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苗栗兩岸關係研討會紀要◆文/海基會綜合處

  • 更新日期:113-10-25

前言

賴清德總統於今(113)年5月20日就職後,面臨執政黨國會席次未過半的挑戰,國內各領域被中共統戰工作滲透;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也快速變化。因應賴總統上任後的兩岸關係變化,以及美國大選期間美中競爭牽動的東亞安全問題,海基會113年8月1日至2日於苗栗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剖析當前國際及兩岸情勢,提出因應策略與政策建議,供政府及民眾參考。

【第一場:賴總統就職後的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為實現統一 中共採取「定時武統」及「甕中捉鱉」手法

中共對臺政策整體戰略思維,就是實現「統一」,至於「統一」的形式,就是「一國兩制」。中共如何達到這個戰略目標?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大競爭對手的美國,有兩種具代表性的觀點,一是「定時武統」說,二是「甕中捉鱉」論。

美國前印太戰鬥指揮官(Indo-Pacific Combatant Commander)大衛森(A. P. Davidson)於2021年7月卸任前,赴參院軍事委員會作證,認為中共於2027 年(習近平第三任國家主席期滿)會武力犯臺,此為「定時武統」說。

至於「甕中捉鱉」論,來自《Foreign Affairs》「How China Will Squeeze, Not Seize, Taiwan」一文,意思是在航空、海洋以及資訊空間上,中共會以遊走灰色地帶(gray-zone)方式,逐漸縮小臺灣的活動範圍,有如溫水煮青蛙一樣。

「甕中捉鱉」要從文化理解,臺大心理系教授楊國樞說,華人文化裡有3F「Fate」(命運)、「Face」(面子)、「Favor」(好處),我個人再加上「Fortitude」(忍耐力)及「Fear」(恐懼),這5種統治手段中,Fear、Fate是戰略,Face、Favor、Fortitude為戰術。

就Fear而言,中共口裡不會捨棄武統,只是怎麼行動是另一回事;另一方面,對Fate的統一宣傳也不會停。至於Face,賴總統說兩國互不隸屬,這很損中共面子,「懲治臺獨22條」就是面子考量,因為難有實質效果。Favor則是經濟讓利,可放可收,例如ECFA降低千餘種臺灣貨品的關稅,賴總統就任後,中止134項臺灣貨品的優惠稅率。

中共對武統比較謹慎,它在等待時機,520後,中共對臺一中信念、武統恐嚇等戰略不會改變,但面子施受、好處放收、耐力伸縮等戰術有一定調整,調整方向是「面子少給、好處漸收、耐力延伸」。

王宏仁(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共對外態度緩和 對臺仍強硬

中共近期在對外事務上,態度有緩和趨勢,包括菲律賓仁愛島礁事件、以巴衝突以及對美國的發言,姿態都有放軟,因其經濟下滑、美中貿易科技戰,以及美歐對中國大陸展開反傾銷調查等,中共必須吸引更多外在力量,以緩解內外壓力。

然而對臺事務上,中共姿態並未放軟。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迄今,對臺軍事行動沒有大幅度變化,每天軍機繞臺,海警船航行範圍持續擴張,進入金門限制水域,驅逐在我方傳統捕魚區域的漁船,特別是海峽中線以東區域。賴總統就職後2天,中共即實行「聯合利劍2024A」軍演,外界傳言「聯合利劍2024B」可能將針對賴總統出訪;如果賴總統未出訪,「聯合利劍2024B」可能針對的事件值得關注。

中共要求各部門積極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例如7月25日《人民日報》刊出習近平給廈門航空成立40週年的賀信,希望他們繼續在兩岸交流合作扮演積極角色。目前我方已釋出高度善意,希望促成雙邊交流,從對岸最近的態度來看,可預期對岸會開始放鬆,但有階段性,學者先行,再來是觀光客,最後才是學位生。

