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無憂童年 兩岸年輕人瘋玩療癒系小物◆文/陳宥菘(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2-17
你在路上曾經看過前方年輕人的包包上,掛著用透明化妝包裝著的「吉伊卡哇」毛絨玩偶嗎?或者,你在公司的辦公桌上是否放著幾個扭蛋或公仔呢?現代社會快速變遷讓人們在生活與工作上都承受更大壓力,不分兩岸,越來越多年輕人透過療癒小物重溫無憂童年,為厭世生活減壓。
辦公桌上擺滿療癒小物 成年人掀Kidulting現象
對於成年人著迷於純真與童趣事物的現象,《經濟學人》提出一種名為「Kidulting」的文化潮流,意指這群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同時擁有「孩子(kid)」和「成人(adult)」的特質,他們仍熱衷兒童文化,透過重溫童年活動或體驗「做回小孩」,尋求心理滿足和自我療癒。
許多上班族的辦公桌上都擺放著療癒小物,陪自己度過漫長的上班時光,減少工作沉悶感。這些號稱「上班族減壓必備」的小物還分作不同派別,有些人會擺上「大自然系」的綠色植栽,也有許多人選擇「陪伴系」小物,例如某個漫畫或卡通等IP角色的小型公仔、偶像人形玩偶,或是造型扭蛋、磁鐵,或是Q版動物周邊。
除了經典的迪士尼、寶可夢、宮崎駿電影等周邊,每隔一段時間,也有新興IP竄起。近年臺灣流行過日本的「卡娜赫拉的小動物們」、「角落小夥伴」、「鬼滅之刃」或者「PUI PUI 天竺鼠車車」等,本土熱門IP則有「爽爽貓和小勞撫」、「黃阿瑪的後宮生活」、「怪奇事物所」等人氣角色。迪士尼達菲家族第七位成員的粉色狐狸Linabell(玲娜貝爾),自2021年首次亮相以來,一直深受兩岸年輕人的喜愛。
這些小物不僅在辦公桌出現,更成為穿搭的一部分,許多年輕人會在包包掛上毛絨玩偶,為了避免弄髒,有的還會裝在透明化妝包裡,好好地被保護著。
年輕人到餐廳或者旅遊景點,還會「為玩偶」拍照打卡。近期中國大陸年輕人瘋買英國倫敦高端玩具品牌Jellycat的絨毛玩具,每款玩偶的吊牌上都寫著「Please look after me.(請好好照顧我)」。對粉絲而言,這些玩偶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或朋友,許多粉絲在社交平臺上以玩偶之名開設美食、旅遊帳號,記錄生活日常,這些粉絲則有「娃媽」的暱稱。
日本IP「吉伊卡哇」紅遍兩岸
近期在兩岸最受歡迎的療癒小物,皆是來自日本漫畫角色「吉伊卡哇」,堪稱是一次「現象級」的爆紅。
在臺灣,吉伊卡哇去年8月與知名連鎖壽司業者「藏壽司」合作聯名限量造型扭蛋,網路上代排、代吃訊息不斷,甚至在以盤數計費的消費規則中,還出現隔壁桌為了扭蛋搶著「索空盤」幫忙結帳的情況,活動最終則提前20天結束,吉伊卡哇的魅力可見一斑。
粉絲搶最兇的仍是吉伊卡哇的實體玩偶,在成員數多達16.5萬人的臉書社團「吉伊卡哇 臺灣交流社 ちいかわchiikawa/交易/買賣/徵求/交流/交換/競標/討論區」裡,每天有許多玩偶交易的貼文,一隻原價臺幣400至600元的玩偶,若有聯名或是特殊節日限定款的加持,拍賣價格高達萬元。
吉伊卡哇去年同樣也在中國大陸「出圈」(進入公眾視野),與知名生活用品店「名創優品」推出一系列聯名商品,舉凡玩偶、吊飾、包包、拖鞋、保溫杯等都被瘋狂搶購,幾次快閃店活動的人潮都擠爆,還有粉絲凌晨就帶著被子到場夜排。
吉伊卡哇爆紅關鍵 角色如同你我一個個普通人
《吉伊卡哇》是日本漫畫家ナガノ(Nagano)筆下的漫畫系列,名稱是由日語的「小巧的(Chiisai)」和「可愛的(Kawaii)」兩個詞分別的前半部所組成,展開來的全稱是「這又小又可愛的傢伙」。
故事主要描述白色倉鼠「吉伊卡哇」與好朋友們貓咪「小八」(ハチワレ)、兔子「烏薩奇」(うさぎ)的日常生活。他們擁有一致的二頭身造型,表情和言語也都十分單純、天真,但這些可愛的設定並沒有伴隨常見簡單、夢幻的卡通情節一起出現。
在他們的世界裡,每個角色都必須透過努力工作,獲得收入繼續生活,且隨著角色考取不同證照,酬勞才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角們的工作由「鎧甲先生」提供,彷彿暗示著生活裡存在著階級差異和雇傭關係的不對等。
這樣的背景設定與真實世界高度相似,故事裡角色就如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面對生活,這些「小可愛們」如同「社畜」一般,需要賺錢養活自己;面對挑戰,他們並沒有「主角光環」,也會遭遇失敗或是努力落空的時刻,這種渺小無力的心情,無疑是當今年輕人的心情寫照,激起無數共鳴。
這部以可愛動物為主角的作品,反而成為一部「大人系動畫」,療癒了在生活中感到疲憊的大人們,吸引不分年齡、性別的粉絲喜愛。有網友分享自己心情不好時,聽一下烏薩奇的亂叫合輯就能獲得救贖。在YouTube上,重複6次「嗚拉呀哈呀哈嗚啦」的30秒二創片段,有驚人地超過5萬次觀看紀錄。
也有粉絲提到,自己喜愛吉伊卡哇的原因在於「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脆弱的自己」,認為這類IP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大人找回童心,不然隨著生活、工作的時間長了,也就淡忘了什麼是單純的愛。
滿足情緒價值 療癒小物提供前行力量
事實上,人們願意購買吉伊卡哇的周邊商品,或者購入其他IP的絨毛玩具、造型公仔或多肉植物,正是因為這些小物得以撫慰人心、關照人們的情緒。面對真實世界存在著成長的痛苦、現實的壓力,人們得以暫時躲回自己的「保護殼」。
這也與當下消費市場的主流趨勢「情緒消費」相吻合。消費者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之外,同樣重視商品和服務帶來的心理滿足感,且包含了愛、尊重、認同、安全感等多種複雜情緒價值。
澎湃新聞指出,消費者每一種情緒需求,背後都源自於某種情緒的「缺失」,這或許是個體原因,也可能是時代症候。年輕人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從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到社會關係的複雜多變,再到個人認同的不斷重塑,未知感讓年輕人焦慮難安。
業內人士分析,年輕人之所以對絨毛玩具愛不釋手,是由於絨毛玩具已從面向兒童往潮流化、IP化的方向轉變,成為「潮玩」;另一方面,透過品牌與社群媒體的傳播,絨毛玩具被賦予角色和個性,滿足年輕人的情緒體驗。
對於渴望對命運擁有更多自主權,以及希望獲得情緒支持的年輕人而言,養寵物有額外的飼養責任、更高額的開銷,相較之下,玩偶既不會反抗、不需要特別照顧,又可以被任意打扮成任何模樣,使他們得以在面對外在世界的不確定性時,找尋到內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