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國大選後的印太安全情勢◆文/沈明室(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

  • 更新日期:113-12-23

經過激烈競爭後,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終於出爐,美國共和黨席捲所有的搖擺州,贏得美國總統的選舉,連參議院及眾議院的選舉,共和黨也贏得多數席次,形成川普及共和黨全面執政的態勢。選前不論歐盟或北約國家、印太區域的盟國,連美國的對手俄羅斯、中國大陸及北韓都在關切美國此次選舉的結果及可能帶來的影響。選舉結果出爐後,這些國家審視川普以往提出的政見及相關人事任命,預判未來重要政策,尤其關注即將就任的川普政府如何結束俄烏戰爭、中東衝突,以及後續對中政策變化及對印太區域安全的影響。

川普認為拜登政府對中政策過於軟弱

俄烏戰爭及中東衝突可能是美國印太戰略是否調整的變數,對臺灣較無直接性衝擊,但此三項區域安全變數的連動,造成任何一場衝突的擴大與轉變,都可能導致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變化,牽動印太區域安全。美國印太戰略最早由歐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延伸而來,當時因為中國大陸向外擴張,對東南亞國家採取「魅力攻勢」,另以「一帶一路」倡議拉攏全球南方國家,擴展西向的地緣戰略,使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必須在地緣戰略上有所回應,強調印太國家的合作。

後來,拜登延續類似政策,正式出版《印太戰略報告》,強化與區域國家的合作,甚至後來建構新的同盟關係,如澳英美同盟(AUKUS)、美日韓同盟等,皆為美國因應中國大陸擴張,強勢解決領土主權問題的集體安全反制作為。拜登任內與日本、韓國、菲律賓、臺灣、越南及澳洲等盟友,加強軍事合作,透過印太經濟架構,把供應鏈從中國大陸轉向盟友,但是川普認為拜登對中國大陸過於軟弱,強調美中戰略競爭關係無法嚇阻中國大陸,因而在選舉期間多所批評拜登的對中政策。

川普內閣人選對中立場強硬

有人稱「人事即政策」,意味當新政府選擇某些特定人物擔任某項重要職務時,其能力與人格特質、所屬政黨的傳統,往往在政策執行上會有不同的風貌與結果。目前從川普提名內閣的人選當中,可看出一些對中政策的趨勢。川普和第一任期作法有所不同,在宣布當選後,很快陸續宣布相關內閣成員,展現出積極的態度。甚至連一些外界看好的人選,也主動對外公布不會入選(如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海利及前國務卿彭佩奧)。從閣員的名單來看,川普對中政策仍偏重在圍堵的策略。例如新任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曾因新疆及香港問題被中國大陸制裁,長期對臺灣友好,未來與中國大陸外交互動,勢必立場堅定且態度強硬,應是盧比歐入選的原因。但是國務卿必須負責外交工作,如何對中國大陸正確傳達川普政策,達到預期目標,將考驗著盧比歐。

至於川普提名的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是美國國會首位具陸軍特戰部隊資格的議員,長期擔任國防首長幕僚,非常熟悉美國當前國力與軍力狀況,他在軍事與情報等委員會對臺灣事務極為了解,也高度關切對臺軍售延遲交付與臺灣自衛能力評估。他近期在公開演講指出,臺灣在先進晶片與世界貿易地位所處形勢極為重大,中國解放軍數量超越美國,美國的軍事力量必須準備好,顯見其對臺灣的重視及對美國國防改革的期望。

美國新的國防部長赫格賽特(Pete Hegseth)近期在網路節目分析美中軍力指出,美國國防部過去實施與中國大陸衝突的兵棋推演,都是美軍敗陣,官僚效率遠遠落後。中共領袖深具野心,美國卻「太忙了」。他也認為美軍過去20年多處征戰,欠缺戰略方向,美國社會卻漸趨左傾,陷入文化紊亂與衰退,這些現象必須加以改革。未來他將以國民兵備役少校的身分,領導美國國防部進行新的變革,以超越及打贏主要的敵人─中國大陸為目標。這些即將就任川普內閣的成員,對川普非常忠誠,也認同及懷抱對川普主義的理想,未來勢必會貫徹川普的意志。

中國大陸不只是美國戰略競爭者  更是敵人

拜登政府將美中兩國關係界定為戰略競爭關係,甚至提出「四不一無意」:美方承諾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大陸的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大陸,不支持「臺獨」,無意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對抗等。這些作法穩定了印太區域的情勢,但也讓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等國,輕視拜登政府的執政魄力。俄羅斯不顧美國警告,大膽侵略烏克蘭就是明顯的例子。若非烏克蘭堅強禦敵,美國及北約國家團結協助烏克蘭,使俄羅斯侵略受挫,可能會讓中國大陸受到激勵,對臺灣採取更擴張的作為。

與拜登政府不同,川普和其內閣最大的特色是從本質上認定中國大陸是美國和西方世界最危險的敵人。他們認為民主黨拜登政府將中共列為「戰略競爭者」,沒有提升到「美國的敵人」高度,未採取積極反制作為,導致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從阿富汗崩潰式撤軍,無法阻止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到限制以色列打擊哈馬斯等,都給中共帶來緩和內部問題的機會。

雖然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川普勝選後曾向他致賀電,呼籲「美中之間加強對話溝通,妥善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走出一條新時期中美正確相處之道」,率先表達對美國新政府的善意,但因為美中之間在地緣戰略利益、全球貿易的競爭,且中國大陸對美國及相關區域盟國的軍事威脅日益上升,美國必須強化對中軍事反制及關稅制裁,美中關係短期難以改善。尤其川普政權企圖分化中俄同盟關係,解決俄烏戰爭問題,並要求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川普就職前,根本解決以哈衝突及黎巴嫩真主黨問題,可看出川普第二任對中國大陸的準備與處心積慮。

美國與印太國家軍事與安全合作將更密切

對於美國的傳統盟國而言,如何強化國防,增加國防預算或支付美國更多軍費可能是首要問題。但為了反制中國大陸的軍事擴張,這些花費可能都是必要支出。日本即使並非正式軍隊,國防預算仍從2%提升到3%,增加的預算將用在提升軍備研發及生產方面,以提升日本抗衡中國大陸的軍事科技優勢。韓國國防預算可能增加更多,特別在北韓屢屢撕毀過去協議,多次進行飛彈試射,並派兵援助俄羅斯之後,韓國勢必要強化本身國防武力,以及美日韓同盟的合作。臺灣雖非美國同盟國家,增加國防預算,提升防範中國大陸的能力,勢不可免。

基本上,區域盟國強化對中國大陸的防範,也符合川普政府的利益。在過去拜登政府強化盟國軍事合作的基礎上,川普政府為了反制中國大陸威脅,將在軍事與安全合作上,與印太國家關係更為密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