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後的兩岸關係 ◆文/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3-12-23
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且共和黨完全執政,2024全球「選舉年」至此大致抵定。本文將討論未來兩岸關係可能的變化,尤其是在美中與美臺關係新局下的可能走向,以及我們該做的準備。兩岸關係基本的架構和局勢不會有太大改變,重點應該還是要放在觀察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可能轉變,以及臺美之間互動如何引發中方反應。
中國大陸態度不變
先從中國大陸說起,兩岸關係的好壞,絕大多數要看中國大陸的意願與作法。短時間內,中國大陸的政策與態度基本上不會有太大改變。習近平現在面臨國內經濟的大麻煩,焦頭爛額之際還得面對新一輪美國可能實行的關稅與各項科技的制裁令,在廠商重整供應鏈、盡量減少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的情形下,中國大陸的經濟狀況只會變得更差。由於川普個人態度很難預測,且美國對於「抗中」態度具有高度共識,中國大陸很難期待美中關係有大幅改善的空間,因此經貿關係也不會有顯著改善。
未來如果美國的國安與外交團隊是由對中強硬派負責,例如候任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候任國安顧問華茲(Michael Waltz),那麼中國大陸對外政策重心將會放在美國,對於美國、以及對於臺灣,都有比較高的機率將會持續用強硬態度反擊,不然將會被國內與國外視為一種示弱。畢竟,自從二十大以來,中國大陸將「反對外國勢力干預(臺海議題)」放在政策的優先位置,因此當美對中祭出更多強硬政策、以及和臺灣有所合作時,中國大陸只能夠用更加強硬的方式回應。
況且,中國大陸從2016年到現在,對於臺灣的態度非常一致,不管臺灣的態度為何,中國大陸一概回以強硬的語言。即使蔡英文總統與賴清總統多次在重要的演講場合,遞出各種橄欖枝、釋出各種善意,北京方面幾乎每次的回應都是毫不客氣,沒有任何想要改善關係的意思。近期賴總統提出許多貼近「中華民國」的論述,尤其在國慶演說時強調113年前的革命,等同於是把現在的臺灣和過去的舊中華民國(1912年1月創建,至1949年已實質終結的這一個國家)做連結,等同於在史觀方面釋出高度善意,但中國大陸仍用一貫強硬姿態回應。總之,不管臺灣執政黨怎麼樣做論述,中國大陸一律定義為「臺獨」。
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應該不用期待中國大陸會有任何想要正面回應臺灣執政黨的意願。對中國大陸來說,他們是根本性地否定民進黨執政的正當性,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不給予民進黨任何一點兩岸關係交流的紅利。這樣的狀況有很高的機率會持續下去。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目前臺灣的國內政治狀況可以說是一團混亂,尤其立法院的在野黨扮演非常「稱職」角色(再次強調這是中國視角),現階段更沒有任何理由與民進黨政府交流合作、建立正向的互動機制。
美國對臺政策
兩岸關係也會直接美國對臺政策。事實上,美國對臺的政策立場不管再怎麼變化,有很多元素都是長期維持一致的,例如所謂「一中政策」—以臺灣關係法等要素為核心的對中與對臺政策,大的架構基本上都會穩定維持。不過,在實際作法上,每一屆政府的政策會有所不同。
