營造濃厚的鄉村氛圍。
同樣具有歷史痕跡的「春葵書咖啡」,則是擁有九十多年歷史的碾米廠,重新活化成為喝咖啡、看展覽的空間,坐落於寧靜的鄉間小道上,質樸而典雅。店內收藏豐富的書籍和舊CD,還不定期舉辦展覽,供顧客翻閱與欣賞,一杯手沖咖啡在手,還可登上神秘的小閣樓,從不同角度欣賞木造老屋的美。
慢生活新風尚 兩岸各擅勝場
中國大陸與臺灣雖然分處兩岸,在推崇慢生活美學與咖啡文化方面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兩岸許多地方曾舉辦文創活動、交流會、藝術市集以及咖啡文化節,成為跨地域合作的新模式。文創產業的興起,不僅使老廠房與倉庫得到新生,更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在空間中互相激盪,成為一股引領時代潮流的生活新風尚。
透過咖啡文化的共同語言,兩地不僅在藝術風格、設計理念上進行著對話,更在旅行態度上展現對生命質感的追求。無論是中國大陸的深度文化遊,還是臺灣的自在慢行,都在告訴人們,生活不必急速前行,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好與溫暖,慢生活不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對未來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