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熱情奉獻偏鄉教育 點亮孩子的夢想◆文/林勁傑(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遙遠的偏鄉,總有些充滿熱忱的教育工作者,投注心力無私奉獻,點亮孩子的夢想。南投縣國姓鄉長福國小從921廢墟中重建,發展出「蝶」倒、「蛹」敢、「蟲」生等課程,招生數爆滿,還須公開抽籤。海峽對岸,湖南省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一處海拔1,300多公尺的山村小學,利用山野做課堂,校長把鄉村教育當作「最浪漫的事」。
發展探索體驗式教育 長福國小獲獎無數
南投縣國姓鄉長福國小地處偏遠,與臺中市新社、和平兩區交界,學區家長多以務農及打零工為生,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子女比例高,為典型偏鄉小校,人口外流嚴重,曾面臨廢併校危機。歷經921地震校舍全倒,幸得一位熱心的游標榮先生挺身而出,捐資新臺幣3千萬,是震災中唯一獨資認養的學校。並以極高的效率著手重建,動土不到半年,2千建坪的校舍就竣工啟用。這份精神也傳遞給教師,他們經常出錢出力,提供學生學習各項才藝需求。
校園規劃活潑自由,教室僅6間,卻有偌大的圓形圖書館,學童可以脫鞋,或坐或躺的在木質地板圖書館自由閱覽,開啟自由學風和無限創意。因在地資源豐富、特色課程發展完整,再加上教師積極投入,2021年轉型為實驗小學,也是南投縣第一所非原民區的公立實驗小學,學生人數逐年成長,報名數爆滿,招生還得公開抽籤。
雖然地處偏鄉,長福卻有極為穩定的教師團隊,近半數成員服務年資達20年。教導主任兼代理校長廖婉雯曾打定主意不從事教職,卻在大學畢業後到長福國小任教30年,與全校教師一起面對廢併校困境,共同發展特色課程,包括攀樹、生態觀察等探索體驗式教育,「蝶」倒、「蛹」敢、「蟲」生課程,以及攀樹、空中垂降等挑戰課程,成為孩子們的日常。雖然近年來學生人數均不足半百,但學校獲獎無數,尤其是教育部的閱讀磐石、教學卓越、藝術貢獻等獎項,屢獲肯定。
鶴岡國小重視原住民文化傳承
在花蓮,位處193號縣道上的偏遠小學鶴岡國小,坐落於花東縱谷平原,夾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前有馬蘭鉤溪,南有秀姑巒溪,視野遼闊。老師何寧原本從事科技業,幾年前一次到臺東蘭嶼旅遊,和朋友的學生相處玩耍,過程中獲得的感動與啟發,讓他放棄科技業百萬年薪,轉身投入偏鄉教育工作。
何寧任教的鶴岡國小是花蓮唯一一所阿美族實驗小學,他身體力行,不但親身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更學習當地部落文化。何寧說,要懂學生在想什麼,所以需要學習阿美族的文化或族語。學習族語並不容易,但他在2022年獲得全臺秀姑巒阿美語認證、非原住民籍「榜首」。也因為通過檢定,何寧除了負責全校一到六年級的英語、體育,連阿美族文化課程都一手包辦,用行動讓孩子們看見家鄉文化。
鶴岡國小前校長游可如讚賞,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正對文化虛心學習、用行動來投入的身教模範。何寧表示,「生命去影響生命的歷程,會讓我覺得活著是有意義的。」除了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教學相長,發揚部落文化更是他的理想,用行動讓學生看到自身原住民文化。何寧不僅擁有教育熱忱,還用自己的方式帶領學生實踐自我認同,投入偏鄉教育同時達成善的循環。
教師返鄉奉獻 挽救草原學校免遭撤併
中國大陸湖南省隆回縣瑤族鄉,海拔1300公尺的虎形山上,有一所草原學校,是鄉村教育的第一線。由於地理位置偏遠,距離縣城兩個小時車程,很難留得住老師,過去十多年,這所學校的師生越來越少,到2017年,全校只剩下1名老師和13名學生,面臨被撤併的命運。
看到家鄉學校即將消失,在隆回縣城教書的譚美珍感到著急,出生在這裡的她正是畢業於這所小學,自幼在草原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她深知學校對地方的重要性,2017年新學期前,毅然從縣城返回草原學校教書,現在則是校長,以實際行動辦好鄉村教育。
草原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徒步條件,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俊美的丹霞地貌。草原學校的課堂,讓孩子們感受自然與美的自然美學課,譚美珍帶領學生們在梯田上寫作、徒步山野、用落葉拼畫;創立「瑤文化課程」,將本土文化納入必修課,學習花瑤刺繡、傳唱山歌。2025年春季,正式將碳化竹藝、瑤族大鼓、中草藥辨識納入興趣課程。課外,他們種草藥、拔蘿蔔,唱山歌,養雞、養魚、養豬,讓孩子們熟悉並熱愛大自然。
7年來,從1位老師、13個孩子,到29位老師、257個孩子。「我會和草原小學一直在一起」。譚美珍直言這是她的事業,退休後還可以當清潔阿姨或保安,當個真正的園丁。
深圳自然教育基地 成為推廣在地農產品的平臺
其他特色方面,自2015年起,深圳大力推廣自然教育,是中國大陸最早由政府推動自然教育的城市,也是自然教育的起源地。憑藉豐富的生態資源,深圳自然教育很快發展出一批從事自然教育的機構與群體,從第一家自然學校,到政府主導設立的自然教育中心、近兩百家成員單位的自然教育聯盟等,深圳在自然教育領域創建許多獨具特色的品牌,目前已有49家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服務市民近10萬人次。
博羅縣柏塘鎮上洞村的安吉兒斑璞自然教育基地,有獨特的4+1模式,每週都有一天的教學在戶外,孩童從茶園裡採茶回來,跟著老師炒茶;大一點的孩子在樹下做野外拓展訓練;家長帶著孩子圍著剛插了秧苗的稻田,研究追蹤育苗、插秧、除草、收割等水稻種植全過程。
斑璞基地吸引很多來自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的孩童,也帶動附近民宿及農家的生意;上洞村有芭樂、番薯、蜂蜜、雞鴨鵝等各式農產品,疫情期間,創辦人黃洋以斑璞基地為平臺,向村民採購農產品,帶去深圳販賣,後來這種合作模式固定下來,持續穩定地帶動村裡的經濟。
偏鄉教師懷抱熱忱 引領孩子們展翅高飛
據統計,全臺偏鄉地區國小數量約佔36%,其中,偏鄉地區國小孩童教育需求人數更佔全國高達54%。偏鄉地區教育落差體現已久,如師資人才不足、難招聘、流動率高,以及合格教師不願赴任、代課比率高等,廢校危機更時有所聞。
雖然城鄉教育落差不斷顯示在驚人的統計數字上,但仍有一位又一位的老師懷著愛與熱情遠赴有孩子的各個角落,投身偏鄉教育;教語文、教體育、傳承在地文化、擔任導師,偏鄉老師們燃燒熱情,奉獻所有的精力,在深山、在峻嶺、在草原、在部落,希望引導孩子和在地文化,飛向更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