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歷採認面面觀—兩岸教育交流的幾點思考◆文/許力仁(海基會文教處)
- 更新日期:114-04-21
海基會近期接到多位家長及臺青詢問暨南大學學歷採認問題:暨大三年級的L同學擔憂學業中斷,校友W先生則憂慮學歷不被採認而影響職涯發展。由於教育部2025年2月20日宣布停止採認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及北京華文學院學歷,並禁止臺灣大專校院與上述3校交流活動。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次(21)日表示支持教育部決策,並啟動協助機制。
暨南大學等校的統戰背景
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北京華文學院原直屬中國大陸「國僑辦」,隨著國僑辦2018年併入「中共中央統戰部」後,遂改由中共統戰部直接管轄。
上述3校中,僅暨南大學曾列入我教育部學歷認可名冊,臺生就讀人數也最多。中共統戰部接管後,暨南大學高層人事發生明顯變化,例如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原副國級)2019年起擔任該校董事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僑辦主任陳旭2021年起擔任該校副董事長。因此,中共統戰部進一步主導暨南大學的發展方向,學校的政治教育功能逐漸強化,對臺招生簡章亦明確強調「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積極招收華僑及港澳臺學生,甚至2019年對「港澳臺僑」招生名額擴大至2,300人,明顯提升其統戰性質。
暨南大學統戰策略與招生模式
暨南大學對臺招生方式多元,包括學測成績免試申請、港澳臺聯招、「暨大、華僑」聯招及預科班等途徑。然而近年招生過程出現諸多異常現象,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在2月20日指出,有代辦公司以明顯低於正常標準的門檻招生,大幅降低錄取標準、提供豐厚獎學金,甚至允許臺生僅憑學測任一科達均標即可申請入學,甚至學費全免優惠,導致入學人數異常增加,這也顯示統戰工作透過教育途徑擴大對臺影響的戰略意圖。
近期司法案例亦反映暨大與其背後的統戰部門對臺工作帶來的風險:暨南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傅文齊與執行長李宛平涉嫌接受廣東省委臺辦指示,安排我國立委、退役將校軍官與中方情治人員接觸,並違法替暨大招生。此案例雖屬個案,但展示了暨南大學與統戰系統之間的實質聯繫,以及透過校友會推動對臺統戰工作的模式。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政府鼓勵學生拓展國際視野,但不建議前往帶有特定政治目的的學習環境。基於國家安全及保護青少年利益,教育部決定不再採認直屬統戰部學校學歷,並禁止交流活動。
教育部高教司長廖高賢2月22日補充說明,暨南大學因改隸中共統戰部,已自學歷認可名單移除。但在規定公布前入學的學生,其畢業後學歷仍予以採認,未來新入學者則不予承認。此外,考量已有學生入學時並不知情,教育部正研議相關救濟機制,以降低對學生的衝擊。
海基會協助臺生返臺銜接經驗與機制
回顧COVID-19疫情期間,海基會配合教育部執行境外臺生返臺銜接專案,順利協助包括南開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及暨南大學等校學生返臺轉學,並加速文書驗證,減少轉學過程中不必要的成本與時間損失。
如前述,近期學歷採認政策之調整,已有多名暨大學生、家長及校友聯繫本會諮詢轉學返臺事宜。海基會將持續配合教育部政策,提供適當建議及必要協助,同時持續密切注意相關政策最新發展。
配合國際趨勢 擴大對「國防七子」院校交流限制
教育部同時宣布擴大對中國大陸「國防七子」院校(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交流限制,以防止關鍵技術外流。這項政策與國際趨勢相符,美國已將「國防七子」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限制技術產品出口及相關人士學術簽證;英國亦要求多所大學停止與中國大陸軍方院校合作,歐盟、澳洲及紐西蘭等民主國家也逐步提高對中國大陸學術影響之防範,顯示國際社會已逐漸形成共識。
海基會為臺生提供支持與後盾
兩岸情勢瞬息萬變,海基會將持續扮演橋樑角色,協助有需要的臺生順利返臺銜接學業,降低因為政策調整帶來的不便與衝擊。面對中共統戰工作透過教育的影響與滲透,臺灣將與國際社會共同採取相應防範措施,強化民主韌性,維護國家安全、民主價值及教育自主性,捍衛臺灣青年的教育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