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穿越時光隧道 相遇文化之城◆文/蔡紹堅(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2-23

今年正值臺南建城400年,歷經荷治、明鄭、清領、日治、戰後五個時期,不同的文化在這座城市交融碰撞,留下豐富的歷史,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座老城也不斷煥發新價值,欣賞其中西合璧、新老共存的多元城市景象,就像看著整個臺灣的小縮影。

北京作為中國的四大古都之一,歷史可追溯至3千年前,金、元、明、清皆在此定都,薈萃了元明清以來的近代中華文化,擁有大量世界文化遺產,但作為今日的首都,它又是最為現代化的大都市之一,穿梭胡同3,600條,咫尺間便穿越千年。

大航海揭開臺南序幕 臺灣走入世界舞臺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臺南,佔領了今日的安平,建立臺灣第一座西式堡壘「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意為:海中之陸),將此處作為行政、軍事的中心,以及對外貿易的重要樞紐。

荷蘭人將臺南作為對外貿易的樞紐,也讓臺灣走進世界貿易的舞臺,一時之間,西方、中國、日本,以及原住民等族群都聚集到此,各方有衝突、有合作,勾勒出臺南多元文化的雛形。

談到見證臺南400年發展的古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與「熱蘭遮城」遙遙相望,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赤崁樓」,其最早是荷蘭人在1655年建成的「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作為新的行政及商業中心。

不過,「普羅民遮城」建成之後僅6年,就被鄭成功帶兵攻下,改為「承天府衙門」,也被稱為「延平王城」及「赤崁樓」;清領時代,赤崁樓旁又增建了「海神廟」「文昌閣」,以及「蓬壺書院」。

日治時期,年久失修的赤崁樓出現嚴重的腐朽狀況,當時臺南市長羽鳥又男協調軍方調配,爭取到修復工程,找來知名的技師、名匠、畫家進行設計與施工,讓赤崁樓重新煥發光彩,他也被許多當地人稱為「赤崁樓的守護者」。

今日的「赤崁樓」就建在過去荷蘭人的城堡上,保留歐式普羅民遮城的殘蹟,又增加中式傳統建築的飛簷紅瓦、樓閣巍峨,再加上現代的燈光技術,每一塊磚瓦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訴說著400年來不同時期的故事。

城內之城紫禁城 24位皇帝書寫6百年煙雲

西元1153年,金朝將都城從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遷至燕京(北京),取名「中都」,此後將近8百年,元朝、明朝、清朝的都城均設在北京。

北京的古蹟多不勝數,以紫禁城最具代表性,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橫跨6百年的歷史,歷經24位皇帝,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有大小宮殿70多座,是世界上現存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

紫禁城歷經明、清兩朝,卻屢遭變故,在天災、人禍,以及戰亂之下多次發生火災,大量宮殿、城門多次重建,也進行過許多增建及改建,直到清帝退位,紫禁城不再是皇宮,成為「故宮」後,仍不斷有變化。

1914年,國民政府在故宮外朝區成立首家對外開放的公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1925年,更進一步在內廷區域成立「故宮博物院」;可惜的是,隨後不久戰爭便爆發,文物四處遷移,博物院的經營陷入艱難。

1949年中共建政後,成立新的故宮博物院,但十多年後碰到「文化大革命」,差點遭到焚毀,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力保下,逃過一劫。

現在的故宮,不再是平民止步,只專屬於皇帝的禁地,而是對所有人都開放的博物院,來自全球的旅客造訪參觀,全年幾乎都人潮洶湧。

老屋重獲新生 歲月迸出府城新滋味

走在臺南的街頭巷弄,四處都可以看見屋齡將近百年的老屋,這些老屋並沒有因為年久而破敗,而是受到細心照料,有些還被改造成民宿、酒吧、餐廳、咖啡廳等,歲月令它們越陳越香,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成為文青們最愛的打卡點。

老屋形式也因為建造的年代、位置及目的有很大不同,有些老宅建於清朝時期,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外型為標準的中式風格;有些則是建於日治時期,屋齡超過或將近百年,外型融合西式和日式風格。

例如,臺南市中西區的「林百貨」,1932年落成時,曾是當時臺南的第一高樓,配有電梯、鐵捲門等當年極為罕見的現代化設施,也是臺灣第二間百貨公司、南臺灣第一間百貨公司,只比臺北榮町(今博愛路一帶)的菊元百貨晚兩天開幕,是日治時代臺南末廣町繁榮的象徵。

不過,二戰結束後,林百貨就不再作為商業用途,後來更陷入長達數十年的閒置。到了近百年後的今天,百貨公司已四處遍佈,電梯與鐵捲門相當常見,「林百貨」離「第一高樓」的稱號更是遙遠。

幸好,在政府及民間的努力下,林百貨於2010年展開整修,2013年修復完成。重生之後,回歸1932年的老本行,成為臺南的在地文創百貨,甚至還原了當年的「流籠電梯」,以及頂樓的「空中神社」,讓遊客們彷彿穿越時光,逛著古早的百貨、買著現代的商品。

胡同改造一度失控 老北京找回新靈魂

想看老北京的常民生活,一定要去胡同,胡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老北京常說,「有名兒的胡同三千六,沒名兒的胡同賽牛毛。」代表北京的胡同多得數不清,難以計算。

不少胡同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面臨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落後的情況,但2017年北京市已規定老城不能再拆,必須通過騰退、恢復性的修建,做到應保盡保,這也開啟了北京胡同改造的風潮。

北京胡同改造案例中最廣為人知的就屬「南鑼鼓巷」,這條胡同過去是寧靜的老北京居民區,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才迎來改頭換面的契機。

當時,北京大力發展觀光,安排媒體及電視臺報導南鑼鼓巷,令此處湧入大量的店舖,數量從5060家,暴增至100多家,原來靜謐的老胡同變成熱鬧的夜市。

更可怕的是人潮,據統計,南鑼鼓巷的日均客流量曾一度達到10萬人次,遠超出承載上限的1.7萬人,再加上野蠻生長的店家,對胡同的環境設施產生嚴重破壞,造成當地居民們生活上極大的困擾。

後來,大家終於意識到「胡同是用來住的」,南鑼鼓巷開始不再接待旅遊團,也從3A級景區的名單中排除,人潮與店舖的數量慢慢降下來,胡同才逐漸「瘦身」,讓居民們找回居住品質。

此外,商家們也擔心南鑼鼓巷在毫無章法的發展下失去特色,於是組成商會,對胡同進行了有規劃的再改造,包含禁止使用大面積的霓虹燈箱招牌,規定建築材質必須採用傳統青磚、青白石,及查處「一照多店」亂象等。

今日的南鑼鼓巷,原先令人詬病的炸榴槤攤、臭豆腐攤、鹽酥雞攤少了,旗袍店、陶藝店、糕餅舖、藝品店、童玩店多了,民居、咖啡廳、酒吧、書店也融洽共存,逐漸找回老北京的靈魂,也增添了一股現代文青的氣質。

臺南相遇北京 同樣的多元共融

走進熱蘭遮城、赤崁樓,以及林百貨,臺南的每個角落都展現著文化融合所開出的花朵;北京也透過紫禁城的厚重歷史,與三千六百條胡同的各異其趣,譜寫出一曲民族融合的史詩。

從臺南到北京,普羅民遮城到紫禁城,兩部歷史、兩條時光隧道,卻同樣有著多元共融的精神,直到今天仍持續不斷創新,向未來的下一代們傳承著包容與多元的價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