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蓋章留回憶 兩岸都瘋「集章旅行」◆文/蔡儀潔(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2-23

大陸興起在博物館、景區等「集章打卡」的旅遊玩法,一枚圖章,紀錄走訪各地的足跡,但卻出現「付費蓋章」等亂象。臺灣的集章旅遊流行已久,近年升級為數位模式,不僅便利、環保,也避免收費亂象。

陸夯集章旅行 熱門景區排長龍

一邊集章、一邊City Walk(城市漫步),成為大陸年輕民眾新興旅行方式,大到景點博物館,小到街頭門店,都設計特色印章吸引遊客前來。

印章設計展現獨特元素,在北京,故宮、頤和園、長城等地推出各種書畫作品、知名古建築等圖案;在陝西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大雁塔則推出秦漢文化、古城風貌的印章;在山東濟南,可以蓋到千佛山、芙蓉街、甜沫等老濟南特色的印章。

有些熱門蓋章區,還會出現大排長龍的盛況。江蘇南京是集章熱潮發源地之一,今年2月下旬,南京博物院就因排隊進場人群眾多,登上了大陸微博熱搜。

集章熱潮也改變年輕人旅遊習慣,有2年集章經驗的大學生表示,如今規劃旅行時,會先上網搜索「地名+蓋章」,看看當地有沒有值得打卡蓋章的地方。

為何「蓋章旅遊」如此熱門?首先,在傳統文化中「印章」具有莊重意義,用印章紀錄到訪的景點、走過的路,令遊客更有參與感,也賦予旅行更多儀式感,留下另類的珍藏紀念品。

其次是能深入了解歷史文化,印章設計融入不同景點的代表元素、標誌建築或者文化內涵,宛如打開一扇小窗,令旅客一覽地方特色。

最後,集章還帶有社交屬性,旅客會在個人社群帳號分享收集成果,與其他愛好者交流互動,獲得更多認同感。以大陸社群平臺「小紅書」為例,以「蓋章旅遊」為關鍵字,搜尋到超過64萬篇貼文,還有不少人分享攻略,譬如最佳蓋章路線、收集「隱藏款」印章、日期章更換時間等,愛好者甚至打趣自己是「蓋幫」。

陸掀集章亂象 商家趁機斂財

大陸集章旅遊火爆,需求大增,加上蓋章文創成本較低,因此衍生出各種亂象,印章成為商家吸引遊客的噱頭,過度氾濫令集章打卡變了調。

具體來看,大陸不少地方的紀念章從以前「免費自助」變成了「收費蓋章」,有些景點或文創店家甚至直接貼出告示牌,表明要滿足最低消費標準或購買指定商品,才能蓋章。

北京一家商店將印章與蓋章本放在一起,這本小小筆記本售價標示為29元人民幣 (折合新臺幣約125),但網上搜索同款筆記本,發現售價只要5元人民幣。

陝西西安一名旅客表示,一個上午為了蓋章共消費200元人民幣(折合新臺幣約850),章印蓋滿3個本子,但冷靜下來後,覺得耗費了太多時間精力。

另外,印章同質化嚴重,在旅遊城市,凡能蹭上知名景區的商店,不管有無文化內涵,都要設立「蓋章處」,或粗製濫造,或千篇一律,甚至整條街上的商店,提供的印章都一樣。

除了消費亂象,有些旅客陷入「為蓋章而蓋章」的誤區,譬如高價代買集章本,或是只求快速集滿紀念章,而忘了欣賞感受目的地,甚至出現「看展十分鐘,排章半小時」怪象,頗有捨本逐末的意味。

大陸官媒《北京日報》、《光明日報》等接連發表評論文章,呼籲民眾別為了打卡而打卡,商家也應做好產品的差異化管理,讓消費型為助推文旅市場的繁榮,而非變成一種枷鎖,才是合理的發展趨勢。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付費蓋章、代蓋章等商業化行為,可能破壞旅遊的純粹性,政府部門應引導景區、商家,避免印章趨於同質化,同時應規範集章打卡服務,避免與消費深度捆綁,令集章樂趣變為經濟負擔。

