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獨立樂團征服兩岸青年的耳朵◆文/陳宥菘(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2-23
近年「聽團仔」已不再是小眾的稱呼,喜愛臺灣獨立樂團的群體正逐漸壯大,獨立音樂就收藏在臺灣青年的日常聆聽歌單。臺團魅力也向中國大陸蔓延,中國大陸音樂節的演出陣容時常可見臺團面孔。
臺團攻佔中國大陸音樂節半壁江山
今年9月初,兩座並列的巨型舞臺在上海國際賽車場的水泥地上架起,為期兩天的「2024上海簡單生活節」就此展開。當時的上海仍處炎夏,躁動的旋律從臺上流洩而出,臺下的樂迷頂著艷陽、耐著高溫,仍然跟著音樂時而上下跳動,時而左右搖擺。
「厝內傢俬毋免濟/歹銅舊錫併做伙/有的無的我攏知影欲對佗位揣⋯⋯」當天在活動中段登臺的臺灣獨立樂團美秀集團,開場的第二首歌便帶來全臺語歌曲〈電火王〉,展現「賽博臺客」既炫炮又狂放的精神狀態。
儘管臺下的中國大陸樂迷不一定聽得懂臺語,但仍被氛圍感染,高舉雙手跟著節奏跳動。而當樂團表演到熱門歌曲如〈我要你愛〉〈捲菸〉,以及〈Only Scott Knows〉反覆哼唱「既然你不愛我,為何要親我」段落時,都可聽見全場樂迷的大合唱。
演出期間,美秀集團自信地向臺下觀眾介紹:「大家好,我們是來自嘉義的美秀集團!」事實上,除了美秀集團,攤開音樂節演出名單有一半來自臺灣,包含草東沒有派對、傷心欲絕,以及天團天后等級的伍佰&China Blue與楊乃文,猶如身處臺灣。其實就連「簡單生活節」也是由臺灣音樂公司「StreetVoice街聲」成立的音樂節品牌。
臺團不僅在臺灣品牌的音樂節亮相,在中國大陸本土各大音樂節演出陣容上也常占據半壁江山。尤其是唱出年輕世代憤怒與厭世的「草東沒有派對」更是中國大陸年輕樂迷心中的夢幻卡司,幾乎都在壓軸時段登臺。2023年,草東便出演整整17場中國大陸音樂節,今年也至少演出12場。
音樂節後,臺下樂迷與草東齊聲高唱「哭啊/喊啊/叫你媽媽帶你去買玩具啊」等表演片段總會在網路社群上流傳。有趣的是,許多中國大陸樂迷觀看草東演出時會激動高喊:「草東牛B」(中國大陸用語,意指非常厲害),這樣真性情又直率的反應,也為臺灣樂迷所知。
2018年是臺灣獨立樂團的「大陸元年」
臺團怎麼席捲中國大陸音樂節市場?時間回到2018年,中國大陸社群掀起「三千臺團上大陸」的討論談起。那年,從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開始,茄子蛋、deca joins、老王樂隊、傻子與白痴、告五人等臺灣新生代獨立樂團,成批地走進中國大陸聽眾的視野。據「小島音樂速報」統計,當年約有80組臺灣獨立音樂人到中國大陸巡演,不少樂團創下場場售罄、一票難求的成績,堪稱是臺灣獨立樂團的「大陸元年」。
當時,茄子蛋的〈浪子回頭〉乘著「抖音」崛起之勢,在社群上引起廣大共鳴,同名話題被提及數億次,這首被形容為「有故事的人才聽得懂的歌」,卻不分男女老幼都爭相翻唱。由於是臺語歌,社群有許多配上音譯歌詞的教學影片。歌手楊坤曾在《歌手》節目改編成中文、臺語混合版,讓歌曲再度引發巨大討論。
也是在2018年,「傻子與白痴」主唱蔡維澤為了打開樂團知名度,參與了中國大陸音樂選秀節目《明日之子第二季》,最終奪冠,不僅成功讓「傻白」聲名大噪,中國大陸樂迷也紛紛將目光投向臺灣樂團。
此外,中國大陸音樂節目《樂隊的夏天》自2019年第一季開播以來,每季都有宇宙人、椅子樂團、康士坦的變化球等臺灣樂團參賽,與中國大陸樂團同場較勁,大大提升臺灣樂團的名氣。由於節目片段會上傳至YouTube等影音平臺,臺灣樂迷也可從藉此認識中國大陸樂團,拓寬了兩岸獨立音樂的交流,如中國大陸樂團回春丹、和平飯店也擄獲一票臺灣樂迷。