蔡榮祥(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共臺獨定義廣泛 堅持中華民國就是臺獨

不管我們自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或是臺灣,中共一直很糾結。很多國際友人稱我們臺灣,也知道我們的國名叫ROC,這不是更改國號,也不是執行法理臺獨,只是描述現狀,但對中共來說這就是臺獨。

2022年8月10日,中共發表《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只要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定九二共識,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都是臺獨,臺獨定義已非常廣泛。

「懲治臺獨22條」與中共2022 年12月1日通過的《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強調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同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民主協商,係屬自相矛盾,因為民進黨不可能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意味排除與民進黨進行民主協商。可見美其名為「民主協商」,實際上是強迫我方接受統一方案。

過去8年,中共對臺戰略取得一定成果,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所以研判未來4年,中共會延續同樣的戰略。4年之後,以現在的民調來看,民進黨有可能繼續連任,所以他們會寄希望於國會及2026年的地方選舉。依照過去經驗,中共時常「先硬後軟」,需要有點耐心與中國大陸交流,循序漸進改變他們先前的主張。

張峻豪(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面對中共測試 我方應堅持「戰略定性」

0214金門事件的處理,可視為新政府上臺後應對兩岸關係挑戰的開頭。我高度肯定這件事情的處理,海陸兩會做了很多溝通,在司法上有所堅持,在人道上做出回應。陸委會給出一個名詞叫「戰略定性」,在處理過程中,面對中共的認知作戰、透過媒體帶風向,堅定立場、堅持作法非常重要。

中共透過漁權問題與認知作戰等方式,測試臺灣政府的反應。這種測試包括對內部政治的影響,例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最近的談話,只談兩岸對立,完全不談澎湖漁船事件;另外從最近「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的事情也可看出,中共對國民黨、民眾黨可能都有施壓。

應關注他國立法部門制定對中政策的角色

應更關注美國國會的角色,美國國會在制衡總統權力,以及制定對中政策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同時也應該關注其他國家立法部門在國際政治中的角色。

處理兩岸關係時,除國際政治的格局外,需要更多從比較憲政層面進行思考,關注各國行政立法互動、憲政體制、政黨體系如何影響對中政策的制定。特別很多雙首長制的國家,政黨意見可能分歧,臺灣可能要有更多的應對。

王文岳(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適當搭建交流契機 有助兩岸關係和緩

520賴總統就職前,中共利用金門海域意外、軍演、軍機擾臺等事件不斷測試兩岸關係,賴總統就職後更以「聯合利劍」軍演進行恫嚇。面對北京對新政府政治立場的不信任,賴總統以「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回應北京,引發中共外長王毅「反獨優先於促統」的言論。儘管在金門海域事件後,兩岸關係的緊張預期會趨緩,但要小心伴隨而來的風險。

由於「面子政治」在亞洲國家,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和越南極為重要,臺灣或可研究越南竹子外交路徑,務實反擊中共壓迫。利用文化共享的背景來創造互動空間,考慮給予對方面子,有助開啟兩岸交流契機。

和平統一仍是主旋律 以經促統效果有限

疫後中國大陸振興經濟為當務之急,但由於國內經濟狀況不佳,大量臺商與外商撤離中國大陸,加上各種天災人禍,對其對外政策及兩岸關係均造成負面影響。和平統一、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反獨優於促統,仍是目前中共兩岸政策的主旋律。在和平統一的大前提下,兩岸教育與經貿交流會持續進行,但「以經促統」的效果會非常有限,如平潭的發展就是一個例子,畫了一個大餅但發展不起來。

民主協商為中共一貫的統戰手段,臺灣務必慎防中共在國際與國內兩方面利用民主協商對臺灣進行分化。中共在國際上營造北京希望與臺北協商的氛圍,如果美中關係今年和緩,可觀察希望臺北與北京對談的壓力是否會加大。在國內要以法律與制度來凝聚國內民主共識,慎防在地協力者唱和北京,在2758號決議案與CPTPP等國際參與議題阻撓新政府施政。

