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老玩客」再創熟齡價值品味回甘人生◆文/耐憂客(文字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8-22

許多上班族羨慕退休後「無事一身輕」的生活,面對劇烈改變的生活模式,許多退休人士反而適應不良。「老玩客」為熟齡者重新設計退休生活,保持身心健康,進而參與社會、貢獻能力,再創自我價值,品味回甘人生。

設計高齡生活友善服務

「老玩客」創辦人兼執行長廖健妤表示,她發現父母退休後,生活彷彿頓失重心,既沒有目標,健康狀況也衰退,社會缺乏專門為高齡者提供的服務,因此決定自己來做。

「老玩客」成立以來,秉持著好玩、創新、永續的核心理念,專注為高齡者設計生活友善服務,作為熟齡用戶研究與服務設計的策略顧問,打造契合目標客群的解決方案,開設熟齡運動訓練課程,提升身心健康。同時也成立青銀共創餐飲品牌「同食角落」,活化熟齡就業。

辦活動讓熟齡者「走出來」

10年來,「老玩客」為熟齡者搭建舞臺,讓他們再度綻放光采,過程中廖健妤觀察到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社會對高齡者不夠友善,這是催生「老玩客」的根本原因。坊間找不到適合退休人士的課程或活動,健身房也鮮少專為熟齡者設計的課程,加上二度就業的高門檻,都阻礙熟齡者與社會的再連結。

再者,社會有所謂的「熟齡楷模」,其社會地位、經濟條件通常比較優渥,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相較於差距過大的楷模,不易引起學習動機。

尤其,不同生活背景與觀念落差,產生世代鴻溝,造成青銀兩代溝通困難。熟齡者對新事物,常因不熟悉或沒有自信,不自覺地顯露抗拒排斥的態度,這種矛盾最常顯現於家庭內部的互動,甚至影響家庭氣氛。

這些因素使得熟齡者愈來愈封閉,形成惡性循環,至為關鍵的是如何把熟齡者「拉出門」。廖健妤表示,人與人的互動增加,才會慢慢建立信任感,「老玩客」重視線下的互動,透過舉辦活動以及社群聯繫,逐漸累積固定參與活動的忠實客戶。

「同食角落」創造青銀互動 展現熟齡價值

過去社會常將熟齡者視為需要被照顧、被動「接受」社會幫助的角色。廖健妤認為,現在大眾對熟齡的想像更多元,肯定他們豐富人生經驗的價值,若能為其創造「參與」的機會,將有很大的發揮潛力。

20204月,「老玩客」在清大校園成立全臺第一間以跨世代交流為核心的咖啡輕食外帶吧「同食角落」,一群平均年齡65歲的高年級吧檯手,以長輩照顧「金孫」(學生)的視角,提供優質餐飲與溫馨問候,展現退休後生活的多元樣貌,打破一般人對熟齡族群的刻板印象。

除了熟齡就業,「同食角落」也創造青銀互動。年輕人生活、感情上遇到問題,或不方便向親友透露的困擾,甚至課堂報告需要訪談對象,熟齡長輩都很樂意幫忙。「老玩客」再與清大合作,在校園內舉辦角落圖書館,熟齡者以人生陪聊師的角色,與同學分享人生經驗、家庭相處、感情議題等故事,拓展年輕人的視野與思維。

透過青銀交流,年輕人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長輩也享受成就感,形成良善循環。

疫情衝擊人際互動 長者意外跟上科技潮流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社交行為大幅減少,以人際互動為基礎的熟齡服務產業遭遇嚴峻危機。廖健妤說,雖然公司努力撐過疫情,但很多長輩健康狀況急遽衰退,令人十分心疼。

然而,疫情也帶來意外收穫,實體社交活動受限,反促使熟齡者主動學習使用3C。過去熟齡者的聯繫方式以見面或打電話為主,現在已習於使用通訊軟體,對科技不再感到陌生,自然地跟上時代潮流。

現在的青壯年,有一天也將邁入熟齡階段,面臨同樣的課題。該如何做好準備,廖健妤有2點建議。

第一,培養興趣。年輕時如果能培養45種興趣,最好個人活動或團體性質兼備,不僅能填滿退休後的空閒時間,也可在與同好互動中,獲得成就感。

第二,及早準備。如果事先毫無準備,退休後生活型態的劇烈改變,往往會適應不良。「老玩客」原本設定客群為65歲以上已離開職場者,現在也歡迎50多歲屆退的在職人士參與,協助縮短心態調適的過渡期。

創業以來,廖健妤堅持以人為本與共好精神,設計創新服務,不斷探索熟齡服務模式的可能性,交出漂亮的成績單。近年政府開始關注熟齡健康,為退休者挹注更豐富的資源,廖健妤希望未來將「老玩客」塑造為整合全方位熟齡服務的入口,為熟齡長者提供最適合自身狀況條件的建議與服務,迎接精彩的人生下半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