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AI能載舟亦能覆舟
- 更新日期:114-02-17
全球AI在2022年底ChatGPT推出後,進入飛速的發展。過去電影或小說中被視為未來世界才有的各種AI應用場景,如無人駕駛、智慧住宅等,現實世界裡越來越常見。隨著AI應用越來越廣、自主性也越來越高,好萊塢「機器人大戰人類」的科幻片,有朝一日變成紀實片,或許已不是天方夜譚。
如何利用AI讓人類生活過得更好,是AI被創造的初衷。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人力,第二次工業革命廣泛應用電力,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發明網路技術,進入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不斷創造新工具為自己服務。直到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AI橫空出世,人們赫然警覺,AI不只是「工具」,更是可自主決策的「行為主體」。一旦這個「工具」判斷偏誤,甚至脫離人類指令自行其事,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將難以想像。
AI的自主判斷力,來自其訓練的大數據。人類社會本就充滿歧視與偏見,透過這些數據訓練出來的AI,能否公正客觀執行任務,不無疑問;另一方面,如果AI能自主,能否成為法律上承擔責任的主體,也具爭議。舉例而言,自駕車肇事、AI機器人手臂醫療疏失,責任如何歸屬?
對於「AI」這種可能顛覆人類世界的劃時代發明,世界各國紛紛以法律規章約束,但在收放之間,拿捏不易。人權至上的歐盟,採取的是「高度監管」模式;美國深怕扼殺創新的火苗,以「政策引導」取代監管;國家安全掛帥的中國大陸,監管AI係為政權而非人權;臺灣則融合歐盟強制性法規及美國較具彈性的管理模式,試圖在技術發展與人權間求取平衡。
比起正在發展中的AI,今年1月川普重返白宮帶給世界的衝擊更為即時顯著。川普一方面揚言要對進口美國的中國大陸及美墨加貿易協定成員國產品加徵關稅,迫使海外製造業遷回美國,拯救美國的失業率;另一方面誓言結束烏克蘭戰爭,以集中資源投入印太與中國大陸抗衡。種種作為,都將加添地緣政治及全球經貿前景的不確定性。
中國大陸在內部經濟下行與美中關稅戰可能再起的內外挾殺下,經濟前景越來越不被民眾看好。不少年輕人挑戰以投資過活,盡可能撙節開支,將攢得的金錢投入股市,寄望「以小博大」;生活苦悶之餘也不忘找點「小確幸」,不論是透過療癒小物還是微短劇釋放壓力、夜間騎行來趟省錢小旅行,或是參與「學術酒吧」補給知識、進行社交,以極少的花費達到最大的滿足,已成大陸年輕人消費時最主要的考量。
經濟情勢不佳,中共對內管控日趨緊縮,國人赴陸動輒得咎,風險驟增。本期《交流》雜誌特別增加赴陸提醒的篇幅,幫助讀者了解當地法律,審慎評估赴陸經營事業及觀光旅遊的必要性。面對一個「國家安全」至上且執法標準不透明的國度,三思而後行才是王道。
除了善意提醒強化事前防範,海基會對於第一線投入兩岸救急救難的善後工作仍一如既往,責無旁貸。即便赴陸充滿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海基會多年的協處經驗及服務熱忱,永遠都是赴陸民眾可靠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