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管制 兩岸大不同◆文/戴敬文(海基會文教處)
- 更新日期:114-02-17
近期,一支臺灣旅行團前往新疆旅遊,原本開心出遊,卻因幾名團員在軍事敏感區操作無人機,導致旅遊行程被迫中斷。因為使用未經許可的無人機,當地官方單位發現後迅速介入,不僅要求旅客停止拍攝、刪除影像,甚至將相關人員帶離,進行整整12個小時的盤查工作。這起事件不僅大減遊玩的興致,更讓團員在不安與煎熬中渡過一個難忘的旅程。
這是海基會日前接獲的一則通報,凸顯國人在中國大陸旅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隨著遙控無人機應用多元發展,無人機已成為現代旅遊拍攝美景的重要工具之一。兩岸在無人機管理上存在法律面與執行面的差異,臺灣作為民主法治國家,規範相對透明且注重程序正義,中國大陸則因強調「國家安全」的高度敏感性,易使國人誤觸法網,引發嚴重後果。
無人機使用的實名登記與管理
臺灣對無人機的管理強調「便利性與安全性」。對總重量超過 250 公克的無人機要求進行實名登記,註冊程序簡單明瞭,使用者僅需透過民航局官網完成註冊,並在無人機上貼上識別標誌。操作過程中,臺灣並未強制要求飛行數據的即時傳送,但建議操作人員採用相關技術提升安全性。臺灣對於違規操作的處理多以行政罰款或口頭警告為主,執法過程透明且合乎比例原則。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無人機管理規範更加嚴苛。根據中國大陸《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無人機操作者應登錄民航部門官網(https://uas.caac.gov.cn)為無人機進行「實名登記」,登記完成後將系統產生的QR- Code黏貼在機身,如同攜帶「無人機的身分證」,未實名登記者,可能面臨最高人民幣兩萬元的罰款。此外,無人機必須在飛行過程中向「一體化綜合監管服務平臺」(UOM)實時傳送飛行數據,且禁止關閉該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的實名制要求可能涉及個資風險,其管理系統缺乏透明度,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可能遭到濫用或洩露,對國人而言是不可忽視的隱憂。
嚴格的飛行限制與禁區規範
兩岸對於無人機飛行範圍和高度均設有限制,一般情況下,無人機應該保持在距離地面120 公尺以下的「適飛區」內飛行,適飛區與禁飛區的資訊均可透過相關系統(臺灣為「Drone MAP」APP,大陸是「UOM」 系統)進行查詢,禁飛區通常包括機場周邊、政府機構所在地、軍事設施等敏感地區。國人在臺灣使用無人機時,可以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查得適當的飛行範圍。不過,國人對於中國大陸軍事基地、軍演時間等敏感資訊較難以掌握。
在敏感區域違規拍攝,臺灣的處理方式偏向行政處罰,在中國大陸可能提升至危害國家安全的層級,國人容易誤觸禁區,不僅面臨高額罰款,甚至有被扣押設備或限制人身自由的風險。
赴陸風險與應對建議
中國大陸對無人機的規範看似詳細,但其執行過程往往帶有不透明性,且執法標準因地區而異。部分地區執法人員可能過度解釋規範,導致國人遭遇不必要的麻煩。某些禁飛區即使公開標示,使用者仍可能因不知情而違規。此外,中國大陸對於敏感地區的管理往往結合《國家安全法》,涉及範圍廣泛且處罰手段嚴厲,這些風險都需要國人特別留意。
中華國際無人機旅遊協會理事長鍾錦銓特別提醒國人:「攜帶無人機到大陸一定要先辦妥實名制登記,在景區空拍前,先瞭解當地有無特別規範,或者詢問當地管理單位是否可以空拍,尤其在人群聚集處空拍時,更要特別留意周邊人群,若碰到管理單位人員禁止,建議不要質疑管理人員或有任何爭執,遇到軍警單位基地或敏感設施切勿貿然取景。」
無人機雖然是一項充滿樂趣的旅遊工具,但在中國大陸使用風險明顯高於臺灣,臺灣作為民主法治國家,無人機規範注重使用者權益,執行透明且程序合理;中國大陸則因強調國家安全,規範苛刻且執行標準不一,國人操作時更易面臨個資外洩或觸法的潛在風險。因此,計畫赴陸的旅客務必深刻認識當地法律的嚴苛與不透明,做好萬全準備,避免因操作不當而陷入困境。合法操作與謹慎使用,是保障旅程安全與愉快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