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碳有價時代來臨 企業的挑戰與因應◆文/林竣達(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3-04-11

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顯著,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以及海平面持續上升,世界各國越來越認識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性。如此背景下,碳定價政策被視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之一。這些政策透過對碳排放成本的內部化,鼓勵企業和個人採取減排措施,從而促進經濟低碳轉型。

碳定價機制 加速全球碳有價進程

碳稅(carbon taxes)、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ETS)以及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carbon credit markets)是目前最常見的3種碳定價機制。碳稅是由政府訂定碳價,透過提高碳排成本來抑制企業排放;ETS是由政府來訂定排放總量上限,再讓企業之間買賣排放額度;自願性碳權市場則以企業或個人自願減排產生的碳權來進行交易。上述3種碳定價機制逐步推高碳價,企業碳排成本增加,企業有較大誘因自主減少排放,發展減排技術。

全球已採取碳定價的國家逐步增加,根據世界銀行2023年的報告,目前全球計有73個碳稅及ETS正在運作。亞洲部分,印尼已於2023年2月建立ETS,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正在籌畫建立ETS,日本計畫在2026年時推動全國性ETS。我國預計在2024年完成碳盤查,2025年針對排碳大戶徵收碳費。

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推動自願性碳權市場。例如印尼和越南在2020年建立自願性碳權市場,印度也在2023年底建立,可能在未來演變成ETS。我國在2023年8月成立碳權交易所,12月正式啟動國際碳權交易。

世界銀行2023年報告顯示,儘管國際碳價出現短期波動,一些國家的碳價呈現偏低甚至下滑,但長期而言,許多國家的碳價呈現穩定緩增趨勢,歐盟ETS的碳價甚至呈現大幅度增加。此外,許多國家正試圖提高本國的碳價,例如新加坡對碳稅法規進行調整,計畫2026年起,將碳稅從目前的每噸4美元增加到34美元,未來將進一步提升至每噸38至60美元。加拿大目標是到2030年將其聯邦基礎碳價格提高到每噸超過127美元。中國大陸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碳價長期來看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24年3月份來到每噸人民幣80元。隨著越來越多國家明定淨零轉型目標,社會團體積極的倡議,以及歐盟開始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這些因素都可能讓更多國家推動碳定價政策,逐步推高各國碳價。

企業內部碳定價 管控排碳成本 

各國政府正在推動碳定價政策,全球也有許多企業,自主實施企業內部的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路透社調查,全球有5,345家公司2022年公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信息,其中20%的公司表示他們已經開始使用內部碳價格進行環境管理,較前一年的17%有所增加,另有22%的公司計畫在接下來的2年內採用內部碳價格。透過主動進行內部碳定價,企業可以提早進行排碳成本的風險管控,更精準評估自身投資計畫及商業活動的成本,優先採取對企業及環境更好的策略選項。

各國政府及企業的碳定價政策,正在加速全球碳有價時代的進程,臺灣的企業將面對來自政府管制及供應鏈客戶的壓力。短期而言,碳定價雖會增加企業的負擔,但若企業能將此視作轉機,更加重視自身的減排工作,則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發展優勢。

2023年,臺大風險中心針對年營收超過1億元的臺灣企業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00間企業樣本中,僅35%的企業有揭露碳排放資訊,14.3%的企業有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架構,只有10.7%的企業有進行供應鏈的溫室氣體盤查。調查更顯示,僅有6.2%的企業有設立淨零目標及明確時程,13.7%的企業有進行低碳創新,7.8%企業已實施內部碳定價。此外,8成企業內部沒有專業人力能夠進行氣候相關風險財務評估。這些數據顯示,臺灣的許多企業還未完全準備好迎接碳有價的新時代,對排碳成本的管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盤查自身碳排放 企業第一要務

為了應對碳有價時代,企業可採取下列幾項行動。首先,企業應積極蒐集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盤查出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排放熱點。精確掌握自身排放情形後,制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減排計畫及明確時程,例如儘早投資及佈局相關減排技術及設備,或透過提高能源效率來減少排放。再者,企業可透過積極的減排計畫樹立品牌形象,主動揭露經第三方驗證的排放資訊及減排成效,以此爭取公部門、金融機構及投資人的永續投資。最重要的是,為了擬定更佳的管理策略完成減排工作,企業需致力於招募和培養懂得永續管理的專業人才,調整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讓永續管理人才在企業內部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進入碳有價時代,許多企業考慮購買碳權來中和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展現他們達成碳中和的承諾。然而,目前自願性碳權市場上的碳權品質不一,企業購買時若未重視碳權品質,可能被外界指控「漂綠」,對企業聲譽產生不良影響。企業若真要購買碳權,應優先選擇經第三方機構認證的高品質碳權。企業必須注意,從自願性碳權市場(如國內的碳權交易所)買到的碳權,僅能用在企業的自願性碳中和宣告上,不能用於抵減歐盟CBAM徵收的費用。

提高碳管理能力 就是提升競爭力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碳定價政策如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及自願性碳權市場,已成為推動減排和經濟低碳轉型的關鍵手段。全球正逐步擴大實施範圍,碳價格的長期上升趨勢反映全球強化氣候行動的共識。然而,臺灣企業在碳排放資訊揭露、溫室氣體盤查、淨零目標設立,以及低碳創新等方面,明顯準備不足。為了迎接碳有價時代,臺灣企業需積極提高碳管理能力,包括加強碳排放透明度、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投資減排技術,並設定明確的淨零排放目標及時程。此外,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氣候風險財務評估也是必要步驟。透過這些策略,臺灣企業不僅能提升自身競爭力,也能為全球氣候行動貢獻力量,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低碳轉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