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退散 兩岸年輕人「減壓神器」面面觀◆文/林勁傑(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8-22
中國大陸正流行「發瘋文學」,或TikTok「爛在床上」(bed rotting)風潮,顯示年輕人對未來充滿焦慮。為紓解壓力,在辦公桌種水培香蕉,附上「禁止蕉綠」(諧音梗蔬果)掛牌,種鳳梨則是「動感光菠」、種小番茄冀望「薪水番番」、種小南瓜期待「萬事不南」;另有捧頌缽音療、琴床療癒,以及禪修冥想療癒等減壓神器。臺灣偏好芳香療癒、夾娃娃、擺放療癒小物、養多肉植物等,兩岸年輕人各有減壓妙招。
「禁止蕉綠」 諧音梗文化風靡辦公室
辦公室紓壓話題在中國大陸社交平臺上掀起新潮流,小紅書話題「辦公桌上有什麼」,瀏覽量高達1.7億,相關筆記篇數逾11萬篇;「拒絕焦慮綠植」單篇筆記最高點讚量近3萬人次。年輕人流行「在辦公室種香蕉」,這種新奇植栽頗受上班族歡迎,一躍成為辦公桌上新單品,幫助減壓並提振情緒。
今年3月,水培香蕉開始陸續搶佔辦公桌中心位置。商家將廣西、福建盛產的小米蕉、蘋果蕉分段砍下,包裝成盆栽販售,不同於傳統小盆栽,一整株綠色的小米蕉約有20到50根,只需要插在水瓶裡,水培10到15天,熟透即可食用。
有店家將蘋果蕉與上班族「焦慮」連結,搭配「禁止蕉綠」的掛牌,一串「蕉綠」成為上班族喜愛的擺設。看著小米蕉從綠變黃,意味「焦慮化散」,是中國大陸年輕人最新解壓神器。
水培香蕉在電商平臺持續熱銷,來自核心產區漳州的商家表示,他們已經忙碌到每天只睡5小時,日出1萬單,果農與商家荷包滿滿,香蕉也成為2024年中國大陸新晉「網紅」。
類似諧音梗蔬果的創意產品還有很多,與「蕉綠」同期出道的「動感光菠」,實為鮮切黑鳳梨,也是一種水培鳳梨,還有名為「有財花」的油菜花、「芒」裡偷閒的芒果、大「橘」為重的橘子、保持「荔枝」等。這些諧音梗蔬果幾乎都有專屬「果語」,種香蕉代表「拒絕蕉綠」,種小番茄寄望「薪水番番」,種鳳梨寓意「動感光菠」,種小南瓜象徵「萬事不南」。年輕人的謎因文化賦予這些蔬果全新靈魂,風靡全辦公室。
面對強烈內捲 減壓新方式應運而生
除了諧音梗蔬果的創意,網路空間的「發瘋文學」,也成為年輕人排解壓力的解藥。發瘋文學包含大量誇張、幽默和荒誕元素,帶來強烈的刺激和快感,藉此釋放壓力、尋找樂趣,互不相識的網友在包容、多元、開放的線上世界,盡情宣洩現實生活中無法抒發的情緒。
日漸荒謬和抽象的網路表達方式,出現不同變體,例如相聲演員陳印泉的「廢話文學」,特色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聽起來明明講了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講。近期「嗎嘍文學」(嗎嘍在廣西話中是猴子的意思)掀起熱潮,猴子的臉部構造與人類相似,以牠們的疲憊表情,投射年輕人精神狀態,成為風靡網路的黑色幽默。
更積極的「減壓」行動還有「公園20分鐘理論」,標榜每天在戶外待上一小段時間,能夠讓人更加快樂。該理論幾年前已出現,今年初春在中國大陸流行起來,小紅書上「春天就要逛公園」相關話題瀏覽量近3億次,「公園20分鐘效應」相關話題瀏覽量超過8,000萬次,春日戶外相關話題在小紅書瀏覽量逾1.6億。即便不做運動,只是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讓人狀態更好。公園成為年輕人的精神綠洲,擺脫上班的疲憊,充電後重新出發。
此外,中國大陸經濟持續下行,各行各業內捲激烈,每年上千萬名大學生畢業,剛出社會就面臨高強度競爭,在加班文化、「躺平可恥」的輿論下,不少人陷入焦慮和失眠,頌缽音療、芳香療癒、琴床療癒,及禪修冥想等減壓新方式應運而生。
臺灣「療癒經濟」盛行
在臺灣,歷史悠久的「芳香療法」一直是現代人紓解壓力的方式之一。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引發憂鬱、焦慮,進而出現失眠、心理等健康問題。據全球健康研究所報告,新冠疫情已改變人們對「療癒經濟」的看法和需求,全球療癒產業正迅速成長,每年增幅約10%,預測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7兆美元。
近幾年,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夾娃娃樂園成為不少人的紓壓管道。有網友表示,她的先生為了排解心情,時常光顧夾娃娃店,帶回許多戰利品,並且愈積愈多。他們不時將娃娃拿到市集販賣,就快要出清完畢,先生又夾回更多東西。原本夾娃娃是為了紓壓,卻陷入戰利品永遠賣不完的循環,讓她哭笑不得。
專家表示,光看植物就能放鬆情緒,用手觸摸更有感。除中國大陸的諧音梗蔬果植栽,多肉植物也很受臺灣年輕人歡迎,如石蓮花、觀音蓮卷絹、沙漠玫瑰、仙人掌等,具有療癒人心的功能。平常不碰泥土的上班族、愛美女性或家庭主婦,都忍不住買一小盆來種種看。
《刺胳針:行星健康》研究指出,有園藝習慣的人比較健康。疫情期間已出現植栽風潮,滑開社群媒體,不少人的客廳、廚房、浴室都出現龜背芋、黃金葛等綠色植物身影。栽種植物除了療癒心理,還能增進個人健康。
緩解焦慮 兩岸年輕人主動出擊
植物一度是奢侈品的代表,如今搖身一變,在辦公室為現代人生活帶來正能量。除了盆栽及多肉植物,公仔模型、零食飲料、勵志小語、捏捏樂玩具等都是辦公桌上熱門的「療癒小物」。
不論是主動走進自然的「公園20分鐘理論」,或是將香蕉搬到辦公桌上的「禁止蕉綠」,都反映兩岸的焦慮世代面對生活壓力及高壓工作環境,需要尋求出口。年輕世代不再壓抑或被動接受焦慮,而是主動尋找各種方式來緩解情緒。兩岸年輕人所展現的自我調適能力,不僅反映這個世代面臨的共同焦慮,也顯現年輕人更加追求生活品質,以及對身心靈健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