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新「共享經濟」面面觀◆文/蔡紹堅(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8-22
疫情後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升高,「共享經濟」成為許多業者降低壓力的解方,「共享店舖」、「共享辦公室」及「共享員工」,不約而同在兩岸大為流行。新經營模式帶來便利,卻也暗藏勞動糾紛、社保歸屬,甚至安全隱患等問題。
對抗高房租 中國大陸疫情催生「共享店舖」
中國大陸「共享店舖」於2020年疫情後大量出現,很大一部份是餐飲業者,採取分時段經營方式,根據早餐、午餐、晚餐、宵夜等不同產業型態來分配。
廣西南寧一家滷味店陳姓老闆,原本經營燒烤店,疫情嚴重影響收入,但租金卻沒有減少,只好改成滷味店,兼賣炒粉、炒螺,也將寬敞店面的一半再出租,降低租金壓力。
滷味店陳老闆說,分租出去的店面只做夜市生意,意味白天店面是閒置的,她考慮把整個店面的白天時段分租出去,提高利用率,多賺一份租金。
廣西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梁滕堅分析,疫情對小型餐飲店的影響最大,「共享店鋪」緩解經營者的租金壓力,節省經營成本,出租方也可以有效提升店鋪利用率,增加收入,並減少流動攤販數量。
臺灣早就流行「共享店舖」
臺灣有非常多早餐店,很早以前就流行「共享店舖」,大多是早上經營早餐店,中午、晚上經營便當店或其他類型餐飲,將店舖最大化利用。疫情後,來客量驟減,採取類似模式的業者越來越多,並擴及健身房、髮廊、辦公室、會議室等不同產業。
士林房東提出「夜間髮廊招租」,22坪的店鋪只租晚上7點至12點,半個月租金包含水電為5,500元,算下來一個月只要1萬元出頭,以士林捷運站附近租金動輒2、3萬元行情,非常划算。
甚至有美髮業者採取「租椅子」方式,以椅子為單位、以小時計價,出租髮廊空間提供外部設計師使用,運用創意應對高漲的房租,也提供更多靈活選擇。
還有「共享廚房」也在臺灣快速發展,業者將廚房空間分割成多個區塊,依照日間、夜間時段,分租給不同的餐飲團隊。如此一來,開餐廳不用租下整個店面,不用花大錢裝潢,也不用置辦廚具設備,廚師能夠更專注在料理,每個月負擔5、6萬元房租,省下動輒上百萬的開店成本。
異業合租 打造魚水互助新關係
不同產業型態合租店面的情況也相當受歡迎,山西太原一家郵局與茶飲業者「蜜雪冰城」合作,打造「主題郵局」,除可辦理郵務,還能消費飲品,甚至設立文創區、集郵區等專區,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訪。
臺灣的熱門商圈也非常流行異業分租,像是西門町、五分埔等,常看見許多服飾店、飾品店、鞋子店共同租用一個店面,消費者買完衣服後,可以順便尋找適合搭配的飾品、鞋子,形成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良好合作關係。
疫情後,不少員工習慣「遠距辦公」,公司乾脆不租辦公室,開會時,再租一間「共享會議室」,省下租用商辦空間的高額成本,員工也能更有彈性工作。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共享辦公室」是不錯的選擇。有業者專門規劃各種不同大小的空間,提供企業彈性選擇,不管是2人的迷你公司、10人小公司,或是20人以上公司,都能找到合適方案。
然而,部分對「遠距辦公」不適應,不願在家上班,喜歡到外面工作的員工,租一張「共享辦公桌」也很方便。有業者考量「隨時隨地都可辦公」的需求,將「共享辦公室、辦公桌」以連鎖店的模式經營,只要辦一張會員卡,就可以在不同門市暢行無阻地上班。
員工也能共享 公司不再獨佔員工
除了空間可以共用,中國大陸科技業興起「共享程序員」、「共享設計師」等「共享員工」聘用模式,企業不與這些員工簽訂固定合約,而就指定項目與其進行短期合作。
北京某電子商務企業的一名「共享設計師」透露,他同時接獲5家公司的工作,不需進辦公室,只須在期限內交件完成工作,相當自由,收入比只在一家公司工作時高出40%。企業負責人直言,採取「共享員工」模式,公司人力成本最少降低5%至10%。
事實上,「共享員工」在疫情剛發生時已出現,剛開始以餐飲、物流、住宿等服務業為主,不同產業在淡季、旺季之間可以互補,造就「共享員工」的合作型態。
「共享店鋪」藏陷阱 未開業先承擔風險
不容諱言,「共享」有許多優點,但也暗藏不少問題。以「共享店鋪」的餐飲業為例,中國大陸的《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規定,食品經營許可實施「一地一證」原則,但「共享店舖」卻可能有營業執照共用情形,形成監管的灰色地帶,業主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觸法。
廚房作業安全問題也是不可忽視,若合租的業者使用爐火、瓦斯時,因疏忽導致火災,其他業者會受到波及,選擇合租夥伴時,承受很大的潛在風險。
餐飲業攸關食品安全,不同類型業者共用生產空間,食安是一大問題,加上人員流動,一旦發生問題,不易追究責任,對消費者的權益沒保障。
「共享員工」沒保障 出事誰來擔?
「共享員工」也受到不少批評,反對者認為,這些新穎的工作模式,其實就是為人詬病的「外包」或「派遣工」,員工看似賺更多錢,也做更多工作,企業能節省成本,也省下了替該員工繳納各項保險的費用。
尤其,企業不與員工簽訂固定合約,導致責任歸屬不確定,包含勞動關係認定、工傷責任賠償、社會保險繳納等方面,員工必須承擔更多風險。
北京市總工會法律服務中心副主任褚軍花指出,「共享員工」若要良性長遠發展,須加強規範,制訂統一版本的第三方協議合約範本,對社保交納、福利待遇等進行界定,並建立健全的「共享員工平臺」,確保人力資源循環。
後疫情時代,社會恢復過去運作,各行各業逐漸步回正軌,正視「共享」背後暗藏的各項風險,制定永續經營的新模式,才能保持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