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東方明珠不再璀璨 香港地位的轉變◆文/蕭督圜(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3-06-27

香港立法會於今年3月19日三讀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也就是《基本法》第23條立法,3月23日正式生效,除了將更加限縮港人的自由與人權,如果臺灣人入境香港、手機中有批評中國大陸政經情勢的訊息也可能無端入罪。

香港曾是「全球化」三大典範城市  

香港,東西薈萃、文化交融的東方之珠,曾經在2008年時被《時代雜誌》譽為是和紐約、倫敦並列的「全球化」三大典範城市。2001年中國大陸加入WTO以前,香港早已是全球化的先行者,扮演中國大陸與國際商貿互動的窗口;即使中國大陸入世後逐步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香港對中國大陸依然存在特殊的價值與功能。一方面,香港一直是中國大陸FDI非常重要的來源地,在過去10年間佔有6成以上的比例;另一方面,香港也是中國大陸對外投資的跳板,長年佔有5成以上的比例,扮演了「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協助中國大陸企業向外發展。

而香港是中國大陸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佔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約74%。更重要的是,香港也是中國大陸企業重要的離岸集資中心,截至2023年底,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有1,447家,總市值約3兆美元,佔香港股市總值的76%;過去30年來,中國大陸企業已在香港通過發行股票集資超過1兆美元。可以說,香港與中國大陸連結的型態是伴隨中國大陸與世界貿易的樣態,從早年「前店後廠」的互惠關係,轉型成「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中港關係從相互依賴演變成雙向融合

2018年美中戰略競逐伊始,接續的反送中運動、新冠肺炎疫情管制,造成香港的經濟發展受挫。尤其,中國大陸在習近平治下,強調「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安全」為核心並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更難忍受香港多元文化帶來的潛在挑戰。在「全面管治權」思維下,限縮香港的自治空間、重塑政治制度,透過推動「愛國者治港」、強化「行政主導制」,香港社會幾乎已無異音。

事實上,過去1年來,中國大陸與香港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且前景不明,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外資轉而大幅轉移撤出。從FDI的變化上可觀察到,2023年的中國大陸FDI僅有330億美元,較2022年暴跌82%,更是30年來的最低水準,而香港同樣不遑多讓,僅有233億美元。香港IPO的能力也快速下降,2023年僅有59億美金,相較2020年的519億美金,差異甚大。此外,根據香港政府2023年底的統計調查,境外公司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的僅剩1336家、較2019年時的1541家減少13%,是過去10年最少的數目;同時,包括美國、歐洲、日本、澳洲等外資公司也在減少;外資公司聘用員工數也從2020年的17.7萬人下跌至13.2萬人,顯見外資不僅縮減在香港的投資,也在縮編公司的規模。

港政府應對外資撤離的因應對策,一方面希望拉攏中東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多元合作,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前者不論是與中東國家共同開拓醫療、數位經濟等研發項目,或與東協國家擴大在科技與金融的經貿往來,彼此存在合作空間,但其進展速度與資金規模短期內不足以替代流失的西方資本。後者固然有助於香港導入更多中資公司,並透過與深圳合作打造科技創新產業,但也將讓香港經濟的自主性消失殆盡。香港更加依賴中國大陸的經濟市場,社會、政治也以中國大陸規則為依歸。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香港社會對與大灣區整合多抱有排斥心態,近年來因經濟民生需求,以及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實現,目前港人不論是搭高鐵北上消費或「港車北上」自駕前往廣東旅遊,每逢假日跨境口岸總是人潮洶湧。隨着,中港跨境基礎建設更便利,以及中港經貿和社會加速融合,香港民眾到大灣區大陸城市就業、求學、居住、養老接受程度更為普遍。

外資看淡香港競爭力 癥結在香港「中國化」

今年初在港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的會員調查,多數公司對香港國安法規執法擔憂,但對香港未來仍為開放的國際城市存有疑慮。香港美國商會調查,國際對香港的看法是影響香港在2024年迫在眉睫的問題;有60%受訪公司表示,暫時對投資和招聘計畫採取「保持不變」的方式,有26%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香港未來1年的商業前景感到悲觀。香港歐洲商會進行的信心報告顯示,在中國大陸加強國家安全法對香港社會經濟的監管下,在港歐洲企業面臨挑戰,促使一些企業考慮搬遷。

目前在香港的歐洲公司數量已然從約2,500家減少至約1,800家。香港德國商會主席赫佑漢表示,外資企業人才認為在香港經商存在風險,今後可能會避免到港活動。整體而言,國安法規雖不至於成為外資考慮是否留在香港發展的理由,但將加劇人們對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吸引力的擔憂,成為吸引國際人才的絆腳石,也衝擊香港作為國際性金融中心的長期吸引力。

引入人才多以中國籍為主 社會不再多元化

外資的擔憂,可從香港政府《2023年施政報告》看到端倪。因反送中運動及港區國安法執行後,許多香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諸如律師、醫師、教師、會計師等紛紛離開香港,為了補充流失的菁英,港府在2022年底開啟「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與「優才計畫」、「非本地畢業生留港計畫」配合。至3月底統計,高才通計畫收到77,000件申請,近62,000件已獲批准,中國大陸的申請件數佔94.5%;「優才計畫」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計畫」,中國大陸分別佔98.5%、94.4%,顯示香港政府引入11萬名優秀人才以中國籍人士為主。

《2023年施政報告》也提出「育才」放寬措施,未來香港政府資助大學授課課程(即學士學位)的非本地學生就學人數上限,由現在本地學生的20%,自2024-25學年起提升至40%。非香港本地大學生名額增加近6,000人,大部分員額由中國大陸學生競逐;早在2023/24學年,香港大專院校錄取中國大陸學生佔7成,國際生下降至3成。除各界關注到大學部招生外,過去幾年香港透過未管制碩博士生員額大幅招收中國大陸學生,已是常態。2021/22年度中國大陸學生赴港求學人數已達到3萬7,087人,較上學年成長19.16%。

香港人才甄補與培養多集中於中國大陸人才,最大挑戰是文化思想趨於單一,社會不再多元繽紛,香港更像中國大陸的普通城市。積極與大灣區進行經濟融合,商業活動多圍繞著中國大陸,在港工作,流利的普通話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香港國際地位下降 東方之珠不再璀璨

隨著《港區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相繼施行,港府全力進行國安審查、持續推動國安教育,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香港不再是昔日的香港。香港不再具備與西方價值一致的自由、人權等,核心價值,難用「香港故事」吸引西方任。即使香港仍是中國大陸境內唯一施行普通法的城市,但受到中國大陸政治干預的因素明顯,過去鏈結國際的商業地位、金融角色已產生實質性轉變。反觀近年新加坡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超越香港,也成為撤出香港外資落腳之處,新加坡憑藉著完善的法律體系和良好的法治,受到青睞。香港全球金融中心角色持續黯淡,降階為任務導向的中國大陸金融中心,東方之珠的動人故事也劃下時代的句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