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臺南成功大學兩岸關係座談會紀要◆文/編輯部

  • 更新日期:113-02-17

海基會於2023年12月18日在臺南成功大學舉辦兩岸關係座談會,邀集專家學者討論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對兩岸關係的展望與挑戰,臺灣應如何應對臺海新情勢,以確保國家安全、提升國際地位並拓展生存空間。

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共在臺代理人官方化

中共「介入」臺灣民主一直存在,不是只有選舉才這樣做,目的是破壞民主效能及民主治理的韌性,影響選舉結果只是剛好。「代理人官方化」值得注意。以前在基層就有出現,此次選舉差一點就有陸配立委,未來這個現象一定會越來越多,說不定會進到中央層級甚至是縣市長。

禁止農產品進口、恢復開放的紅利,都是北京當局單方決定。他們統包的禁止,統包的開放,用許可證的方式開放給特定人士或是民間協會。未來可能要加入這個協會才可將水果或虱目魚賣到中國大陸,不見得是特定縣市。這個協會就是中共代理人,較難預防與管理,也會提高治理成本。

中共深知民調的重要性,很可能買民調,透過在臺灣成立民調公司,或是控制臺灣的民調公司做出他們希望的民調。再來是買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網路媒體許多資金是透過第三方而不是從北京直接進來。很多網紅流量非常高,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有多少資金透過第三管道進來,早已超過我們想像。

蔡榮祥(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美國學界主張 毋須看太重

葛來儀(Bonnie S. Glaser)、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以及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這三位美國學者2023年11月30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的文章,傳遞什麼訊息,與美國對臺及對中政策是否有差異,值得分析。葛來儀大家都很熟悉,白潔曦相對較為親中的立場,在她自己寫的文章中主張與中國大陸交往,不主張臺灣地位提升,不希望裴洛西來臺,也不希望美國政府一直提臺灣是個國家。有些段落應該是出自於白潔曦的想法,柯慶生教授主要是雙重嚇阻的論述,葛來儀則進行其他段落的論述。

文章說美國應提出未來兩岸要整合,作為對中國大陸的保證。這與過去美國對臺政策有違。美國對臺政策支持海峽兩岸和平解決,但要符合臺灣人民的希望與最佳利益。這三位學者的主張容易被外界解讀成是要民進黨凍結臺獨黨綱。

文章也說美國官員不要一直說臺灣是第一島鏈的重要節點。但是,全世界50%的貨櫃從臺灣經過,一般晶片有60%、高階晶片有90%是由台積電製造,這三位學者如此主張,不會減損臺灣在中共心中的重要性,也不會因此放棄武力威嚇臺灣。過去中共所提的保證,包括八一七公報、西藏的和平協議、香港的中英聯合聲明,連白紙黑字都沒有做到,何況是口頭保證。建議將這三位學者的觀點當作參考就好,因為他們的觀點並不是目前拜登政府的立場和意見。

張峻豪(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共介選是統戰工作 手段精準、面向多元

中共介選其實就是統戰的一環,我非常同意沈老師講的這只是一個日常,可以改變選舉結果最好,大方向就是統戰工作。臺灣2023年5月選舉開跑,中共5月對臺工作會議就說要做好新時代對臺工作。中共推動統戰有越來越多面向,以前可能會跟臺灣在地合作,現在他更單向化推動,做法也越來越全面。

首先,手段越來越精準。中共制裁臺商層出不窮,2023年7月中共表示對臺獨份子和相關機構包含臺灣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等採取懲戒措施,逼迫捐款給這些機構的臺灣企業如凌網科技、宣德能源、天亮醫療、天眼衛星科技表態。另一方面則爭取臺商支持。2024年臺胞春節返鄉團購機票方案就是針對臺商,單向而精準。

再者,面向越來越多元。透過陸配座談進行拉攏,或陸籍專業人士來臺發展組織。例如,臺灣的中國生產黨利用臺灣政黨的身分拉攏想去臺灣發展的人大陸人士。該黨經常藉由文化交流名義,拜訪對岸的民主黨派。臺灣也有一些大黨利用小黨當作附隨組織,作為對岸民主黨派跟臺灣大黨之間的橋樑。

中共操作手法是否影響選舉結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中加深或拓展統戰工作,培養更多代理人,交流過程穿插不同身分人士達到統戰效果,甚至影響政策推動或立法。

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公衛合作

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在這過程中旅遊及移工人口的數量逐漸增加,導致彼此在公衛安全(public health security)上逐漸成為一體。舉例來說,臺南2023年登革熱疫情嚴重,但本土型病例數非常少,大部分從境外傳入,其中東南亞國家是主要來源。從公衛安全的角度觀之,臺灣可在疫情預防及治理的相關事務上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國衛院大約從2021年開始研究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病媒蚊防治方法,一旦能夠成功篩選出適合臺灣防治登革熱的菌種品系,將帶菌的埃及斑蚊釋放到野外,將可產生病媒蚊族群抑制或取代的效果,此新型的防治策略可與目前登革熱疫情較為嚴重的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印尼等國合作。

經貿武器化:用ECFA早收清單施壓臺灣

中共商務部於2023年12月15日公布對臺灣的貿易障礙調查結果,主要法源依據為《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31條。此規則在屬性上類似行政命令,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制定,有人說此舉等於間接視臺灣為「國家」,但該法第7條明白揭示「任何國家或者地區」,顯示北京當局並未從主權平等角度處理兩岸貿易爭執。