在川普政府執政時期,有可能會推出許多「改變常規」的作法,例如第一任川普政府時期,國務院將臺美軍售管道正常化、循一般國家模式,以及修改(甚至廢除)國務院內與臺灣官方往來的內規,鼓勵更多的臺美雙邊直接交流。川普在競選期間提出許多直白的語言談論臺灣,包括軍費說、保護費說、以及關稅說,這些內容對臺灣的看法似乎都很負面,但同一時間也把臺灣議題拉到檯面,這和過去大部份人避談臺海議題以免刺激中共的狀況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接下來必須要看川普的執政團隊組成,除了目前已知的幾個高度友臺人士的任命外,還有很多重要職位需要一些時間和程序。
跟拜登時期相比,拜登政府在國際政治場合上將臺海議題「國際化」,拉攏盟友一起談論臺海議題,以達嚇阻成效。川普政府可能不見得會用這種多邊方式處理臺美關係,但可能會有更多直接的雙邊交流或談判。當臺美雙方開始洽談「更大筆」軍售,甚至加強軍售之外的各種軍事交流時,中國大陸肯定會連連跳腳,不可能坐視不管。候任國務卿盧比歐與國安顧問華茲兩人過去都主張加強臺灣防衛,也有參與過類似法案的連署,可以預期在商討如何加強臺灣防衛時,中方會有大動作回應,將使川普政府內的對中政策強硬派人士更加堅定既有政策方向。所以,兩岸關係應會維持現有格局。
不過要注意的是,新政府上任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人事任命過渡時期,可能長達一整年,在這期間不排除中共會用一些手段測試美國及臺灣的反應能力,我們可以預期有更多的軍事演習或灰色地帶作戰手段陸續出爐,例如在海域執法權,或是用各種方式針對封鎖海域做演習等。
臺灣方面要做好的準備
川普用最直白的語言要求臺灣付保護費、增加軍費,臺灣必須做好準備和美國商量各式的合作方案,這些合作方案包括但不限於軍售。例如臺灣目前國軍面對的問題並不是只有大型載具的不足,尚包括訓練品質,人員招募等問題,若能加強與美方的合作,相關成本當然必要。而在軍事武器方面,也不是只有武器載臺或武器彈藥問題,可以討論像是供應鏈的建立、庫存庫的建立等議題,在臺美合作方面做更多推進。
另外,中國大陸對臺灣(以及對全世界)的威脅不是只有軍事層面,關於經濟脅迫、供應鏈安全、輿論戰場各方面,都是自我防衛的重要環節。從這點來看,臺灣是最能夠「說好中國故事」的地方,因為位於中國威權擴散的最前線,我們可以做到遠多於軍事硬體設備的防禦工作。
可以預期的是,關稅議題是川普政府首要想要處理的議題,臺灣有可能受惠於轉單效應,繼續會有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廠商或供應鏈移轉到臺灣。然而臺灣廠商與對外投資選擇方面也會受到影響,應該要有多一點的相關評估以及政策因應。
在大格局方面,拜登政府時期把臺海議題「國際化」,拉攏各個盟友、在各種外交場合提到臺灣海峽議題,有別於以往長時間以來的「美中共管」態勢。臺灣要用各種方式,包括官方外交、民間外交以及公眾外交,努力維持臺海議題國際化的大方向,讓更多國家共同關心臺海議題。
從國家內部的輿論角度來看,我們必須關注「美國優先」論述,很可能會影響美國在國際的聲望和受歡迎程度,因為一般人對於「美國優先」的論述與政策不見得熟悉,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操作成「美國自私自利」、「美國不是真心幫助臺灣」、「美國只想要透過軍售賺錢」的「疑美論」說法。美國對臺灣要求增加國防支出,還有川普本人或身邊策士對臺的既定印象成見(例如臺灣人偷走美國晶片產業),都會被扭曲為認知作戰的完美素材。相對來看,中國大陸近年大力強調「中國模式」,大談「民主」、「自由」等概念,搭配臺灣內部許多在地協力者(名嘴、傳統媒體、網路意見領袖等行為者)幫忙散播,這些輿論戰場上的兩岸關係競爭也需要注意。臺美雙方可以就此議題進行更多合作,打擊中國大陸對臺「輿論戰」。同時,臺灣方面也需針對中國大陸的統戰語言做更多研究與反擊。
總而言之,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有很高機率會更加強硬,對臺灣則會維持既有的框架並加強軍事及經濟議題的交涉,而兩岸關係應該不會有太大轉變,中國大陸仍會持續(加大力道)當前的反獨促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