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臺商的中國大陸市場創新經營策略◆文/郭國興(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教授)

  • 更新日期:113-08-22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遵循亞洲四小龍以出口擴張支撐經濟成長的政策,帶動沿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拼資源、拼人力、高消耗、高排放,以及片面追求GDP的粗放發展模式無法持續太久。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與2012年歐債危機衝擊出口,導引中國大陸經濟結構面臨轉型,新經濟增長策略已由「出口導向」落實到「內需拉動」。

經濟低迷不振 復甦阻力重重

受制於內陸省份窮困與貧富差距過大,中國大陸內需發展不易。2018年美國啟動美中貿易博弈,對陸進口產品課徵關稅,從貿易戰、升級科技戰,再升溫至金融戰,加上新冠疫情肆虐,促使全球供應鏈產業重塑,讓中國大陸面臨出口急遽惡化與外來投資劇減,難從外部取得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原料與技術,經濟成長率從19792017年的平均增長率9.5%逐年遞降至2018年的6.7%,再到20202.2%與20223.0%。

重視「內需大循環」,一直是十幾年來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重要的政策推動方向,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只是一個催化劑。

2020COVID-19爆發以來,疫情反覆衝擊,中國大陸私營企業營收受創,影響部分民眾收入下降與失業率上升,導致人民預防性儲蓄及消費意願大幅降低。

2023年,中國大陸解封動態清零政策,但消費需求疲弱使得20244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幅陷入通貨緊縮的0.3%,且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年減2.5%,連續第19個月出現增長,顯示在內外終端需求疲軟下,工廠業務萎縮,利潤大幅下滑,廠商被迫採取價格戰,只能接受削價訂單或裁員。

現階段,中國大陸出口衰退、投資不振與消費疲軟,拉動經濟的三引擎均面臨動力不足狀態,若再加上接踵而至的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對商業控制越來越嚴苛,陷入內外降溫困境。兩岸產業高度分工、貿易依存互惠,內銷型臺商應慎擬拓展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新思維(strategy innovation),謀求創新經營模式。

善用獨特優勢 出口轉內銷

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中國大陸勞動工資上漲,帶動中產階級消費力道,更注重產品與服務品質。景氣復甦後,內需消費將成為龐大經濟動能。

大陸臺商嫻熟早期出口訂單的生產模式,應善用語言、文化與管理優勢,秉持「利他信念」,慎擬出口轉內銷之市調、通路及行銷等布局規劃。

從在地生產、內銷導向   深化合作經營

經濟部歷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臺商中國大陸創新經營策略已由「在地生產」(made in china)與「內銷導向」(made for china),逐步深化為與中國大陸當地企業共享的「合作經營」(made with china),以提升其內需市場的占有率。

「在地生產」(made in china)方面,原物料與零組件向中國大陸當地採購占比大幅提高,從1995年的36.2%上升至2022年的80.2%。相對地,向臺灣採購比重直線降低,從1995年的54.4%下降至2022年的5.0%

「內銷導向」(made for china)方面,大陸臺商產品內銷中國大陸市場比率逐年遽增,從1995年的39.5%大幅上升至2022年的70.9%。相對地,外銷第三國比率逐年降低,從1995年的50.0%下降至2022年的15.0%

「合作經營」(made with china)方面,與當地私營企業、國營企業、臺商、個人與政府合作經營的比重從2007年的11.4%上升至2016年的16.6%2018年,因美中博弈衝擊中國大陸市場潛能,占比下降為15.3%2022年因中國大陸疫情稍緩,回升至18.7%。同一期間,獨資及合資則分別從2007年的82.3%18.2%下降至2022年的75.1%16.2%

為加速拓展中國大陸獨特內需市場,部份獨資經營、與外商合資的臺商已傾向深化為與熟悉當地市場的陸企結盟共享的合作經營策略。面對臺商深化與陸企「合作經營」比重創新高,政府相關單位需密切留意未來可能引發的經營糾紛事件。

「小而美」的行銷策略及產品定位

中國大陸市場幅員遼闊,臺商多是中小企業,在行銷策略與產品定位上,須「小而美」。

「小」代表在行銷策略上,臺商有限資源需採不平衡發展模式,先站穩區域市場的競爭地位,以差異化的行銷理念建立正確的區域通路。「美」代表在產品定位上可加入臺灣文化及設計元素,以MIT品牌與中國大陸市場產品做出區隔。

2007年以前,赴陸投資的臺商中小企業多為尋求低廉勞動力成本的防衛型投資,隨著中國大陸製造成本上升,赴陸投資的臺商集團企業多為尋求市場布局的擴張型投資。

面對中國大陸勞動成本上升以及出口轉內銷的環境轉變,臺商不必委身為「中國工廠」的代辦角色。從降低成本 (cost down) 的代客加工 (OEM) 模式,轉型為設計提高價格 (value up) 的代客設計 (ODM) 模式,將臺灣文化融合於設計之中,創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value added) 的自有品牌 (OBM) 模式。

MIT產品受到中國大陸消費者的肯定與歡迎。臺灣業者可透過臺灣名品展推廣,或取得各項MIT認證,掌握通關規定,成功將臺灣產品推廣至中國大陸市場。

原先政府推動MIT認證制度是為了「防禦陸貨入侵」,隨著陸客來臺觀光及ECFA的關稅減免,中國大陸消費者逐漸發現MIT產品不但品質比陸貨好,售價普遍低於日、韓及美歐產品,CP值很高,MIT產品在中國大陸相當火紅。

建立優質企業形象 掌控產業技術差距

另,相較外資企業,臺商應善用同文同種的特異優勢,在中國大陸市場積極建立「企業形象」與履行「社會責任」,表現「公益在地化」的長期紮根經營態勢,協助當地社區活動與經營當地里民情感,強化中國大陸民眾對臺資企業的優質形象。

兩岸經濟交流互動中,臺商若能掌控兩岸高科技產業的安全技術差距,擴大與中國大陸產品的差異化,促使中國大陸繼續仰賴對臺灣高階零組件及半成品的進口,毋須過度擔憂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比重是否偏高。

兩岸產業競合角色已從過去的互補合作變成搶單競爭,臺商應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將中國大陸子公司之利潤匯回臺灣母公司,投入R&D,以拉開和中國大陸產品的差異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