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找嘸人的困局 疫情後的缺工危機◆文/孫弘岳(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副教授)

  • 更新日期:112-08-11

根據2022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全球在疫情後普遍出現缺工現象,尤其是澳洲、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表現尤為明顯。缺工現象部分源於COVID-19後的經濟復甦與勞動市場的結構性改變。疫情期間,許多國家實施了大規模的失業和經濟補助政策,鼓勵人們留在家中工作,以幫助勞工和企業度過困難時期。然而,隨著經濟活動的恢復,這些政策逐漸取消,人力需求的快速回升,勞工開始重新思考工作的品質,有更多機會轉換到薪資更高或更具生活平衡的工作,導致大規模的離職潮。這對於薪資較低、工時較長或工作條件較差的職缺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該報告警示,如果缺工狀態持續下去,將對國家和企業的生產力、創新和經濟增長產生嚴重且長期的負面影響。

缺工與疫情和勞動觀念改變有關

疫情後,全球面臨嚴重的缺工現象,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疫情導致勞動力供應減少。根據國際勞動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的分析,疫情導致大量人口生病或死亡,直接減少勞動力。而疫情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使一些人選擇離開職場或提早退休,避免風險。

其次,疫情改變勞工對工作的定義。OECD報告指出,疫情期間,員工面臨著額外的工作壓力,例如突然的裁員和封鎖,以及家庭照顧的負擔。這些壓力促使人們對工作的期望產生變化,更加關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工作彈性,例如遠距工作、彈性工時等。甚至部分員工為了工作彈性而轉換工作,或退出勞動力市場。

第三,缺工對低薪行業造成直接衝擊。OECD報告發現,離職率與工資之間呈現負相關,意味市場上人力需求超過供應的情況下,勞工更有可能離開薪資較低的行業,轉向薪資較高的行業,導致住宿、餐飲及傳統製造業等低薪行業,面臨更嚴重的缺工問題。

最後,遠距工作興起也吸引許多本地的勞動力。疫情期間,許多產業被迫轉向遠距工作模式,讓員工有機會在全球各地尋找工作,同時也讓雇主能在全球範疇內選擇合適的人才。這種變化改變勞動力的供需關係,導致某些國家或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雇主可能需要提高薪資和福利來吸引和留住員工。對於利潤較低、薪資結構不佳的本地產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因應缺工 世界各國祭出新政策

為了應對缺工問題,政府和企業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引進數位化科技以提高生產力、提供全面的人力培訓以滿足技能需求、創造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推動彈性工作制度,以及加強國際合作和移民政策以擴大人才庫。透過實現人力供需均衡、緩解缺工等措施,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缺工是當前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它影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不同國家的政府針對缺工問題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主要包括:

一、提高勞動力參與率

激勵更多人加入勞動市場,例如提高退休年齡、減少失業救濟、增加兼職和彈性工作機會、改善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就業環境等。

二、引進外來勞動力

補充國內勞動力不足,例如放寬移民政策、吸引高技能和高學歷人才、促進跨國勞動流動、提供培訓和語言支持等。

三、提高勞動生產力

提升勞動力效率和素質,例如投資教育和培訓、推動科技創新和數位轉型、改善勞動條件和工作滿意度、鼓勵終身學習等。

上述策略可以相互補充和協調。不同國家根據自身的國情和發展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缺工問題解決方案,例如德國和新加坡應對缺工問題採取的策略和做法,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鏡。

借鏡德國與新加坡 鼓勵高齡就業

根據《食力foodNEXT》報導,德國也面臨技術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無論是IT產業、護士還是理髮師都有缺工狀況。德國經濟部指出,技術型勞動力短缺限縮了企業的成長。隨著嬰兒潮世代的退休,缺工狀況將逐漸影響各個產業,預計2035年將短缺700萬的技術型勞工。

德國聯邦勞工局發現,在資方提供好的育兒福利和更彈性工時下,可以提高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意願。超過100萬名已達退休年齡的工作者,對兼職工作有興趣,已退休人力也是未開發的潛在勞動力。

德國勞動市場專家兼經濟學家Simon Jäger建議可運用未投入勞動市場的潛在勞動力,如在家中育兒或照顧長輩的婦女們。透過政策塑造友善的家庭照護環境,讓婦女能以全職身份進入勞動市場。

另外,德國勞動部部長Hubertus Heil提到,開發潛在的勞動力無法完全解決產業缺工的斷層,仍需要額外的技術性移民工作者來協助產業經濟的運轉。

總結來說,德國解決缺工問題的方法包括創造誘因吸引潛在的勞動力進入勞動市場,彈性運用稀缺的潛在勞動人口,以及引進技術性移民工作者來維持產業的經濟發展,值得臺灣目前最缺工的餐飲服務業和傳統製造業參考。

新加坡在解決缺工問題方面採取多種策略和措施:

一、推動高齡就業

鼓勵高齡者繼續就業,提供一系列補助和支援措施。例如,企業聘請超過65歲的員工,政府會提供津貼。新加坡政府取消允許雇主為年滿60歲員工減薪的法律規定,並實施退休與重新僱用法,鼓勵健康狀況良好且工作紀錄良好的年長員工繼續參與勞動力市場。

二、專業最大化計畫

推出專業最大化(Professional-Max)計畫,將專業人士、經理、高管和技術人員與中小型企業的合適職位相匹配。透過提供培訓和支持,促進技術人才就業和技能提升。

三、高齡員工支援配套

提供一系列高齡員工支援配套,包括高齡者就業補助、中央公積金移轉補助、高齡員工提早採用者補助金和兼職再就業津貼等。這些補助和津貼鼓勵高齡者繼續工作或重新就業。

這些策略不僅解決新加坡的缺工問題,也讓高齡者能夠繼續參與社會,享受豐富的老年生活。

臺灣可從這些國家應對缺工問題上獲取啟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出適合的解決策略,提升勞動力參與率,特別是針對女性和中高齡勞工的參與。在不妨礙產業轉型的前提下,可策略性的引進技術人才緩解缺工困境,提供移民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的相關支援措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