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國大選牽動臺美中關係◆文/尹麗喬(臺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更新日期:113-04-11

臺灣的總統大選落幕,美國總統大選正持續加溫。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總統初選,最近都塵埃落定,民主黨由現任總統拜登,再次出馬;共和黨就由前任總統川普,再次角逐。

這次美國的總統大選,不確定性很高,難以預測最後哪一黨會入主白宮。根據2024年3月民調,拜登總統在重要的搖擺州皆落後川普,但是美國大選的變數仍多。一方面,美國離正式投票日還有一段時間。另一方面,川普仍有不少訴訟問題。

儘管美國大選結果未卜,華府對兩岸關係至少有四個基本態度,不受美國政黨輪替影響。一、美方希望兩岸和平,維持現狀;二、美方希望臺灣能夠持續加強國防實力;三、美方支持臺灣維持有意義的國際參與,保障臺灣的國際空間;四、中國大陸是美國面臨的主要地緣政治對手,而臺灣則處於美中競逐的前沿,對美國有重要戰略價值。

除四個基本態度之外,民主黨及共和黨對中國大陸及兩岸的戰略思考還是有所歧異。在不能排除美國政黨輪替的可能性下,美中臺關係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臺灣需要未雨綢繆。

如果拜登連任

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講究對北京軟硬兼施。一方面,拜登政府知道安撫(reassure)北京的重要性。賴清德總統當選人去年夏天過境美國,十分低調,就是在臺美默契下,避免北京過度反應而做出的安排。另一方面,由於北京不斷片面改變臺海現狀,拜登政府加大對北京的嚇阻力道。拜登曾4次提到美國出兵保衛臺灣,從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往戰略清晰 (strategic clarity) 方向移動,不令人意外。

進一步說,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反應了其對北京的「兩手」總體戰略。拜登政府認為大國競逐,必須要保證競爭 (competition)不升級為衝突 (conflict)。華府及北京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是美中需要同時建構戰略護欄(guard rail),避免雙方關係失控。2023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反應了華府方略。拜習會後,美中關係趨向和緩,重建軍事對話機制,習近平並公開宣示近期沒有攻臺計劃;美中關係穩定,中國大陸對臺較會投鼠忌器。

拜登政府在建構戰略護欄,也全力組建多邊聯盟,在民主對抗獨裁戰略的大旗下連結歐洲,環太平洋及亞太盟邦以應對北京。澳英美聯盟 (簡稱 AUKUS;2021)、印太經濟架構(簡稱 IPEF;2022)、及美日荷對中國大陸的聯合半導體晶片禁令(2023),皆是華府多邊抗中策略的重要範例。在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氛圍之下,各國對臺海的局勢也愈加關心,「臺灣有事,世界有事」。

如果拜登連任,美對中國大陸及兩岸的政策應不會有太大變動,如無意外美中可維持「鬥而不破」的態勢。拜登連任後的美中臺關係,如有大的變數,反而和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國內政治發展有關。2020年川普總統大選落敗時,2021年1月6日美國暴發國會山莊暴動事件,2,000至2,500名川普支持者,衝進美國國會大廈,擾亂美國國會認證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拜登的勝利。如果川普再次落敗,美國國內會不會再起紛擾?而美國國內紛擾之際,中國大陸會不會伺機而動?

如果川普再次執政

如果川普再次執政,其兩岸國際政策與拜登政府相比,可能至少會有兩個不同點。而這兩個歧異,都有可能影響臺美中關係。

一、總體來說,共和黨人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偏向強硬。這不代表民主黨人對中國大陸的威脅沒有清楚認識,而是雙方應對中國大陸的戰術偏重有所不同。民主黨人應對北京講究剛柔並濟,而共和黨人應對北京強調殺伐果斷。最近訪臺的美國共和黨眾議員蓋拉格,曾於《華爾街日報》批評拜登政府與北京的對話是「僵屍交往」(zombie engagement),華府不應對北京有幻想。共和黨人對中強硬在經貿問題上尤為明顯。川普於今年2月先提出對美國所進口的中國大陸產品課徵60%關稅計畫,再於3月提出對美國所進口之中國大陸出產的汽車課徵100%特別關稅構想。當談到中國大陸可能的報復時,川普則強調:「 你搞我們,我們也會來搞你。這非常簡單,非常公平。」(You screw us and we’ll screw you. It’s very simple, very fair.)