曾于蓁(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缺乏情感聯繫 臺青難以融入當地

中共提出的「融合發展」已進行多年,並在2023年9月出臺具體的正式文件。但實際操作中,中共政策的適用性和執行效果不盡理想,尤其是在青年交流方面,相較於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號召,經濟誘因對臺灣年輕人較具吸引力,但融合並非易事。雙邊在營商邏輯與模式、文化歷史脈絡以及價值觀等層面皆存在差異,臺灣青年即使赴陸發展,也難以真正融入當地,統戰效果有限。

福建省作為對臺融合發展的試點,將「鄉村振興」與「閩台融合發展」相結合,希望藉此吸引臺灣的地方創新團隊前往發展。有些臺灣地方創新團隊,在臺灣無法獲得足夠資金發展,缺乏表現的舞臺,可能就會受到中共的邀請到對岸做鄉村振興。在運作策略方面,中共透過吸引臺灣團隊、當地融合以及複製擴散等步驟建立交流平臺,以達成閩臺的「第一家園」目標。但實際操作中,兩岸有許多方面標準仍不一致,這也是近來惠臺政策皆強化標準共通的原因。陸方也希望臺灣人才到中國大陸發展時,必須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特色做出調整,避免集中力量辦大事,卻在各地產生一模一樣無特色的結果。

金馬地區的融合發展被認為是未來中共對臺政策的指標地區,未來廈門翔安機場落成以後,吸引力可能將進一步加強。

【第二場:美國總統大選與東亞地區安全議題】

陳牧民(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印中邊界爭議未解 臺灣為印度了解中國大陸的一扇窗

2020年6月印度與中國大陸在邊界爆發激烈衝突,印方公布有20名印度軍人死亡,中共對於死傷數噤聲多月,推特(twitter)卻流傳解放軍墓碑照片,直至翌年中方才承認4名解放軍陣亡。駐印期間我曾訪談印度前線人士,其預估中方死傷人數遠超於印方,顯示中共訊息的不透明。

印度學界與智庫對臺感興趣的兩個議題,一是半導體,二是臺灣對中國大陸內部政治及經濟情勢的解讀,凸顯臺灣在中國大陸研究領域的重要性,亦為臺灣重要資產。

美國對中政策 從交往轉為認定威脅

美國對中政策最大變化,在於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中關係的改變,以及中國大陸對美的威脅已成美國兩黨共識,從過去的交往政策,轉為認定中國大陸的威脅。

中國大陸在Covid-19疫情期間嚴格的封鎖政策,限制外國留學生赴陸,重新開放後,美國學生赴陸留學(交換生)的興趣大幅衰退,美中關係中失衡已從雙邊貿易蔓延到教育領域。

崔進揆(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賀錦麗將延續拜登外交政策 惟貿易政策未明

鑒於俄烏戰爭衝擊美國在二戰結束後主導的國際秩序,拜登力挺烏克蘭,賀錦麗也於7月在瑞士舉行的烏克蘭和平峰會重申,美國必須支持以民主自由作為價值理念的這個盟友。

賀錦麗對人權及環保,還有綠色能源的議題比較關注,針對自由貿易、勞工權益和經濟議題,並不是很滿意川普的NAFTA 2.0版。但她也不支持歐巴馬的TPP,因此在貿易協議方面,賀錦麗立場尚未明朗,研判她可能會在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與TPP之間做調整。

川普2.0可能發展成「極致版」現實主義

川普亟欲證明自己言出必行,標榜奉行現實主義。他在第一任內,只要談到貿易問題,最常出現的關鍵字就是公平跟互惠。假使川普再次入主白宮,第二任內不是只有經貿問題,在安全問題上,也是會講公平跟互惠,可能會發展成「極致版」的現實主義,從「美國優先」變成「美國唯一」。

