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35年吸睛也吸金 後起之秀續寫棒球傳奇◆文/蕭保祥(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中華職棒自1990年成來以來,是臺灣本土歷史最悠久、最受歡迎的職業運動,到2024年已進入第35個年頭,這是一個相當有故事性、轉折與突破的年度,從臺北大巨蛋啟用、票房寫下歷史新高、臺灣在世界棒球12強賽逆勢奪冠,再到自由球員市場屢創大合約、古林睿煬進軍日本職棒,臺灣職棒經歷高峰、低谷,如今新世代引領攀升,需要努力奠定更好的環境,讓新世代超越前人。
單季276萬人次進場 史上新高
中華職棒從元年開始為4隊規模,當時的臺北市立棒球場,是很多球迷的共同回憶,在1992年曾寫下平均6,878人的進場紀錄,那年中華隊在巴塞隆納奧運奪下銀牌,也是臺灣棒球國家隊在奧運的最佳成績。
1993年,俊國熊與時報鷹加入,中職成為6隊規模,在亞洲是相當活躍的職棒聯盟。不料從1996年開始爆發假球案,讓中華職棒聯盟與1997年成立的臺灣大聯盟都受到衝擊,票房直墜,到2000年時場均只剩1,676人進場。2003年臺灣大聯盟併入中華職棒聯盟,讓臺灣職棒重獲生機,但假球案春風吹又生,持續困擾職棒發票,到2009年「黑象事件」爆發,中職幾乎是風雨飄搖程度。在立法院修法加重涉入假球案的刑責後,聯盟也正向回應球員工會相關訴求,才讓職棒逐漸走出假球的陰影。
找回球迷的信任需要時間,中信集團入主兄弟象後,積極打造二軍農場基地獲得成效,其他大型企業如日商樂天(RAKUTEN)、富邦、味全、臺鋼等上市集團先後進入職棒產業,投入更多資源,有效提升聯盟體質,二軍戰力養成也讓臺灣職棒有更穩定根基,民眾可以欣賞到更高品質的比賽內容。
2013年義大犀牛聘請美國大聯盟球星曼尼(Manny Ramirez)來臺,這股旋風讓中職場均入場人數重回6,000以上,之後逐漸穩定成長。度過3年新冠疫情以後,臺北大巨蛋在去年成為中職比賽場地之一,這是臺灣首顆室內棒球場,38場季賽的平均進場為20,689人,同時新球隊臺鋼雄鷹也在高雄澄清湖球場寫下亮眼票房,讓去年的中職單季進場人次達276萬6386人,這是職棒元年的3倍多,也宣告臺灣職棒進入起飛新時代。
名將引退賽接受萬人祝福
職棒票房在最近10年逐漸成長,也反映在著名球星的引退賽熱潮,從2016年陳金鋒引退開始,彭政閔、潘武雄、高國慶乃至去年退役的潘威倫與周思齊,臺灣職棒選手可以在臺北大巨蛋舉行引退賽,接受滿場4萬人的祝福,這是在職棒發展前20年無法想像的事情。
中信兄弟選手周思齊在引退賽特別說,「如果有一天,你們跟我們的小兄弟,在牌桌相遇,我們不要拍照,但請把他們帶回去,我們一起回去練球好不好?」希望球迷與後輩選手不要忘記假球案教訓。這批選手經歷過「快要沒球打」的痛苦,有幸在職業生涯尾聲能見證臺灣職棒攀向高峰。
能舉辦盛大的引退賽,是每個職業選手追逐的終點,也給予後進球員努力前進的力量。
自由球員大合約時代來臨 合約總值屢破紀錄
2015年球季結束,林智勝與鄭達鴻宣告行使自由球員(FA)權利,轉隊到中信兄弟掀起很大話題,這是臺灣職棒史上首次出現FA轉隊。近年職棒票房提升,也代表球團收入增加,新球隊味全龍、臺鋼雄鷹都需要戰力補強,更帶起FA市場超乎想像的熱度。
春江水暖鴨先知,味全龍在2020年進入二軍、隔年升上一軍,當年度多達6人宣告FA,2021年球季結束也有4人宣告;臺鋼在2023年從二軍起步、2024年升上一軍,這兩年合計7名選手宣告FA。球團變多,代表球員獲得報價可能提高,選手會更積極想要投身自由市場。
過去FA合約的最高紀錄,是林智勝創下的3年3600萬元,然而去年宣告FA的朱育賢、陳韻文、詹子賢與陳子豪,最後簽下的合約都打破林智勝的合約總值,陳子豪甚至與味全龍簽下10年總值破億元的超大合約,臺灣職棒選手年薪已經可以破千萬。
