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衝擊2.0」對全球的影響及應對◆文/孫國祥(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

  • 更新日期:113-12-23

近年來,全球經濟體系面臨的挑戰愈來愈複雜,中國大陸的經濟轉變已成為最重要的變數之一。若參考2000年代初期的「中國衝擊1.0」,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全球製造業、貿易平衡及勞動力市場的深遠影響,現在或許可以預見一種「中國衝擊2.0」現象,即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模式發生改變,全球將再次感受到經濟震動。

「中國衝擊2.0」影響全球貿易格局

「中國衝擊2.0」最近出現在有關中國大陸當前經濟挑戰及其對全球經濟潛在影響的討論,尤其在中方成長放緩且面臨結構性問題的情況下。「中國衝擊2.0」的關鍵內涵,包括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債務與房地產危機、全球供應鏈的轉變,以及科技脫鉤。經過數十年的兩位數成長,因人口變化、勞動成本上升和出口需求減少而放緩,恐對全球貿易和大宗商品市場產生連鎖反應。作為經濟成長主要動力的房地產產業面臨重大問題,大型房地產開發商遭遇流動性危機,引發金融不穩定可能蔓延至全球市場的擔憂。許多國家正尋求將製造業「回流」或將供應鏈多元化到其他國家,以減少對中依賴。尤其在中國大陸和西方經濟體在半導體、5G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域競爭關係加劇後,愈趨明顯。

中國大陸經濟增速自2020年代以來出現顯著放緩。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出口國之一,其經濟的減速不僅影響內部供應鏈,也影響全球對中、低端製造品的需求供應。製造業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出口增長放緩對主要貿易夥伴產生連鎖反應,全球供應鏈的中斷加劇各國經濟的不確定性。隨著中國大陸製造業逐步向高端轉型,許多跨國企業正尋找替代供應基地,引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連帶影響貿易格局。

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的危機,尤其是大型開發商的債務問題,對全球資本市場構成潛在風險。房地產市場佔國內生產總值近三成,也是全球鋼鐵、水泥等原材料的重要消費者。因此,房地產業危機的深化將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金融穩定性以及外國投資者的信心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大陸企業的債務問題若進一步擴大,引發投資者對企業債券市場的擔憂,擴及至全球金融市場,外資持有中國大陸債券和股票的規模龐大,若市場信心受挫,資本外逃風險上升,將進一步加劇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此外,當前的地緣政治環境對全球經濟帶來額外壓力。美中科技戰、貿易限制和經濟脫鉤,迫使許多企業重新考慮全球戰略佈局。中國大陸日益重視內循環經濟,加強自主創新以減少對外技術和資源的依賴,意味世界其他國家需要逐步適應相對更加封閉的中國大陸市場。貿易戰和技術封鎖的加劇,加速全球貿易的碎片化趨勢。許多國家和企業正尋求多元化其供應鏈,以減少對中依賴,不僅改變跨國企業投資模式,也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協同效應。

最後,中國大陸正在積極推進碳中和目標,並投資於新能源和科技創新。此轉變將對全球能源市場和技術產業產生雙重影響。隨著中國大陸對可再生能源、電動車和清潔技術的投資,相關技術的標準和價格都可能被重新定義。其他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經濟方面,將不得不適應中國大陸當前的技術優勢和市場主導地位。

美國的應對:推動供應鏈多元化

美國面對來自「中國衝擊2.0」已採取多重回應措施,主要集中在經濟、技術、貿易和外交領域,以保護美國的經濟競爭力,促進供應鏈安全並限制中國大陸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美國限制關鍵技術(如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的出口以削弱中國大陸在尖端科技領域的發展。2022年,美國針對中國大陸發布一系列半導體技術的出口管制政策,並聯合盟國限制向中國大陸出售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目的是減緩中國大陸在高科技領域的成長,確保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領先地位。為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美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與歐洲、日韓等盟國合作,試圖將關鍵製造業和技術供應鏈從中國大陸遷移,確保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的自主與安全。同時加強對中方企業在美國市場的投資審查,特別是涉及敏感數據和國家安全的企業。