對中政策上,川普仍會奉行以保護主義為主的經濟與貿易政策。受反恐戰爭、中國大陸國力擴張,以及中方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提升等因素,歐巴馬、川普到拜登政府皆有意將臺海及南海問題國際化,敦促全球民主陣營國家共同重視相關議題。

臺美合作空間:川普從利益著手 賀錦麗從價值連結

不論誰當選美國總統,中國大陸皆有一套應對政策,在外交實踐上也越來越強勢。川普不重視氣候、人權及拓展民主議題,認為多邊主義外交不利於美國利益,因此中方與共和黨合作的可能性較低,競爭態勢也較明顯。賀錦麗認同美中雙方在氣候、北韓、俄烏議題上合作的重要性,雙方在軟性議題存在較大合作空間,亦符合民主黨的價值和理念。

若賀錦麗當選,臺美可在價值理念進行連結;若川普當選,外交辭令雖提及價值、民主、自由和人權,但川普注重的仍是臺灣可提供美方的利益,需妥善因應。

董思齊(台灣智庫副執行長)

因應川普可能當選 部分國家從「脫鉤」轉向「去風險」

近期可觀察到,許多國家與拜登政府打交道時,同時與中國大陸打交道。例如,韓美協商防衛費從原本川普要求的 50 億,到拜登下降至 8.58 億美元,在韓美進行協商的同時,各種變數卻讓韓國政府憂慮重重,面對佔有優勢的川普,韓國內部盛傳駐韓美軍費分攤會大幅增加。許多國家在川普未來政策不明確前提下,為分散風險,轉向與中國大陸交流。

臺灣與川普政府或可就「經貿外交」合作

賴總統提出DPP外交,D是Democracy(民主),P是Peace(和平),P是Prosperity(繁榮),衍生成「價值外交」及「日不落國的經貿外交」兩個主軸。假使川普上臺,價值外交會有些限制,因為我們的同盟或友好國家不見得那麼民主。若川普勝選,臺灣的價值外交理念需隨之修正;然而,利益是不變的,因此在經貿外交的利益上,如何有效讓美國、日本、歐洲等國願意進一步與臺灣合作,是日後可關注的重點。

張春炎(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

菲律賓小馬可仕一改杜特蒂親中路線轉向美菲合作

菲律賓立國以來,一直有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就算立場親中,領海和領土也不退讓。小馬可仕一開始還是延續杜特蒂親中路線,惟面臨中國大陸愈加頻繁的軍用雷射光侵害、水槍攻擊等侵略行為,小馬可仕強調要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來回應南海問題,包括美菲軍事同盟的強化、多邊軍事同盟等,菲律賓的軍事反制策略越來越明顯。

臺灣可參考菲律賓透明化及國際化策略

菲律賓透過官方或媒體宣傳,刻意將中國大陸對於菲律賓領海的侵犯公開化,反制中國大陸的大外宣。透明化策略的好處是凝聚民心,也讓原本比較支持中國大陸的民眾,轉而支持總統強硬的做法,也會爭取到更多國際資源的支持,強化正當性。

由於兩岸關係的敏感性,臺灣在國際上沒有辦法完全與菲律賓相比,但菲律賓的做法還是可以參考。今年初在金門跟澎湖水域都有中共海警船的侵入,而且持續的強化登船檢查及拘捕,或可衡量採取菲律賓的透明化策略,透過媒體公開中共威攝侵略惡行。

川普將阻止兩岸開戰 賀錦麗會利用多邊制裁

川普是個民粹主義總統,個人英雄主義比較強烈,也實行保護美國利益的保護主義,現實主義導向。如果臺海發生衝突事件,對川普而言,阻止戰爭才符合美國最大利益,而不是軍事行動直接開戰。他可能會飛到北京,塑造兩岸和平使者以及受各國依賴的老大哥形象。

