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走出學術象牙塔 文化沙龍與學術酒吧各擅勝場◆文/吳柏緯(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2-17

從去年開始「學術酒吧」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個一線城市興起,許多年輕學者以及不同研究領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在晚間或假日時在酒吧齊聚,分享各自觀點、研究,激盪想法、啟發思考,並且進行學術文化交流,讓小小酒吧成為孕育知識的寶庫。

中國大陸的「學術酒吧」風潮,不禁讓人想起臺灣的文化沙龍,在書店、文史古蹟等場所舉行,名人現身座談並分享觀點、研究與知識,講題涵蓋政治、歷史、經濟、生活等各種層面,吸引社會中各路人士前來交流想法,碰撞出強烈火花。

無論是臺灣的文化沙龍,或是中國大陸的「學術酒吧」,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讀書會」的延伸,將原本只發生在校園或學術組織中的知識交流,帶到民間,雖然場合變化,但是精神不變。

從研究室走向市井 打破學術界線

中國大陸的酒吧如何成為思想解放與碰撞的場域,說法莫衷一是,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對於不少學生與學者而言,這樣的模式提供一個全新可能性,他們從研究室與教室走入社會,讓知識不只停留在學術象牙塔,而是能在普羅大眾之間討論與推廣,這也是令學術酒吧走紅的原因之一。

數據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關於「學術酒吧」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大陸的網路社群之中,以美團數據為例,去年10月關於「學術酒吧」的搜尋量較9月年增142%,主要搜尋者的年齡落在20歲至30歲之間,占比過半;社群平臺「小紅書」有關「學術酒吧」的筆記超過6,000篇,還在不斷增加。

有人形容「學術酒吧」的誕生是傳統「沙龍」、「讀書會」在網路世代的一種變化。在輕鬆、愜意的環境中,毫無壓力的傳遞、獲得與交流知識,成為了學術酒吧的迷人之處,從主辦人、聽眾到講者,每個身處這個環境之中的人,都有收穫。

隨興而自由 講者與聽眾各取所需

一名在北京主辦「學術酒吧」的發起人曾在報導中提到,一開始僅僅只是因為過往求學時,與學術同好喜歡到酒吧一邊喝酒一邊暢談,畢業之後適逢「學術酒吧」的風潮逐漸興起,才會開始嘗試,從參與者變成主辦人。隨著活動的舉行,漸漸吸引越來越多人參加,心情也從擔憂沒人,到後來充滿信心,並想著如何端出大眾關注的題目。

中國大陸的學術報刊雜誌也曾在2024年底撰文指出,學術酒吧興起,反映社會大眾對於知識的渴望,以及在日常之外追求更高層次的文化休閒。

對於聽眾而言,這種場域不但能獲得新知識,同時也能抵抗碎片化的資訊,特別是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透過社群平臺推送的內容看似海量,實際上卻被切成碎片。不滿百字的文章,只有數十秒的短影音,雖然看得多,實際上卻很能難有效吸收,讓人失去深入思考以及分析知識的能力。

對於許多站上酒吧「講臺」的研究者來說,分享的目的相當明確,要打破學術討論的嚴肅性,將傳統學術環境與現代休閒融合,建立嶄新的學術社交模式,輕鬆而自由。

文化沙龍孕育知識與藝文 傳承臺灣民主精神

相較於中國大陸的學術酒吧,臺灣的文化沙龍發展歷史更加長久,除了名人與知識分子的座談之外,也與臺灣政治發展密切相關。

位在臺北市新生南路上的紫藤廬茶館,去年12月暫時熄燈,進行為期3年的整修。這棟日治時期的建物不但已經有百年歷史,是臺北市定古蹟,也見證臺灣當代的知識分子、藝文人士交流的點點滴滴。作為文化沙龍,陪伴許多人走過威權時代,當年許多黨外人士出入,在臺灣的民主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根據公開資訊,紫藤廬在日治時期是臺灣總督府的官舍,1950年代以後成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經濟學者周德偉的公家宿舍。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許多自由主義學者出入,不但暢談經濟問題,也批評時政,雖然並未對外開放,卻在這個小小的屋簷下,吹起自由之風。

紫藤廬也成了黨外運動者落腳、藝文工作者創作的重要場域。1980年代以茶館的角色對外開放後承襲這種精神,成為面向社會知識交流、藝文展演的重要文化沙龍空間。

放眼全臺,如今在不少茶館、文史古蹟與開放空間中都可以看到各式不同主題的文化沙龍,例如飲食文化、文學交流、城市設計與規劃,或是跨國文化交流,由於貼近市井生活、接觸門檻低,因此,走入建築物的同時也走入知識、文化與歷史,成為臺灣文化沙龍的一大特色。這種沙龍不僅是當代的文化與知識交流,也彷彿與過去曾在這裡交流的前人們,展開穿越時空的對話。

自由的氛圍 展現當代生活與交流模式的轉變

中國大陸「酒吧」與「學術」的結合也面臨質疑聲浪,但支持「學術酒吧」的研究者認為,過去類似的學術沙龍早就在圖書館、咖啡廳、書店或文史古蹟中發生,也吸引許多聽眾,無論是特地前來或是恰好路過,即便規模不大,都證明這樣的學術沙龍對於知識推廣是有所助益的。

中國大陸的「學術酒吧」雖然還在萌芽階段,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代變化,年輕人的個性與追求生活方式逐步轉變,從圖書館、咖啡廳來到酒吧的學術交流,更受到青睞,也展現出當代人們渴望在更貼近生活環境中,自我充電或是自在社交。

有趣的是,當「學術酒吧」這個議題隨著網路傳播與媒體報導逐漸被社會大眾知悉後,也有越來越多學者主動尋求在酒吧中分享的機會,這種情況也顯示出在當前的學術圈中,也存在著不同層次的交流需求,這些學者、研究者一方面在學院、研討會中與同行深究,另一方面也追求在非正式的學術場域中與普羅大眾交流,傳遞想法。

因此,重點並不是「在什麼地方舉行」,而是要如何讓學術走入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即便形式與場合不盡相同,但這種精神,其實與臺灣的文化沙龍不謀而合。

「酒吧」也有可能僅是在這波翻轉學術交流浪潮中的第一步,未來或許也有機會在現代的各種流行場域中,看到更加「放鬆」的交流模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