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臺灣佳釀四處飄香 大陸酒價人為操縱明顯◆文/李嘉禾(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2-23

歷來許多古典詩詞都提及酒,曹操煮酒論英雄,李白舉杯邀明月,蘇東坡把酒問青天,古人飲酒作詩令後人歌頌,在在顯示酒類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時代變遷,兩岸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在酒類消費市場,演變不一樣的發展軌跡。

臺灣與中國大陸酒業的差異,正是一組自由與管制的對照。臺灣因市場自由化,強調創新與國際化,推出具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價值產品;中國大陸受管制與傳統文化影響,在以白酒為主的酒類消費市場中,價格常因身份象徵意義而被抬高,加劇市場波動與長期發展挑戰。

臺灣酒業的自由創新

臺灣酒業的蓬勃發展可追溯至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配合全球市場自由化的要求,政府放寬酒類市場管制,廢除菸酒專賣制度,允許民間企業參與生產,不僅吸引新興酒商投入釀造,開發出多樣化風味酒品,也為進口酒品敞開了市場大門,促成臺灣酒業的多元化與國際化。

根據經濟部於2023年公布的數字,臺灣近10年來,每年的酒類需求量約是706755百萬公升,相當於300座國際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其中進口酒需求量年年成長,至2022年為46.9%。同時,財政部統計,臺灣目前已經有337個獲得製酒許可的業者,在逐漸萎縮的國產酒市場中四處飄香。

臺灣製酒工藝日益創新,尤其以威士忌和精釀啤酒在國際間屢獲殊榮。首批民營酒廠「北臺灣麥酒」、「金色三麥」、「Jollys」自2003年起陸續成立,其中金色三麥於2009年在東京國際啤酒大賽榮獲金賞獎,創下臺灣精釀啤酒首次在國際獲獎的紀錄。

2024年,臺灣已有許多啤酒廠在國際賽事中傳出捷報,在國內則持續精進,產品巧妙融入臺灣在地風味。臺灣盛產的水果、具原住民族特色的馬告、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香菜都能入味,除此之外,金門的貢糖、馬祖的金銀花、澎湖的風茹草也都能釀造,讓離島的故事沁人心脾。

許多人熟悉臺灣一款「二十四節氣」的啤酒,其中「立秋」至少拿下7面獎牌,氣味更包含了臺灣特產的「東方美人茶」。臺灣在地精釀品牌的魅力,除了不同種的麥芽與啤酒花排列組合,更來自於結合在地特色的創新風味,吸引越來越多消費者,也培養品味與文化並重的飲酒氛圍。

特色酒品走上國際舞臺

在通路上,精釀啤酒透過與夜店、酒吧、餐酒館或是餐飲集團合作,透過具有在地特色的設計與包裝,拓展知名度,金色三麥旗下有不同品牌的餐廳,在臺灣與中國大陸都有多家連鎖,而臺虎精釀則與許多大型活動與品牌或KOL(關鍵意見領袖)合作,打造許多炙手可熱的聯名款

除了釀造酒,臺灣的蒸餾酒近年在國際上也遠近馳名,金車公司的「噶瑪蘭威士忌」已經成為國際高端威士忌代表之一,為許多國外菁英、饕客喜愛,而臺灣逐漸形成「小而美」的酒品文化,威士忌因其高品質與適合社交場景的特性,也成為多數臺灣人聚會與家庭聚餐的首選。

威士忌是由大麥發酵後蒸餾而成,而臺灣曾是甘蔗大國,其蒸餾成的蘭姆酒也讓臺灣成為世界之光。法國蘭姆酒雜誌《Rumporter》在世界的蘭姆酒地圖上標註臺灣,就是因為定居在高雄的臺法夫妻邱琳雅、歐利文攜手,讓臺灣成為「蘭姆酒的明日之星」。

除了大麥、甘蔗,臺灣盛產的稻米可以蒸餾成「燒酌」或加入杜松子成為具有香氣的「琴酒」,李建緯與蕭惠貞夫婦以臺灣米做為琴酒基底,融合花蓮的柚花烏龍、晚崙西亞橙及太平洋的鰹魚,調和出的琴酒正述說著臺灣故事。

中國大陸白酒價格受國企操控

反觀中國大陸的酒業,儘管市場規模龐大,但結構相對單一,由白酒主導。白酒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歷史悠久,品牌價值深厚,尤以貴州茅臺、五糧液與洋河股份等最為著名。白酒產業在經濟改革後雖經歷市場化,但白酒的價格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為操控。

中國大陸的白酒交易額佔整體酒類市場7成,白酒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傳統酒類,早已深深嵌入在文化脈絡中,對外是展現國力,對內是節慶、商務應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昂貴價格是個人的地位象徵,也是發展的經濟指標,因此出現人為操控現象。

中國大陸官方控制白酒價格的背後,蘊含多重經濟、社會和政治考量,許多外媒更試圖從茅臺價格嗅出變革風向。消費者將茅臺等品牌視為資產增值方式,高端白酒的價格往往被炒至高位,遠超出實際需求。這些因素導致白酒市場價格波動劇烈,近期更出現供需失衡的情況。

茅臺價格曾一度出現溢價,最高時期一瓶4000元人民幣,但自2024年起流通價格急劇回落,反映出消費市場的疲軟,如今已經跌到一瓶2200元,且有下探趨勢,衝擊消費者的信心,引發社會對市場的擔憂,充分顯示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放緩。

中國大陸的飲酒文化使得白酒成為帶有「社交意圖」的產品,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緊縮,政府打貪、應酬減少、爛尾樓徒增,加上年輕一代逐漸偏好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等國際酒品,白酒市場大不如前。

產能過剩問題在酒業蔓延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貴州茅臺」作為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之一,特別在茅臺股票價值上升期間,政府透過股份轉讓籌集了大量資金;然而,隨著白酒市場的冷卻和價格泡沫破滅,茅臺股價大幅下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受到威脅。

「貴州茅臺」今年中曾出招打價格保衛戰,控貨、停供,多管齊下。《自由亞洲》也報導,「貴州茅臺」是國有企業,用這種手段抬價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背後有保障貴州省政府財政收入和唱好中國大陸經濟的政治任務,但人為力量不足以抗衡經濟下行力量。

《自由亞洲》另外評論,用茅臺指數拉動經濟增長,這個現象明顯不健康,宏觀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茅臺不可能在不景氣的市場置身其外。然而,茅臺價格在今年中秋節慶不見起色,高庫存、價格倒掛、需求不足等問題並沒有改善。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已非新聞,電動車、太陽能、鋰電池等災情都已受到關注,同樣的人為操作之弊也發生在酒業;需求放緩使茅臺等高端白酒品牌的生產量過剩,反而加劇市場競爭,價格波動頻繁且難以穩定,控制價格弄巧成拙,造成市場恐慌,也易導致貪污腐敗。

兩岸酒業發展的不同軌跡,除了反映出市場定位和產業策略的不同,也揭示深層的文化創意。臺灣注重創新和國際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中國大陸白酒作為高端產品,價格被賦予身份象徵的意義,遠超過實際的消費價值。這樣的市場生態雖然促成部分品牌的高利潤,但也引發市場的波動性與經濟發展的隱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