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語》
- 更新日期:113-08-22
炎炎夏日,兩岸青年學子趁暑期難得的長假參與各項兩岸交流活動,促進彼此理解;臺北國際暨兩岸夏季旅展也在此時熱鬧展開,尤其今年中國大陸有155人來臺參展,其中29人為官員,為疫後來臺最大的參展團;7月下旬的「金廈泳渡」活動,更接待174位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分的游泳好手及官員,並安排「類踩線」參訪,為兩岸觀光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相當樂見兩岸交流朝雙向對等、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但中共於暑期前夕發布的一紙意見,卻讓傳統的兩岸交流旺季,蒙上陰影。今年6月21日,中共公布《關於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將「推動臺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利用職權在教育、文化、歷史、新聞傳媒等領域大肆歪曲、篡改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等視為臺獨分裂行為,甚至威脅情節嚴重者可判處死刑,不僅造成臺灣社會的反感,影響去年以來因疫情趨緩而逐漸步上軌道的兩岸交流,驟增的風險也讓越來越多在中國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人民選擇回臺。
善意是交流的基礎,我們不只難從中共公布的這紙意見裡看到善意,中國大陸日益緊縮的政經環境,也使在中國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人民感受不到善意,只有威脅與恐懼。近期中國大陸成立不少「警稅合成作戰中心」,結合警察、公安與稅務人員,盤查地方企業繳稅狀況,甚至傳出要倒追稅款30年,缺乏透明的立法程序與執法標準,威脅臺商多年辛苦經營的成果。各界原期望比慣例晚了近一年才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能有重大改革措施以鬆綁緊縮的政經環境,可惜會後公布的文件,仍未擺脫「安全」高於一切的思維,在中國大陸經商求學的臺灣民眾,風險與不確定性與日俱增。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心存善意,不放棄與對岸尋求共識,合力建立雙向對等、健康有序的交流模式。有人過去,有人過來,就是雙向及對等;沒有恐懼,往來有度,便是健康與有序。一方帶有意圖,另一方帶著恐懼,這樣的交流無助善意的堆疊,反而助長敵意的螺旋。
善意的堆疊,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只要發生一個敵意事件,就可瞬間被摧毀。期盼中國大陸珍惜兩岸交流30多年來一點一滴累積的善意,停止威脅恐嚇的對臺法律戰,以及灰色地帶襲擾、軍事動員、外交孤立、經濟脅迫、認知作戰等敵意行為,一起用善意搭起和平的橋樑,以理解開啟和解的契機。兩岸的距離那麼近,和平的距離不應該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