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共近期支持民營企業的虛與實◆文/張至輝(海基會經貿處)

  • 更新日期:114-04-21

2025217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談話,會上多位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家出席,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現身座談會,備受矚目。習近平在會中表示,中共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強調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發展大有可為。

 32日新華社發布「『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習近平同志關心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紀實」文章,羅列習近平過往多次在不同會議和考察中,與民企之間的對話、交流和協助,釋出重申力挺民企的重要訊號。

催生《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制定

2024719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1010日公布《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草案共978條,明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總體要求,從公平競爭、投資融資、科技創新、規範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規範。期望透過具體的立法,對民營經濟表示支持,明確規範民營經濟的保護與發展。

然而,制定中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究竟對於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和改善民營企業困境有多少作用,仍是未知數。有報導指出,大成企業研究院近期在企業峰會上向民營企業家發放問卷調查,在56位企業家問卷中,針對《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的看法,計有超過半數選擇「未達到預期需要較大修改」的選項,顯示民營企業家對於草案的總體評價未有期待。

民營企業對於政策仍存疑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不論是政府對民營企業部門的態度,或是社會對民營企業的輿論,呈現不友善。回顧2018年有民營經濟已完成歷史任務、應逐漸離場的「私企退場論」、202010月提出「共同富裕」及12月定下「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任務,加上2021年對中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對互聯網平臺、房地產、教培行業等民營企業進行整頓,隨之而來的疫情,更使民營企業陷入一蹶不振之勢。上述種種導致民營企業不投資、不發展、停辦企業、解雇員工等「躺平」現象,甚至「潤」出中國大陸至東南亞尋找新出路,顯現民營企業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對營商環境憂慮的無奈。

據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報告指出,去年訪談長三角和珠三角多位民營企業家,發現中國大陸去年相關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並未發揮出實際效果,沒有促成民營企業信心的恢復,民營企業依然處於「躺平」狀態。

民營企業是「自己人」?

中國大陸在計劃經濟時代以國有企業為核心,民營經濟長期被視為補充角色。改革開放後,儘管政策逐步放寬,但中共為控制戰略性行業,民營企業在競爭性行業領域上備受限制,形成當今政府及社會對民營經濟的定位。因此,國有企業仍優先視為「自己人」,民營企業則像「外人」,信任度始終有限。

「外人」標籤並非一朝一夕形成,日積月累深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和體制特性中,撕不下來的「外人」標籤,使得民營企業一直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人」。近期中國大陸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以成為「科技強國」的目標,將民營企業作為一個戰略工具之一;惟對於支持民營企業的思維存在矛盾,一方面試圖藉由政治及法律手段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但同時又堅持黨的領導及國有企業的優先,讓兩者之間產生非常大的衝突,更限縮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

臺商投資中國競爭風險激增 須謹慎評估

去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揭露,當前經濟運行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顯然,中共認為經濟復甦的前景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故此時此刻不得不支持民營經濟,企盼民營企業對國內生產總值、技術創新成果、稅收和就業有舉足輕重的貢獻。

對於臺商而言,中國大陸整體經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應持續審慎評估相關投資。尤其是在陸在地化的臺商,其投資經營深受中國大陸產業政策的直接影響,加上國有企業、民營經濟夾擊下,臺商參與內需市場面臨缺乏通路、融資不易、當地業者削價、仿冒,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等不公平競爭風險。特別是臺商與民營企業相比,更非「自己人」,加上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相關投資應謹慎為之,投資規劃應考量分散風險及多元布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