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投資:拯救世界也可賺取投資報酬◆文/黃正忠(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侯家楷(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協理)
- 更新日期:113-10-28
今(2024)年6月28日甫公布的永續發展報告顯示,平均而言,2030年全球只有16%的永續發展目標有望實現,其餘84%的目標進展有限,甚至出現逆轉。這代表聯合國自2015年12月底發布、預計於2030年完成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成為了一份全球「不及格」的期中成績單。截至今年,各項指標的停滯或倒退情況,可從下圖一目了然。
這份報告給我們一個警訊,近年來,雖然許多企業趨之若鶩,紛紛投入資源努力耕耘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但就全球不永續狀態的嚴重程度而言,這些努力可說是「蚊子叮牛角」,效果微乎其微。
ESG僅能避免問題產生 難以撥亂反正
如果世界要走向永續發展,確保可持續的明天,需要的是強而有力且能撥亂反正的正面衝擊力(impact)。國際社會已將ESG視為目前最重要的發展策略,各國政府也紛紛推出相應措施要求企業界落實ESG。從字面上來看,ESG代表的是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實質上則是敦促工商各界在發展過程中,避免因商業行為引發環境與社會問題。然而,僅僅是「避免」問題的產生,真的足以撥亂反正,帶來強有力的正面衝擊力嗎?
舉例而言,像電信和電商這類公司,雖然不是耗電、耗能的大戶,但卻是「沒電萬萬不能」的產業。無論是客戶與消費者使用電腦、手機和網路媒介,還是企業自身運作伺服器和數據中心,都需要依賴不間斷的電力才能創造營收。這種情況下,使用的是乾淨的電還是「骯髒的電」(即排放大量污染物和碳排放的電力),成為這類耗能不大、耗電不高的企業必須有對策的ESG重大議題。
再以零售通路為例,臺灣便利商店推出的咖啡銷量屢創新高,但鮮有人思考到一個問題:在全球咖啡豆供應鏈中,基層咖啡農工愈種愈窮,並未隨著終端市場消費量的激增而改善生活。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巧克力產業,巧克力銷量不斷攀升,象徵愛與關懷,但消費者往往不知道,在這背後,全球巧克力產業鏈有超過300萬名童工被迫勞動。
影響力投資 拯救世界同樣可獲得報酬
為此,近年來國際投資圈興起一股「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風潮。簡單來說,影響力投資的目的是要證明,拯救世界同樣可以帶來投資報酬率,從而吸引資本家和企業主的注意。
Bloomberg發表的研究資料顯示,由於人們對氣候變遷及其他社會問題的擔憂,大量資金持續湧入永續投資市場,刺激了整體市場的資金規模。預計到2025年,全球ESG資產規模有望超過53兆美元。此外,許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如貝萊德集團、KKR集團和合眾集團等,已經成立專門的投資團隊,針對特定主題(如健康、社會福利和環境等面向)發行影響力基金或其他相關產品。
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是,芬蘭國營石油公司Neste開發出專利技術,將全球蒐集的動物和魚類脂肪(如棄置的內臟及殘肢)以及非糧食型植物油轉化為高獲利的再生柴油產品。這種生質油可減少超過9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成功占據這片新市場的利基,也讓Neste的股價在全球石油股中脫穎而出。
此外,法國家樂福與一群消費者共同發起名為「C’est qui le Patron ?!」(中譯:誰是老闆?!簡稱CQLP)的合作社,進行跨界合作。這個合作社由「真正的老闆們」投票決定兼顧社會與環境價值的理想產品。以一款牛奶產品為例,共有6,823位消費者參與產品與成本結構的設計。最終,售價0.99歐元的牛奶中,酪農可以獲得0.39歐元的收益,高於市場均值的18%,不僅在2年內迅速拿下法國半脫脂牛奶約3%的市占率,並且已透過相同模式,推出32種永續產品,拓展至美國、英國、荷蘭、摩洛哥、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比利時、德國等9個國家。
臺灣影響力投資推動現況
臺灣的影響力投資市場尚在起步階段,仍需面對社會認同不足、評估方法不一等挑戰,然而,影響力投資能在創造正向社會與環境影響力的同時產生財務報酬,被認為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關鍵助力之一。隨著臺灣一步步接軌國際永續相關準則,影響力投資的未來發展仍值得期待。
目前臺灣有幾個單位正以不同角度推動影響力投資。首先是成立於2020年12月的臺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aiwan Impact Investing Association, tiia),該單位致力於建構影響力投資的生態系統,透過介紹永續發展投資及影響力投資的不同定義、實例與海內外趨勢,達到倡議與擴散的效果。其次是活水影響力投資(B Current Impact Investment),初期是由43位來自臺灣及矽谷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以俱樂部眾籌模式(Club Funding),率先在2014年成立臺灣第一家100%投資影響力新創企業的創投基金,透過連結社會創業家與影響力投資人,提升社會創新企業的投資準備度、規模化能力及社會影響力。
除此之外,還有由近100位創業家投資天使們串連而成的投資網絡─永續影響力投資(Sustainable Impact Capital, SIC),他們扮演社會創新實驗室、孵化器和社群中心等多元角色,定期交流新創知識、人脈資源、商機靈感、合作機會與擴大社會影響力的獨特生態系統。最後,還有推出全臺首個「社會影響力特別股」,致力協助社會企業兼顧資金募集、營運成長以及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社會福祉及社會企業公益信託循環基金」(Social Enterprise Revolving Trust,簡稱 SERT 基金)。透過「社會影響力特別股」的機制,影響力投資人能在投資過程中與社會企業共同設定、追蹤、評估社會影響力目標,而社會企業亦能在獲得資金支持的同時,獲得社會影響力相關評估與輔導。
「ESG投資」管理風險 「影響力投資」尋求風險變現
企業與永續發展委員會(Busines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ission, BSDC)曾對全球永續轉型市場進行估算,結果顯示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四大關鍵經濟領域—永續能源、城市發展、糧食與農業以及健康照護—有望創造至少12兆美元的商機。這表明我們在面對環境、氣候,甚至是社會層面的三弱議題時,不必總是以拯救世界為犧牲與奉獻的角度來看待,因為這些領域同樣可吸引資金,並帶來投資回報。
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的定義,影響力投資是指「有意為社會及環境問題造就正面的、可衡量的影響力,同時也創造利潤的投資」。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影響力投資」近年來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資產類別,但「影響力」本身並不是一種資產類型,而是一種「將影響力融入投資決策的管理方法」。因此,創造什麼樣正面且可衡量的「非財務報酬」將成為影響力投資的核心重點。同樣地,一般常見的「責任投資」則是將ESG融入投資決策的方式,主要著眼於「不對社會或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來篩選投資標的。因此,「ESG投資」與「影響力投資」的關鍵差異在於,前者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著重於風險的迴避;後者則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試圖挖掘潛在投資機會,並進一步追求將風險變現。
然而,風險變現的前提是該投資標的確實能對永續風險產生正面影響。換句話說,只有當一個投資標的能夠成為解決方案時,才有機會將風險變現。因此,在將影響力納入投資決策時,非財務目標的設定是否精準對應到永續議題中的根本問題,將是賺取「拯救世界」的投資報酬率時相當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