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低價傾銷 臺灣產業備戰因應◆文/黃欣(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2-23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大陸產能過剩低價傾銷的問題引起市場熱議。尤其是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激增,大幅壓縮其他國家的發展空間,引起全球關注。從歐美乃至加拿大、日本,甚至東南亞的印尼、越南、馬來西亞都加入反制行列,國際間抵禦「中國衝擊2.0」的陣線儼然成形。
在「中國衝擊2.0」的壓力下,鋼材、電動車、太陽能、水泥、石化原料、電子商務、紡織等領域首當其衝,須及早因應準備。專家建議,政府除可透過反傾銷稅予以反制,同時在租稅優惠、補助、輔導等方面增加資源協助廠商,加速產業再次全面升級轉型。業者也需儘速找到嶄新市場定位,包括產品的差異性、調整產業鏈布局並優化成本結構、加強人才培訓、開發節能減碳新設備等,創造更長遠利基。
內需不振 中國大陸藉大量出口提振經濟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並非新議題。自從中國大陸加入WTO後,憑藉優勢生產成本,眾多歐美企業將製造基地轉往大陸,大量生產低價物品輸往全球,波及歐美市場的就業,形成「中國衝擊1.0」。
2018年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爆發以來,中國大陸遭逢產業快速外移、外商投資下降等難題,內部又有人口紅利下降、技術進步放緩、投資消費欲振乏力等結構性問題。為提振經濟,中國大陸只好轉向對外擴張,鎖定特定優勢戰略產業,透過巨額貿易順差為經濟增長添柴加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形容這是「中國衝擊2.0」的到來。
數據更能看出問題的嚴重性。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從2015年的5,939億美元一路遞減,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同年降至3,509億美元,但2020年開始加速反彈,2022年更創下8,379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今年截至10月底的貿易順差來到7,852.6億美元,有望再次挑戰高點。
從出口產品來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全年出口177.3萬輛電動車,增長67.1%,等於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一輛是電動車。此外,太陽能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等太陽能產品的全球占比均達80%以上,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今年前3季,「新三樣」出口規模人民幣(下同)7,578億元,占出口總值的4.1%。
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中國大陸生產了世界上近1/3的製成品,超過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和英國的總和。
政府制定反制措施 設下第一道防線
臺灣的經濟規模要抗衡中國大陸低價傾銷的長期趨勢殊為不易,政府和相關業者必須通力合作。政府依據不同行業遭受的影響,制定反制措施,設下第一道防線;業者除了創造產品差異性、保持競爭力,同時透過供應鏈調整、數位轉型、綠色轉型等方式,全面脫胎換骨才能打贏這場硬仗。
據財政部關務署資料,目前課徵反傾銷稅案件共10類產品,中國大陸涉及的產品多達8項,包括毛巾、鞋靴、過氧化苯甲醯、水泥及其熟料、不銹鋼冷軋鋼品、鍍鋅及鋅合金扁軋鋼品、碳鋼鋼板、特定鋁箔等。此外,目前反傾銷稅調查中的「平面印刷用版材」的涉案國家亦是中國大陸。
除了上述列入反傾銷的產品,政府也在陸續完善其他的產業保護措施。以汽車業來說,為防堵「臺皮陸骨」的中國大陸低價零組件來臺組裝整車「洗產地」,經濟部從8月1日起上路「國產車組裝在地化供應鏈比重新制」,將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中國大陸品牌併購國際品牌、國際品牌在大陸廠生產,以及中國大陸汽車品牌均納入管理。依據車款上市時間,在地化比重需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第三年需達到35%以上,以保護臺廠權益。
另外,我方對中國大陸進口的鍍鋅鋼品、碳鋼鋼板、不銹鋼冷軋鋼品、不銹鋼熱軋鋼品及碳鋼冷軋鋼品等5樣產品實施雙反(反補貼、反傾銷)措施,雖已在10月9日正式落日,不過原已課徵反傾銷稅的碳鋼鋼板、特定鍍鋅、鋅合金鋼捲及不銹鋼冷軋等3項產品,不受上述落日影響,繼續執行反傾稅率。
除了上述反制做法,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近日撰文建議,政府角色還需重新定位。在高科技方面,加強上游原材料與下游設備等的延伸,強化產業鏈結,更能擴大價值鏈,為產業加值。同時,可加強傳統產業的科技化應用,譬如晶片技術可應用於施肥與灌溉無人機,或推動半導體與醫療器材的連結,落實半導體對其他產業的水平擴散,進而使產業多元化,促使競爭力全面提升。
在產業的二次全面升級轉型方面,企業面臨數位、綠色的雙軸轉型及缺工、少子化的自動化壓力下,王健全建議政府應以租稅優惠、補助,加速協助廠商達成數位與綠色轉型等目標。
王健全指出,全球經濟版圖正重新挪移,臺灣企業必須尋求全球布局、對外投資,透過人才、技術、資金、商業模式的雙向流通,方能避免產業空洞化,進而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提升產品差異性、擴大海外市場布局企業正面迎戰
政府守住第一道關口,還需加上產業自身的修煉,方能畢其功於一役,走出難關。首先,產業應進行深入的市場需求分析,了解消費者偏好、產業趨勢和競爭對手的策略,靈活因應調整。譬如透過消費市場、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上的數據,結合AI技術,預測未來需求變化,不僅可為客戶提供更符合市場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能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
產品差異化方面,可緊扣綠色環保趨勢,站穩市場利基。以紡織業為例,隨著國際品牌廠商愈加關注產品碳排,臺灣廠商除可利用舊衣回收再生材料,開發低碳創新材料,同時也可導入低碳製程,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降低碳足跡,從而創造市場區隔,並提升企業管理形象。在優化成本結構與供應鏈管理方面,可透過精實生產管理、降低材料損耗和優化現場流水線,導入自動化設備等,嚴控生產成本。
在供應鏈的調整方面,王健全建議,產業可找尋嶄新的市場定位。短期可以東協國家為主,中長期可將生產基地轉向印度、墨西哥。以印度來說,具有經濟量體大、勞動人口多、內需市場大等優勢,而臺灣擁有最佳的汽車零組件、化石產業、半導體、電子資訊、成衣紡織、工具機等完整供應鏈,可成為印度發展的最佳夥伴。
不過王健全也提醒,臺灣的中小企業較多,與印度政府談判的籌碼相對較弱,若能由政府或公協會主導,帶領整個產業鏈前往投資,有望爭取到較優的租稅與土地優惠,以及法律與市場保障,廠商的意願也會大幅提高。當然臺灣廠商也需要負起一定義務,譬如創造一定的就業機會、相關的人才培訓制度、合理的薪資保障,合法繳交稅負等。
放眼未來,全球分工體系重新洗牌的趨勢在所難免,面對貿易碎片化的時代來臨,政府和企業需及早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