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海權崛起新挑戰

  • 更新日期:113-06-07

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翻開人類歷史,就是赤裸裸的資源爭奪史。當陸上資源已無法滿足需求及慾望,人們便把目光轉向了海洋。佔據地球表面70%以上面積,富含漁業價值、礦產資源、尤其是貿易利益的海洋,究竟屬於誰的?

1615年英國海上冒險家華特・雷利(Walter Raleigh)曾說,「誰控制了海洋,就能控制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就能控制世界財富,進而控制世界本身。」人們對海洋的野心,從掌握航海工具開始,自發現海洋礦產(石油、天然氣、稀土等)加劇。雖《聯合國海洋公約》規定各種海域的劃分原則,確定各國在不同海域中的權利義務,但約束力量有限,模糊地帶仍在,海洋仍是各國外交及經濟的角力場。隨著馬漢《海權論》被列強奉為圭臬,「掌握海權就能成為強國」的信念不脛而走。

臺灣四面環海,位處第一島鏈核心,臺灣海峽更是全球50%貨輪必經航道,地緣戰略位置關鍵。賴清德總統已於就職演說中宣示臺灣要發揮海洋國家優勢,豐沛資源是海洋賜給臺灣的禮物,但海洋難以劃界,也無屏障,易成國防破口,只能加強與鄰國的安全合作,共同應對中共海權擴張帶來的挑戰。

海洋爭端不斷,但「航行自由、無害通過」等原則已成全球共識。當今潮流往「自由開放」的趨勢走,香港及中國大陸卻反其道而行。今年3月23日生效的香港《基本法》23條、5月1日生效的《保守國家秘密法》,均限縮人們的自由權,「政治安全」高於一切。在政治內縮、經濟內卷的氛圍下,中國大陸年輕人選擇躺平,對任何事都淡然處之,「不期望就沒有傷害」。「狼性」消失,「淡學」瀰漫,初衷或許是減低個人傷害,但長此以往,卻傷害了國家競爭力。

社會觀念轉變,離婚不再是難以啟齒的人生挫敗,而是人生再起的海闊天空;藍領也不再是不夠體面的勞力職業,「缺工潮」使他們薪資水漲船高,「專業職人」贏得越來越多尊重。這些發展趨勢,讓年輕人就業選擇有更多可能性。不論離婚還是藍領,只要一個轉念,人生就可無限寬廣。

人生進入下半場,除了檢視自己的積蓄及退休金是否保障無虞,擔任志工無疑是再創人生價值的美好事業。海基會愛心志工每天服務形形色色的人,體驗人生百態,與服務對象同喜同悲。透過他們的協助,民眾取得文件的驗證證明;因他們的奉獻,海基會服務兩岸人民的價值得以體現。海基會感謝他們的付出,將帶著他們的期許與支持,繼續為兩岸人民的福祉努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