2013年ECFA生效後,臺灣與陸方有數次貿易上的爭執,中共最後皆以上述《規則》第33條「其他適當措施」因應,例如透過中止(或終止)早收清單中的特定貨品項目,對我國政府施加經貿壓力。

ECFA早收清單中包括農產品、石化、運輸、機械、紡織等,若看貿易統計數據,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貿易比重,在2023年1月到9月為35.3%,相較前一季(40%以上)已有所削減,顯示我國在兩岸貿易上已開始進行風險分散和轉移。上述35.3%中,早收清單的貨品只占3.6%,就算北京當局不理性地全面中止(或終止),對臺灣的實際衝擊並不大,但對出口受到直接影響的產業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效果。

值得思索的是,為何北京當局要提早公布對我國的貿易調查報告,而非等到2024年1月12日(選舉前)公布以影響選舉?我認為兩岸關係非習近平眼下最大挑戰,中國大陸經濟在房市、就業、地方債務、貨幣貶值等四大面向正處於嚴峻時刻,這對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相當具有殺傷力。商務部最初發動對臺灣的貿易調查是許多陸企提出的要求,並不是政府主動發動。因此,展望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衰退幅度越大或是動盪越明顯,對包括臺灣在內的中小型貿易夥伴國採取類似制裁措施的頻率就有可能增加。

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若臺海衝突歐盟角色有限

從烏俄戰爭開始,歐盟積極追求戰略自主,降低對美依賴,未來是否有新進展,取決於2024年美國總統由誰當選。如果川普回來了,歐洲選民、學界、政界都會更加嚴肅推動戰略自主。歐盟為實現戰略自主,印太戰略更顯重要,即使印太地區與歐洲缺乏地緣因素,也很重視南海、臺海、晶片與能源。

烏俄戰爭中,歐盟對其後院烏克蘭的協助,顯得力不從心。可見臺海如發生衝突,歐盟頂多提供經濟制裁與言語支持,扮演的角色有限。2023年的歐中峰會,很大爭議點在於歐盟與中國大陸有上千億美元的逆差,歐盟要求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也凸顯歐盟對中國大陸難以脫鉤,必須去風險。歐盟對便宜的中國大陸貨品有相當程度的依賴,遠大於中國大陸對歐盟的依賴,面對臺海問題時,歐盟不會希望因為臺灣而損害歐盟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且部分歐洲人士仍存中國大陸可能改革的想法。

歐盟分三部分:理事會、執委會與議會。歐洲議會一如美國國會對於臺灣非常支持,但當我國提出簽署雙邊投資協定的要求,歐盟就以臺歐關係很好,雙邊企業往來很正常,毋須簽署等話敷衍。臺歐貿易長期順差,其實並不平衡。歐盟是臺灣第五大貿易夥伴,但臺灣只是歐盟的第十二大。不過歐盟仍然重視臺灣,因為臺灣最大的外資對象就是歐盟。

開放歐洲農產加工品進口    爭取歐盟善意

目前臺歐貿易關係主要有兩個障礙。首先,歐盟對我國風電能源投資非常大,但我國風電自主過程中要求極高比例在地化,如此他們獲利空間有限。第二,除半導體外,我國還是相當的貿易保護主義,最常被詬病的是傳統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的肉品類,我國把關很緊,歐盟一直希望開放。

要改變此局勢就是增加我們在歐洲心目中的份量。第一要加大對歐盟投資,特別是半導體雙邊合作以及能源合作;農產品雖然金額不大,但具有政治意義,從農產加工品作為開放第一步,相信可爭取到很大善意。

郭育仁(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現在是臺灣與歐盟發展關係的關鍵時間點

我回應一下林子立老師。中國大陸與歐盟的關係幾乎結束了。中國大陸電動車過去8個月在歐洲市場市占率,從1%變成8%,表示幾乎每個月增加1%,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歐洲是全世界車廠密度最高的地方,但現在比亞迪幾乎把整個歐洲車廠都洗臉。全世界最大的車廠TOYOTA都要向比亞迪學習,甚至連德國車廠都難以追趕。

全世界的汽車產業正在被中國大陸「reshaping」,這對臺灣與歐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時間點。比亞迪已經透過泰國準備在臺灣註冊,我認為臺灣與歐盟關係現在開始會有滿大的發展空間。

王宏仁(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美中臺情勢    影響民眾投票選擇

這次選舉,臺灣選民接收不同訊息,導致不同的投票選擇。訊息來源有四,一是臺灣內部政治局勢發展,二是美國內部情況,三是中國大陸內部發展以及中共對臺灣的介選,最後是中美關係。APEC峰會後,中美關係未如我們預期和緩,在南海、科技等領域仍持續對抗。

中國大陸也在持續關注臺灣議題。我最近受邀參加浙江大學一個臺灣議題研討會,討論臺灣選舉及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對他們來說,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要大力推廣,他們已預示先從經濟及文化融合開始,企圖影響臺灣內部論述。

最近中國大陸國內社會控制非常嚴格,一些在中國大陸被逮捕或被失蹤人士,幾乎沒有辦法透過海基會管道求救,陸方還把責任回推說,由於我方沒有同意「九二共識」,破壞雙方政治基礎,導致臺灣民眾回過頭歸咎政府無法解決問題。中國大陸2023年7月1日實施新版《反間諜法》,已造成文化藝文界的寒蟬效應,將對兩岸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