隨著獨立音樂近年的發展,對中國大陸聽眾而言,臺灣樂團已不再只有五月天、蘇打綠,草東、落日飛車等臺灣獨立樂團已走進大眾視野。臺團也開始佈局中國大陸市場,除了參與音樂節演出,也會安排到中國大陸各大、中、小城市巡演。
臺團創作精緻、多元 圈粉中國大陸樂迷
有中國大陸樂迷分享,臺灣樂團的吸引之處在於,「每個臺團都靈,都在做獨家的表達,內核暴躁或舒展,氣質都自成一派」;也有樂迷提到,「臺灣樂團自備精緻和浪漫感」。
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臺灣政府便出資支持獨立音樂的發展,例如文化部影視音產業局有設立流行音樂製作發行補助案可供樂團申請,政府亦支持音樂人才培育,都有助於音樂人提升創作的精緻度與高度。此外,臺灣從學生時代就存在「玩樂團」的風氣,高中、大學內有大量且多樣的音樂性社團,並有多個校際學生音樂創作比賽,自然更容易玩出心得、玩得出色。
更重要的是,臺灣擁有自由的創作環境,靈感不受限,歌曲可以談小情小愛,可以很厭世,也可以帶有批判,臺團的多元音樂風貌,彌補了當前中國大陸社會輿論緊縮與樂團創作受限的缺口。
主流、非主流分野模糊 獨立音樂也能成為流行
而在臺灣,隨著音樂產業大環境的改變,音樂製作門檻降低,以及社群媒體、短影音流行等因素,主流與非主流音樂間的分野已變得模糊,獨立音樂能成為流行,創作者將迎來更多資源與機遇。
近年從獨立跨入流行最鮮明的案例,莫非臺灣樂團「告五人」莫屬。告五人曾在2018年第九屆金音獎奪下最佳新人,獲獎5年之後,他們不僅站上了臺北小巨蛋開唱,歌曲也透過抖音為中國大陸歌迷認識、喜愛,並到過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巡演。〈披星戴月的想你〉、〈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好不容易〉等數首歌曲傳唱度之高,如今已成為華語樂壇最具人氣的新生代樂團之一。
近年,華語樂壇除「金曲獎」外,鼓勵原創音樂的「金音獎」也成為重要的音樂獎項。金音獎的英文全稱「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揭示了獎項與獨立音樂「Indie」之間的關係,且不受語種所限,不僅在業界具有公信力,得以具象化獨立音樂產業動向,每年的入圍名單也成為樂迷拓展音樂品味之窗。
今年已邁入第十五屆的金音獎,在社群上的關注與討論聲量便創下高峰。從前期入圍名單公布,到11月2日典禮當天獎項揭曉、嘉賓登臺演出等,在年輕人愛用的新興社交媒體「Threads」(「或稱「脆」)上都有極為熱烈的討論。可以說,獨立音樂就是年輕樂迷的聆聽日常。
年輕人愛聽獨立音樂 演出門票更難搶了
此外,獨立音樂的流行,讓「聽團仔」從小眾變大眾,最直接的影響是「票變難買了」。十年前,臺灣樂團在能容納約千人的The Wall或華山Legacy的演出若完售,就是一大「新聞」,多數表演可以在開演前再悠悠地晃去票口買票。現在的情況已截然不同,在票券開售的第一時間就要守在電腦螢幕前「比手速」。音樂節市場也很火熱,例如「大港開唱」近年年年秒殺。有臺灣媒體曾形容,「聽團」目前已成為「全民運動」。
另外,觀眾規模5千至6千人的大型場館臺北、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近年陸續啟用,落日飛車、美秀集團、滅火器、拍謝少年等「大團」都已登臺舉辦專場演出。另外,日本音樂場館品牌在新莊開設中型場館「Zepp New Taipei」,今年11月甫開幕的「SUB」等,這些中、大型場館一家一家開幕,與獨立音樂的普及有著密切關係。
事實上,臺灣獨立音樂早已從小眾躍上主流,並在臺灣與中國大陸音樂產業與市場皆具影響力,臺團的音樂可作為兩岸青年交流的「共同語言」。這對於樂迷而言,無疑是幸福的;從兩岸互動往來的角度看,更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