臺灣集章潮來自日本 風靡90年「無處不章」

集章旅行在臺灣流行已久,目前所知最早的紀念章出現於1920年代,最初是受日本紀念章熱潮影響,20世紀30年代初期進入「大集章時代」,從郵戳、鐵道,到餐廳、旅館、市場等,都紛紛推出特色印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台灣一周紀念旅行》,是日本人中西竹山於1934年來臺遊歷,收集各地戳章的一本紀念冊。

經過數十載發展,如今的臺灣可以說是「無處不章」,專門提供民眾收集,保守估計全臺至少有上千個印章,展開雙臂歡迎紀念章蒐集家。

臺灣國家公園曾推出微旅行護照,被認為是最名符其實「所蓋是本」的集章必備秘笈。據介紹,微旅行護照以「季節旅行」為概念,內容涵蓋9座國家公園、1座國家自然公園及2座都會公園,網羅26 個景點和主題活動,各遊客中心和管理站共有40個戳章可蓋印,「微旅行護照是一把鑰匙,打開國家公園的大門。」

除了旅遊景點外,大眾運輸系統的高鐵、臺鐵、捷運等也都有特色印章,且往往不只一個。以臺北捷運為例,分別以線路顏色設計,譬如「紅線」淡水信義線車站搭配紅色墨水,採圓形章戳;「綠線」松山新店線車站墨水為綠色,採橢圓形章戳。

捷運站的紀念章也展現各自特色,譬如淡水站印章展現情人橋畔,水影波光、舢舨船搖曳;圓山站印章刻著圓山大飯店,傳遞中式建築之美;東門站展現永康街的小籠包和牛肉麵,充滿趣味。

除了收集留念外,紀念章還成為闖關活動的道具。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臺灣鐵道故事館合作,推出「鐵道篇旅行護照」,蒐集了臺鐵主支線、高鐵、煤礦鐵道等300多個大小車站,以及參山國家風景區6個遊客中心。遊客集滿規定戳章,即可兌換聯名禮物,以此促進觀光。

臺灣集章走向數位化 綠色便捷促消費

集章打卡在臺盛行,同時也傳出有民眾偷竊紀念章、在護照蓋章等亂象。隨著科技發展,紀念章近年升級為「數位集章」常見於旅遊景點、展覽市集或各類活動,只要使用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就能集章,也避免實體印章衍生的問題。

進入「數位集章」時代,民眾可以省去領取紙本卡的流程,不僅便利且響應無紙化,更加綠色環保。同時,集章虛擬化不佔空間也不會遺失,永續保存寶貴回憶,感受科技融合文化精髓,還能在社群平臺展示豐碩的文化收藏。

手機不離身的時下年輕人,對數位集章接受度相當高,譬如臺北捷運推出的數位集章活動,短短一星期就有破萬人參加。

宮廟等活動也跟上熱潮,彰化縣媽祖祈福文化節推出數位集章活動,民眾到縣內的13間媽祖廟,用手機掃描QRCode集章,集滿5枚以上即可兌換禮品和抽獎。2023南投燈會也曾展開數位集章活動,讓賞燈變成趣味遊戲。

此外,數位集章逐漸商業化,許多店家透過蓋章集點的方式,推出各類優惠活動,增加客戶黏著度、刺激消費。COVID-19疫情期間,智慧印章幫助超過1000家品牌的業績翻倍,有手搖飲業者表示,數位印章結合通訊軟體,使業績成長約23成左右。

經濟部20243月推出「雲世代商圈店家數位應用能力提升計畫」,輔導商圈「擴散力面向」就包括「數位集章」等工具,以串連景點擴散區域優勢。

兩岸在集章熱潮中走得或快或慢,相同的是民眾都希望追求儀式感,保留旅行的美好回憶,商家也能吸引客流、促進消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