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城市漫步」爆紅 發掘身邊小確幸◆文/陳冠宇(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2-17

去年開始,「城市漫步」在兩岸風行,中國大陸各地民眾藉此重新認識所在城市與身邊的小確幸,臺灣的城市漫步則透過在地人深入地方,與當地生活融為一體。

源於倫敦 City Walk深入「閱讀」城市 

城市漫步一詞來自於「City Walk」,也可譯為城市行走或城市漫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的「London Walk」,在這個充滿歷史文化的大城市裡,人們用步行、自行車等方式來體會自己的城市,了解當地歷史、地理、人文與風俗。

City Walk是一種城市微旅遊方式,可以個人或結伴,隨心所欲在感興趣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之間行走,但不固定點與點之間的路線,像開盲盒一般不期而遇,以隨意、緩慢、心懷好奇的行走方式進行探索。

或者,也可以在專業領隊的帶領下,按照設定路線和主題,有計畫地步行遊走城市街區。它不同於走馬看花、拍照打卡式的旅遊,也不同於街頭閒逛,強調與城市深度交流,更在地的認知城市,真實地了解城市的歷史、變遷與創新。

City Walk所反映的是,近年來旅遊產業升級發展和旅遊消費模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遊客開始深入街區,渴望真正「閱讀城市」,參與到城市和景區的深度互動中,以獲得更多的文化融入感。

和城市產生連結,行走是一種簡單而直接的方式。不管它叫什麼名字,是「閒逛」、「遛彎」、「軋馬路」,還是洋氣的City Walk。帶著地圖、歷史照片,結合現實場景邊走邊「讀」一座城市,或者和偶遇的居民聊天,對某個路名追根究底,說不定能發現網上也查不到的故事。因此,City Walk的形式並不刻板與制式。

不花錢找樂子 中國大陸City Walk正夯

在中國大陸,City Walk比起散步,多了層文化人的光暈,像是走走廣州的老城區,逛累了就隨便找家店吃牛雜;在成都的公園圍觀叔叔阿姨打麻將,路邊還能買碗烤腦花(川渝傳統小吃烤豬腦);在杭州城隍山俯瞰西湖勝景,再在大馬弄來點小吃。

在小紅書搜尋「City Walk」顯示,有超過100萬篇筆記,早在小紅書發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趨勢》中就位列第五。City Walk從一開始就被塑造為帶有城市中產味道的「生活方式」,和飛盤、騎行、露營一樣,一到季節就會被拿出來溜溜的都市風潮,但City Walk對場景和道具沒有過多要求,成本更低。

去年,在小紅書的推波助瀾下,不到兩個月時間,以上海為軸心的City Walk風潮吹到中國大陸各地。不僅北上廣要Walk,新一線城市也抓緊Walk起來,全面提升城市的網紅氣質。

有人說City Walk的流行就是「年輕人不花錢找樂子」,有人說這是「人與人連接」的回歸,還有人說這只是門流量生意,社交媒體上曬出的City Walk文章,總要加上「很出片」三字。無論如何,走馬看花式的旅遊已不能滿足年輕人的需求,他們更注重旅行過程中的參與感、體驗感。

從上海開頭 感受時光倒流氣息

據調查,中國大陸City Walk榜單前五名分別為:上海、北京、廣州、杭州、深圳。最受歡迎路線中,上海是「安福路-武康路」、北京是「東四十條-北新橋-五道營-國子監」、 廣州是「永慶坊-粵海關-沿江西路」。

很長一段時間裡,上海是摩登的代名詞。黃浦江邊層層疊起的高樓大廈,見證上海百年歷史的西洋建築,散落在喧鬧弄裡的名人故居,綠樹林蔭的小路,歷史的典雅浪漫和現代城市的精致,在上海融合得恰到好處。

作為City Walk風潮的起源地,上海最著名的City Walk就是武康路。武康路原本叫做福開森路(Route Ferguson),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於1907年。在武康路上住過的名人,多少見證上海的發展史,因此武康路也被稱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

武康路上,有陳果夫、巴金、唐紹儀及陳立夫舊居等,還有武康大樓,道路兩邊的法國梧桐如穹隆般遮蔽了天空。通過一座座別具一格的建築,感受時光倒流的氣息。

到了北京,城市漫步的熱門路線則繞不開胡同。漫步胡同深處,可以了解古色古香的老北京歷史,又能感受到熱氣騰騰的北京百姓生活,還能在各種美食和創意小店裡流連忘返,歷史的層次在此鋪展開來。

作為新興生活方式,City Walk生意開始在北上廣萌芽。多個旅遊平臺的數據顯示,去6月以來,City Walk的搜尋量或訂單量成長幅度高達1至5倍,上海、北京、西安等多地產品受青睞。

當前,社群媒體上出現了City Walk付費產品。產品的提供方大致是專業城市研究組織、青年戶外活動社群與旅行社導遊。此外,部分本地人或在本地求學工作已久的人,也自發參與其中。

街遊臺北 讓街友說出在地故事

在臺灣,人們透過City Walk認識在地故事。TC TIME WALK臺中時空漫步是一個專注於地方文化傳播和傳承的團隊;以臺中為基地,透過多國語言的在地引路方式訴說城市的故事和價值。在創辦人徐銘遠眼中,目的地旅行體驗應該是透過在地人深入地方,與當地生活融為一體。

徐銘遠認為,臺灣各地有許多古老的建築僅屬於地方才有的建築、人文、水文和產物特色,留下不少無形文化資產,一般旅人走過看過卻不易被察覺或知悉的在地故事,沒有系統性地傳承下來,城市文化無法有效傳播自己的獨特文化價值。

在臺北,則有芒草心協會發起的「街遊」,自2014年開始帶著遊客踏上街頭探索臺北。街遊的導覽員是曾有流浪經驗的人們,經過不斷傾聽、討論、練習和調整,規劃出和他們生命故事緊緊連結的導覽路線。透過導覽員的敘說,遊客得以從無家者的角度重新認識臺北的另一面;導覽員透過更多人際互動更有自信及得到改善生活的機會,並讓人看見他們的人生故事。

例如,曾露宿半夜西門町街頭的阿俊,出獄後無處可以去,在西門町撿拾資源回收,睡在人行道旁邊。在西門町50年的他,寫了厚厚一本筆記本,裡面記載要帶遊客去參觀果汁店的漂亮老闆娘、米粉湯的數代老闆等。遊客也從導覽中看見生活窮苦街友活出自己的意義。

臺北還有各式主題的City Walk導覽,包括街區歷史、建築史、廟會陣頭繞境、都市發展、臺灣鐵道、布袋戲、歌仔戲、文化資產保存、同志運動與眷村文化,充分展現這座城市的多元與文化底蘊。還有城市漫步團隊請來作者、文史工作者等,化身成為城市導覽員,就其對於臺北各地深厚的研究與了解,親自帶領民眾走進大稻埕、孔廟、大龍峒等,漫步於老街區及當地信仰中心的廟宇宗教,從文史角度認識不一樣的臺北,從巷弄中看見平時不起眼的文化資產,讓參與者與地方文史有更多連結。在匯聚五湖四海美食的臺北,文史工作者往往也能介紹只有當地人才知的市場「隱藏版」美食,從舌尖上漫步臺北。

從歷史人文經典路線、影視劇同款打卡地、特色美食集合等,根據不同的線索與思路,兩岸人們將城市中的元素重新串聯,City Walk成為繼「特種兵旅遊」之後,年輕遊客又一探索身邊事物的旅行方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