此外,美國利用《國防生產法》等法律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限制,並針對特定企業進行制裁,以限制中國大陸企業在美國金融市場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美國積極與盟國加強合作,以多邊協議和架構限制中國大陸影響力。美國已聯合日本、歐盟等國加強對中國大陸的技術出口管制,並在印太地區強化軍事和經濟聯盟。此外,美國與多個國家在印太地區建立供應鏈夥伴關係,試圖限制中國大陸在區域的影響力。美國推出《創新與競爭法案》等政策,鼓勵國內科研投資和創新,特別是在生物技術、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等前沿領域。這些措施旨在維持美國的技術優勢,並在全球技術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以應對中國大陸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快速崛起。

歐盟的應對:強化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制裁

歐盟面對「中國衝擊2.0」的影響,特別是在技術、經濟和貿易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自身產業,減少對中國大陸依賴,並強化內部經濟和安全。歐盟加強對數據安全和技術出口的管控,尤其是對中國大陸技術企業的審查。歐盟擔憂中國大陸技術公司在5G、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的影響力,例如華為在5G網路中的作用,導致歐盟在成員國增加對數據和技術安全的審查,確保通信基礎設施不被影響。歐盟《數據治理法》就是其中一部分,旨在限制數據流向具有安全風險的國家,並增強數據保護。歐盟認識到過度依賴中國大陸供應鏈的風險,尤其是在半導體和原材料等關鍵行業。為此,歐盟推出《歐洲晶片法案》,希望在本土建立更自主的半導體產業,減少對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的依賴。

此外,歐盟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建立穩定的供應鏈夥伴關係,確保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保持競爭力。歐盟強化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打擊,特別在鋼鐵、太陽能、電動車等行業,增加對中國大陸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這些措施旨在保護歐盟企業免受中國大陸低價產品的衝擊,避免歐盟產業被中國大陸的廉價產品擠壓出市場。此外,歐盟還加強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查,尤其涉及關鍵技術和戰略性行業的投資,避免中國大陸企業對歐洲關鍵產業的控制。歐盟在2023年正式推出碳邊境調整機制,對進口的高碳排放產品(如鋼鐵、水泥等)徵收碳稅,要求出口至歐盟的產品符合碳排放標準,從而在環保領域施加壓力,並支持歐洲本土的綠色產業發展。歐盟也和美國在技術出口管制和供應鏈安全方面達成一致,共同抵禦中國大陸在全球技術市場的影響力。同時加強與印太地區夥伴國家的合作,擴大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經濟和科技交流,確保在國際市場上具更強的話語權。

各國應齊心應對「中國衝擊2.0

開發中國家面對「中國衝擊2.0」採取多樣化的回應策略,主要圍繞供應鏈重組、貿易協定調整和基礎設施合作等方面,以減少對中國大陸依賴,同時尋求更多合作機會。部分開發中國家積極承接從中國大陸轉移的製造業和供應鏈環節,鼓勵外資在當地投資建廠,提供稅收減免和政策支持,吸引跨國企業將製造基地設置於此,從而減少對中國大陸供應鏈的依賴。為減少對中國大陸的進口依賴,部分開發中國家加強對本土產業的扶持。此外,為逐步擺脫對中國大陸廉價產品的依賴,尤其在鋼鐵、化工和農業機械等重工業領域,積極參加區域性和多邊貿易協定,尋求更穩定的市場和供應來源,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各國藉由地區自貿區等平臺,促進區域內貿易,強化內部供應鏈。一些開發中國家逐漸加強與歐美的科技合作,減少在數位基礎設施方面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這些替代方案讓開發中國家有更多的技術選擇,從而降低在數位領域的風險。當然,仍有開發中國家利用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本國基礎設施,這些基建投資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增加債務壓力,卻也被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中國衝擊2.0」是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增速放緩、與地緣政治變局交織帶來的綜合性全球經濟衝擊。新情勢對全球貿易、供應鏈、金融市場及技術競賽產生深遠影響。各國應對此衝擊的關鍵在於靈活調整經濟政策和全球戰略,積極適應供應鏈重組,並在科技創新領域加強投入,確保在變局中保持競爭力。在此關鍵時刻,各國領導人可以改變集體的經濟軌跡,現在是各國聚集在一起共同應對中國大陸對全球經濟秩序構成獨特威脅的時候,既是經濟也是國家安全的當務之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