如前所述,2023年舊金山拜習會發出管控大國競逐、建立護欄的訊號,這是民主黨拜登政府的政策。如果2024年美國政黨輪替,共和黨政府會不會同樣重視對美中戰略護欄,美中和緩態勢不一定會持續。如果美中關係緊張,中國大陸對臺會不會更加無所顧忌,試圖以臺灣為「棋子」,測試以不可預測著稱的川普?

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 (isolationism) 正在抬頭,在共和黨內特別明顯。美國的孤立主義者認為,美國應該專注處理經濟、種族與基礎建設等國內議題,檢討美國是否有必要投入大量資源領導自由世界,介入全球各區域局勢。舉例而言,川普對美國援助烏克蘭有很大疑慮。今年3月,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在美國和川普見面後,特別提到川普如果當選,「不會再多給烏克蘭一分錢」(Trump will not give a penny in the Ukraine-Russia war)。而共和黨籍的眾議院議長,也是川普重要支持者之一強生(Mike Johnson),也有孤立主義傾向。他剛上任就希望美國2024年度軍事援助,優先提供以色列,而將烏克蘭及臺灣延後處理。時至截稿日,美國眾議院仍然沒有為上述的對外援助法案進行投票。

進一步說,美國的孤立主義者常常比較願意挑戰多邊架構及盟邦的利益,「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及孤立主義,常是一體兩面。2023年底,川普宣布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將會退出美國拜登政府所推行的印太經濟架構。2024年2月,川普則提到他將不會保護沒有在財務上對北約有足夠支持的美國北約盟友。

當然,美國大選結果未卜,但不少美國盟邦對川普再次上臺已有一定焦慮。有一些美國盟邦試圖趕在美國大選前「加固」多邊架構。今年3月,傳出消息AUKUS將會「+2」,增加日本及加拿大。另一方面,有些美國的北約盟友,例如近年非常支持臺灣的立陶宛,開始大規模的擴軍,為川普上臺做準備。

臺灣必須密切注意,如果共和黨重返執政,是否會因其外交思想上的孤立主義元素,影響民主與獨裁對抗的國際戰略格局?如果華府對維護自由民主秩序有遲疑,民主陣營會不會被獨裁強權各個分化擊破?如果民主與獨裁對抗格局不穩,是否會影響到「臺灣有事,世界有事」的氛圍,鼓勵中國大陸冒進?如果美中貿易戰在川普當選後加溫,兩岸產業鏈會受到的影響,值得關注。

美國大選年中國大陸的應對

美國大選年,北京對臺應該是偏向「動不如靜」。這不是說中國大陸會暫停對臺灣的施壓及對兩岸現狀的挑戰。不過,北京要做出比較激烈的舉措,可能性不大。北京如果貿然行動,中國大陸議題可能會成為美國選戰焦點,不一定對北京有利。在美國反中氛圍高漲,美國政治人物為吸納更多的選票和吸引聲量,常相互比較誰對中國大陸更為強硬, 誰也不想被貼上對中國大陸軟弱的標籤。前文所提到川普提出之美國可對中國大陸出產的汽車課徵100%特別關稅的構想,就受到一些民主黨國會議員的支持。

另一方面,不管接下來美國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北京面臨的情勢都很複雜。如果拜登繼續執政,儘管美中關係會有持續性及可預測性,但是美國民主盟邦多邊架構對中國大陸的壓力只會更重,不會減輕。如果是川普上臺,儘管拜登政府所建構的「民主大聯盟」可能會鬆動並給予中國大陸操作空間,但是華府對中可能會更為強硬。美國總統大選,對臺灣及中國大陸,都是挑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