FA大世代的序曲,也讓球團思考提前討論延長合約。中信兄弟與游擊手江坤宇在1月下旬達成共識,簽下總價1億4788萬元的10年延長合約,更打破陳子豪的合約紀錄。統一獅與陳傑憲也在持續討論延長合約,雖然至今尚未達成共識,也有機會創下破億元合約。
過去有人認為,職棒選手唯有旅外才能收入破億,然而臺灣職棒在票房、薪資待遇一次次突圍,陳子豪與江坤宇的合約具有重大意義,證明只要在國內職棒好好打球、拿出優異表現、能成為後輩指標,也有機會獲得鉅薪收入。
古林睿煬旅日 提升中職國際曝光度
對比韓國職棒選手,多半經由競標制度前往大聯盟打球,中職選手較多是前往日本職棒挑戰,包括王柏融、古林睿煬,都是經由母隊同意後,由母隊與日職球團協商,取得轉隊費的共識,讓選手赴日發展。
王柏融在日本火腿效力5年,一軍出賽共270場,平均攻擊指數為.655,去年回臺灣發展,現在是臺鋼的核心打者。
古林睿煬則是去年在統一獅首度達到投球規定局數(120局),以防禦率1.66的佳績奪下防禦率王及年度MVP,球季結束後經獅隊同意行使旅外資格,日本火腿支付轉隊費100萬美元給予統一獅,古林睿煬獲得3年合約。
過往臺灣活躍的旅外選手,如日職「二郭一莊」、大聯盟王建民,都是由業餘直接加盟海外職棒,經由中職轉戰海外職棒的活躍選手尚未出現。如果古林睿煬可以成為第1人,將有助於提升海外球團對於中職強度的認可與國際曝光度,為更多的後輩開路。
12強賽奪冠不忘扎根基礎
對臺灣人來說,2024年11月24日是值得記憶的日子。中華隊在東京巨蛋擊敗實力堅強的日本國家隊,首度勇奪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這是臺灣棒球史上首度站上一級國際賽的巔峰。
從臺北大巨蛋首戰擊敗韓國隊開始,中華隊一路表現令人驚奇,包括牛棚優異演出、多名選手打擊穩定輸出、如銅牆鐵壁的防守,可以看出臺灣職棒選手的水準已非過去吳下阿蒙,這顯示中職已能組織1支具有競爭力的國家隊陣容,與世界強權的差距較20年前明顯縮小。
12強賽冠軍讓臺灣民眾嘗到甜美的果實,帶動許多過去沒看球的人開始關注棒球, 2025年的中職票房讓人有相當期待感。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臺灣棒球環境仍需要更重視基礎、內涵的充實度。
臺灣原本就不足的基層棒球人口,近年又受到少子化衝擊,中職規模在擴大到6球團後,新人戰力補充面臨很大挑戰,淘汰速度也影響選手競爭心態。要有優良的一軍戰力,根基來自於二軍農場養成,然而二軍訓練球場不足、基地需要優化都是課題,只要能持續培養更多、更好優質戰力,提升職棒比賽品質,讓長期季賽維持一定的水準與精采度,短期國際賽的成績自然可以令人期待。
包括美國、日本與韓國等規模較完善的職棒聯盟,都很重視農場基地建設、二軍建制與養成,每支球團都有專屬訓練基地,讓選手有開闊的場地專心訓練,這是臺灣職棒一定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再次升級的關鍵,不能錯過這個最好的時機點。
從制度面來說,任何國家的職棒聯盟都會思考戰力流動,例如一定年資的FA市場,球季結束後保留名單外的選手,美、日、韓都有類似「規則5選秀」的戰力流動方式,提升選手上場空間。中職對於選手交易態度則相對消極,運動員生涯有限,如果能建立類似「規則5選秀」的制度,讓平常上場機會較少的選手有機會轉隊,會讓選手訓練更有積極度,也能增加各球團戰力互補性。
2024年票房開紅盤、12強賽奪冠、FA大合約時代與選手旅外,多項利多因素同時出現,證明中職多年以來的持續努力獲得成果,也讓世界各國看見臺灣。往後的路如何走得更高更遠,需要更穩健的步伐,回身檢視自我,要有清楚認知,扎根基礎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