若賀錦麗上臺,應會「拜規賀隨」,當兩岸衝突升高,可能採取一貫立場,升高多邊軍事合作的實力,增加多邊制裁的力道加以制止。

吳俊德(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川普進行孤狼外交 賀錦麗延續既有安全架構

川普的原則是美國優先,減少介入國際事務,基本上不玩多邊主義,不依賴國際組織,喜歡玩單邊,若說中國大陸是戰狼外交,川普就是孤狼外交。如果川普勝選,應會依照之前的單邊做法,持續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戰與科技戰。

一般預測賀錦麗比較缺乏外交事務經驗,應會延續拜登的外交路線,在印太戰略上,利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安全架構,結合盟邦圍堵中國。

如果賀錦麗當選,既有的亞太安全戰略安排及多邊機制,應會維持;如果是川普當選,雙邊的2+2會談或許還會進行,但是美日韓、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是否持續進行,難以預測。

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可能操作假消息介選

川普上任後,對中國大陸展開貿易戰與科技戰,對中國大陸確實造成傷害。4年前川普與拜登角逐總統,一般相信中國大陸對拜登比較有期待,沒想到拜登上任後,對中國大陸展開全面性圍堵,比川普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宣告,如果臺灣受到進犯,會出力保衛臺灣。可以預測,此次川普及賀錦麗的選戰中,中共不會希望出現一個延續拜登路線的繼任者。

這次選戰中,假訊息可能會再度出現。俄羅斯跟中國大陸都有很大的誘因,以假訊息的方式介入美國的總統大選。俄羅斯此次可以做得比上次更進階,但中國大陸有沒有這樣的能力,我個人存疑。

鄒文豐(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川普不易預測 藉幕僚了解川普至關重要

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重要工作就是確保美國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會衰退。美中戰略競爭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美國自立自強,另一就是讓中國大陸變弱,川普與賀錦麗的差別在於他們著重的領域跟程度上的不同。

川普比較像是商人而非政治人物,所以他的外交與國際政治觀點,來自他身邊的幕僚,了解他身邊的幕僚很重要。川普的政策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在自立自強方面可能會不惜犧牲盟友利益,也會不惜使用一些極端手段讓對手變弱。

賀錦麗延續拜登政策 重視人權價值中共不樂見

一般相信賀錦麗會延續拜登的外交與對中政策,她比較重視與盟邦的合作,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削弱對手,所以美中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應會延續。現實上,中共較能接受賀錦麗,但在戰略上卻是中共不願意看到的美國總統人選,她比川普更重視經濟、人權跟價值領域,會讓中共認為美國想要挑戰它的執政地位。

如果川普當選,北京當局第一會馬上思考如何避險,關稅等各種壓力將會到來;第二,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中共將加強多邊外交工作,包括調整聯合國或是與歐盟的關係,聯合他們應對川普。

如果賀錦麗當選,美中可能會延續一些合作,展開各種磋商。中共能採取的作為不外乎外交途徑與軍事途徑,外交途徑包括釋放訊息、美中聯繫磋商等,軍事途徑如軍機嚇阻等。

避免西太平洋擦槍走火 美中積極溝通

有一種說法是美國想利用在西太平洋挑起戰爭的方式拖垮中國大陸,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陰謀論,如果在西太平洋任何一個地方發生戰爭,美國都無法置身事外。

根據美軍評估,西太平洋安全最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處理分成前、中、後3個部分,又以「前」最重要,事情發生後的聯繫機制是一個亡羊補牢的機制,事件過程中如果必須要使用行為準則,也是相當危險,所以避免意外發生,事前的協調溝通最為重要。

我們看到現在中共在西太平洋的各種作為,就是在升高意外事件的風險。美國總統大選前,西太平洋一直是美中雙方溝通的重點,我們看到周邊國家都在備戰,這不是所我們樂見,但或許是以後關注美中戰略競爭的一個面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