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直播帶貨」 改變農村風貌◆文/吳柏緯(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6-07

直播帶貨浪潮興起,改變了購物模式,一個又一個有特色的直播帶貨主出現在大小螢幕上,他們用豐富的表情或誇張的肢體動作或幽默風趣口才,販售各種不同商品,創造可觀的利潤。

直播帶貨市場愈來愈大,觸及的領域也愈來愈廣,這股潮流不只在城市中,商品不只是美妝或生活用品,許多農村的小農、青農斜槓成為直播帶貨主,每日農務外,推銷自家產品,辛苦栽種的農產品被更多人看到、品嚐。

愈來愈多當青農變網紅,藉由拓展銷售管道增加收入,同時,結合在地特色打響品牌名號,成為地方創生的經典案例,讓原本不被關注的農村,變身成為知名的觀光景點。

無論是臺灣或中國大陸,直播帶貨正一步步改變農村風貌、發展軌跡與生活模式,科技時代下的現在進行式。

青農變身網紅 「鄉村直播間」的三大類型

中國大陸「直播帶貨」的運作模式相當成熟,呈現方式是「只有沒想到,沒有做不到」。有人形容,直播帶貨從「一時火」變成「一直火」。新的銷售模式從城市走入農村,許多嗅覺敏感、不怕面對鏡頭的網路原生代青農們,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藉由這些直播主的帶貨頻道,許多中國人都沒有聽過的農村城鎮,出現在世人眼前,當地農特產品從此廣為人知。

中國大陸青農「鄉村直播間」的形式可分為三大類,「電商平臺」、「官方背書」與「個體經營」,呈現方式略有不同。

以「電商平臺」為例,除了日常在電商平臺上架銷售外,每年參與「618、雙11」等大型購物節,憑藉平臺的使用者基礎拓展市場,接觸更多的消費者,創造更多的成交機會,這些直播主也累積名氣。中國大陸有不少青農成為有一定知名度的網紅,雖不及直播天王、天后,但他們創造出來的流量,把家鄉的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而「官方背書」是「無心插柳」的結果,緣起於官員下鄉考察及官媒等平臺的推波助瀾。例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到陝西省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調研時,一名直播銷售自家木耳的當地農民,獲得習近平的稱讚與鼓勵,當地農民種植的木耳,受到全國廣泛關注。

官媒加持效益大 間接落實「鄉村扶貧」政策

隨後官媒加持報導,以及多位直播主推波助瀾,原本規模不大的直播間,湧入大量網友關注,短短一天內貨品全部售罄,當日營業額就相當於柞水縣4個月營收總和。

「個體經營」最為普遍。簡單一支手機就可直播,推廣自家產品,因此大小網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現在打開中國大陸影音直播平臺,來自不同地區的青農們,使出渾身解數,每天直播數小時到10多個小時不等,希望在競爭激烈市場中獲得關注。

綜觀中國大陸農村發展「直播帶貨」脈絡,許多是由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發動,成為另一種「青年下鄉」行動。

中國大陸農村直播帶貨的背後,很大程度與「鄉村扶貧」政策有關,官方將此視為農村脫貧的重要管道之一。只要內容沒有違反善良風俗,從中央到地方鼎力支持,希望打造出成功勵志故事做為模範,激勵其他人也能跟上。

臺灣農特產品 行銷管道多元

在臺灣,青農們投入直播帶貨的情形也越來越多。

仔細爬梳臺灣年輕農民或回鄉創業民眾,農產品直播帶貨領域崛起的「軌跡」,可發現不少人投入直播領域前,已在Facebook、IG等社群平臺上經營自有品牌,也常以團購方式銷售農特產品。

當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後,不少人在這基礎上進入直播帶貨世界,用更直接的方式與消費者互動及推薦產品。斜槓成為直播主前,已有社群與品牌基礎,並養一群「鐵粉」,因此在帶貨或推廣產品時,更能取信於消費者。

另方面,地方青農除了單打獨鬥外,不少人也結合當地社群選擇打團體戰,集合眾人之力拓展銷售管道。例如臺東原住民青年農民,集結部落裡小農一起推銷,用直播帶貨的方式,將部落農產品推廣出去,並且樹立品牌形象,為部落找到全新的銷售管道。

在臺灣的經驗中,許多直播帶貨與「地方創生」密切結合,讓外界看到這些農村小鎮,以社區發展協會等在地組織為中心,透過新的科技管道,展示在地新風貌,也善用直播、電商等方式銷售在地特產。

臺灣政府沒缺席 政治人物扮演神隊友

政府對於農業等產業發展帶來助益,成為「神隊友」。例如,教育部執行的「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積極提供偏遠地區民眾數位應用與服務,弭平數位落差。有些地方結合直播銷售,把當地農特產品推廣出去。許多地方政府的農業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小農數位轉型,盼協助增加能見度、暢貨管道。例如高雄市政府曾以直播帶貨方式,與直播主合作共同推廣在地的荔枝等農產品。

COVID-19疫情期間,臺灣疫情控制相對得宜,沒有大規模封控,然而實體活動仍受到影響,傳統銷售情況變得較為困難。因此,各類「無接觸」服務應運而生,刺激不少人大膽嘗試進入直播帶貨的世界。

許多政治人物本身有魅力與號召力,為臺灣農產品銷售貢獻一份心力。曾長期耕耘花蓮的副總統蕭美琴就參與直播節目錄製,化身直播主介紹花蓮,並推薦柚皮喉糖、馬告剝皮辣椒、小米酒等當地農特產品,吸引不少民眾關注、訂購,為災區振興盡一份心力。

去蕪存菁 直播帶貨為農村創造機會

直播帶貨正在改變兩岸的農村風貌,為農村創造全新機會,不過如此善意曾被有心人士利用,出現造假與欺騙情形。例如去年9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破獲網紅以「助農」為號召,直播銷售當地特色農產品,結果虛構農民的悲慘身世,銷售產品也非當地生產。

類此案件可能是產業從無到有、由點到面發展過程中,須面對的挑戰。農民、網紅與政府部門,如何去蕪存菁,讓農村特色可持續發展,發展再創新,是下一階段重要課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