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中藥行拼轉型 抓住年輕人的胃◆文/陳冠宇(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8-22
隨著年輕人消費習慣和社會觀念轉變,新型中式養生逐漸流行起來,養生經濟成為新生代消費新選擇。「藥食同源」是中醫傳承千年的養生智慧,兩岸傳統中藥行轉型,就是在這個概念下,中藥與咖啡、茶飲、甜點相結合,將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抓住年輕人的胃。
百年藥店開咖啡館 擄獲年輕人味蕾
創建於1669年(康熙八年)的北京同仁堂,迄今已超過350年。歷史悠久,傳統中藥相關產品受到大眾青睞與信任,老品牌也想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同仁堂近年推出「知嘛健康」新式中醫健康餐飲品牌,主打中西合璧的中藥精品咖啡,掀起打卡熱潮。
老字號中藥舖出品的咖啡,少不了中藥元素,走進「知嘛健康」咖啡廳,一股濃濃的中藥香撲鼻而來。最熱門的枸杞拿鐵,將枸杞磨成果醬添加到咖啡裡,經過多次試驗才找到最佳比例。店內還有陳皮美式、肉桂拿鐵、羅漢果美式、紫蘇山楂茉莉美式等咖啡產品。
同仁堂表示,調配飲品時都會嚴格遵循中醫理論,確保每種中藥材的用量和功效都是安全的,也根據不同的體質與需求,提供個性化養生建議。
「知嘛健康」也推出中藥麵包,如枸杞原漿牛角包、陳皮肉桂蘋果酥、羅漢果藍莓歐包等。還有專為熬夜加班人士製作,加入人參、紅棗、貢菊、羅漢果的「熬夜水」,以及有紅參、大棗、桃膠成分的「桃花水」等網紅養生水。
建於1872年的北京白塔寺藥店,也把頭腦動到咖啡店上,藥店一樓的「耀咖啡」跨界賣咖啡。推開門,淡淡的中草藥香氣搶了咖啡香,店內現代化風格,與傳統藥店形成鮮明對比。
「耀咖啡」最受歡迎的商品是柿子拿鐵和洛神烏梅飲,其中,洛神烏梅飲和雪梨湯飲都是藥店根據傳統秘方特別調製,口感豐富又有養生作用。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徐陽認為,中藥和咖啡跨界融合,可讓更多人走近中醫、認識中醫。創新之餘,也遵循中醫施藥的基本原則,「希望這種新興模式,為中醫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新活力」。
藥食同源 杭州麵包店加入中藥材爆紅
杭州有一家麵包店,名叫「四氣五味·藥食無界靈感烘焙局」,以「藥食同源」傳達健康生活的概念。創辦人萌小姐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因為家裡兩位小朋友挑食,她嘗試把蔬菜做進麵包糕點裡,結果大受歡迎,店內熱銷的茼蒿芝麻裸蛋糕就是蔬菜蛋糕。
目前「四氣五味」有超過60款創意烘焙產品,主打低脂、低糖、低油、無添加無負擔。針對過敏族群,也針對糖尿病患製作麵包。這些麵包會添加中藥材,藥材的選擇根據時節而定,例如深秋時選用茯苓,有祛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杜仲葉適合冬季。
店內還有「中藥奶茶」,奶茶裡有佛手、陳皮、枳殼、白芷、當歸、枸杞子、熟地、黨參、茯苓等多種中藥,但嚐起來不苦。
談到中式飲品,深圳「眾心堂」中醫館很有特色,醫館裝修風格古色古香,還開闢專門的飲品專區,顧客以年輕人居多,既能滿足日常飲品口感,又有養生效果,還能體驗醫館內推拿、針灸等中醫理療服務。
「眾心堂」主打「羊杞之下」和「銀荷羊乳」以羊奶為主料,加入中藥茶湯製作而成。「羊杞之下」主要有大紅袍、枸杞、紅棗等常見藥材,具有滋補溫養功效;用薄荷、甘草、橘梗、金銀花等製作的銀荷羊乳,口味則更加清淡。
臺灣文創中藥行 第二代將藥材融入甜點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中藥房數量減少,年輕人對中藥文化越來越陌生,臺灣傳統中藥行也積極尋求轉型。創立於1984年的「元益蔘藥行」,由藥房長大的第二代三兄妹接棒,他們運用在日本學習的經驗與技術,將中藥傳統與現代精品咖啡結合。由「元益蔘藥行」蛻變的「寶來咖啡」,將咖啡豆加入藥材烘焙,並提供中藥養生甜點,讓中藥行走向文創、走向年輕人,希望人們重新認識中藥文化,把老中藥行事業繼續傳承下去。
走進蔘藥行與咖啡廳合一的店內,映入眼簾的是咖啡機與中藥材、藥秤子、藥槌子、藥壺,空氣中瀰漫咖啡香氣與淡淡藥材芳香,東西文化交融一點也不違和。
「寶來咖啡」以咖啡和中藥為主體,進而結合八角拿鐵、花椒拿鐵、桂花拿鐵、當歸蜜芋頭等創新產品,顧客嘗試咖啡與中藥結合的風味。
與中藥結合的甜點也是亮點。當歸蜜芋頭採用大甲芋頭,用紅棗及當歸熬煮而成,綿密的芋頭與當歸香氣融合成獨特的風味。人蔘鬚蜜地瓜則是將地瓜與黑棗、人蔘鬚慢燉而成。寶來鬆餅是用店內枸杞天然發酵製成麵團,加入地瓜泥製作而成,口感紮實、外酥內軟。
「登義參藥行」大蛻變 全方位漢方養生品牌
1985年在臺灣創立的「登義參藥行」,以「看得見的漢方」理念,提出多種養生提案,設計出「膳、食、茶、湯、玩、禮」六大系列漢方商品,包含夏季與冬季皆合飲的四神湯、桂花烏梅湯等,以及具有機能性的靈芝七葉膽茶、東洋參養氣茶,省去繁瑣沖泡環節,更符合當代人生活忙碌又注重養生的需求。
從一間小參藥行,到走進宜蘭傳藝中心、蘇澳國道服務處、進駐臺北誠品南西店,「登義參藥行」共有 6 間實體門市,已蛻變成全方位的漢方養生品牌。
2023年6月,「登義參藥行」在宜蘭設立「漢藥文化體驗館」,導覽陳設主題圍繞中醫藥理論與漢藥,讓民眾沉浸於藥行氛圍,提供漢藥手作體驗。執行長吳孟龍表示,「中藥本質不會消逝,只是傳承的載體不同。」帶領團隊不斷探索模樣、不斷「試錯」,找出最適合品牌的模式。
兩岸中醫藥發展各有特色,卻又殊途同歸,目標都是促使傳統醫學被年輕一代廣泛地接納。近年興起「中藥+餐飲」型態,如「中藥雪糕」、「中醫藥膳餐廳」等。
兩岸中藥店創新,除反映年輕消費趨勢,也培養高端產品的未來潛在客群,更珍貴的是,中藥行主動發揮求新求變的精神,讓傳統醫藥擁有繼續傳承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