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畢業季來臨 兩岸興起「孔乙己現象」◆文/陳家瑜(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2-07-26

2022年中國大陸高校(大專院校)畢業生突破1,000萬人,2023年預計有1,160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就業市場更加緊繃。近年高等教育畢業生失業率逐級向上,找不到好工作,又放不下身段尋找低階工作餬口,許多年輕人自嘲是「脫不下身上長衫」的孔乙己。

「孔乙己」舊科舉制度下的愚昧象徵

孔乙己是魯迅短篇白話文小說「孔乙己」中的主角,小說描述,下工的短衫藍領工人習慣到咸亨酒店買一碗便宜的酒站著喝,與店內坐著、著長衫的讀書人階級有所區別,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小說中說,孔乙己讀過書但沒有功名,生性懶散又放不下身段,以致謀生不易,「總是滿口之乎者也」,縱使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於生存卻毫無幫助,因貧窮與酸腐成為下層階級與孩童的嘲笑對象,最後因偷竊被打斷了腿,不知所蹤。

孔乙己諷刺的是時代社會現象,被不合時宜的舊科舉制度束縛的愚昧的人,以及涼薄殘酷的大眾,然而,孔乙己的故事放到現代,卻讓中國大陸年輕人心有戚戚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科舉制度結束後仍然束縛著中國大陸每一輩的年輕人。多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每年畢業季,數百萬應屆畢業生進入職場,在經濟直線起飛的時代,創造經濟與教育的榮景。

但隨著經濟成長緩步下滑,年輕人失業率激增,過去3年,中國大陸政府在疫情期間多次且大規模封控,加強監管民企,打擊地產、補教、網路科技等行業,中小企業經營受限,消費者支出緊縮,帶來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而受到打擊的民營企業,提供80%以上的就業機會。

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    加劇學歷貶值

在政府監管下,企業難以擴張,就業市場更趨寒冷,白領職位首當其衝,同時,高校畢業生每年仍在大量成長,供需失衡,加劇學歷貶值。

2022年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比2021年成長167萬人,而大學生還在逐年增加。2023年預計有1,158萬大學生畢業,其中,做為觀察指標的北京高校畢業生約28.5萬人,研究生(碩博士)畢業人數首次超過本科(學士)生,增量創歷史新高。官方表示,2023年高校畢業生將超過1,150萬人,「就業工作面臨就業總量壓力大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雙重挑戰」。

高學歷者失業率高薪資低    年輕人選擇「躺平」

對中國大陸政府來說,年輕人失業率居高,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年輕人對生活的憤怒,可能造成社會、甚至政治動盪,關係著政權穩定。每年畢業季,官方如臨大敵,舉辦各種大型招聘會、媒合大專院校為畢業生提供短期教職、要求國企和機關單位增加聘用大學畢業生等,這些努力,在千萬大學畢業生的浪潮下,有如螳臂擋車。

中國大陸今年第一季數據顯示,16至24歲的年輕族群,失業率達19.6%,幾乎每5人就有1人失業,創歷史次高,現在也是數十年來整體教育程度最高的時代,逾千萬名大學畢業生,面臨著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白領工作不符期望,當藍領又「拉不下身段,且無技術能力」,畢業即失業,或學非所用,或高學歷低薪,在高度壓力下,「躺平」、「喪」出現在年輕人的文化圈中。

中國大陸高學歷年輕人自嘲是「被教育所困」的孔乙己,用孔乙己自況:「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找別的活做,可我偏偏讀過書;如果我沒上過大學,那我一定會心安理得的去打螺絲」,「學歷不僅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孔乙己」現象演變為世代衝突

「孔乙己」們的悲鳴,官方態度顯得相當重視,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卻不符中國大陸年輕人的預期。

孔乙己嘲諷文學在網上傳開後,官方先是刪文,之後試圖扭轉焦點,鼓勵年輕人不要太過挑剔,且職業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共青團3月撰文批評相關論點是宣揚「讀書無用論」,強調教育始終是保證個體完成身份轉變的最佳賽道,讀書受教育的意義絕不能被低估。

文章說,作為求職者不管是低學歷還是高學歷,都要經過市場歷練,年輕畢業生應脫下思想上的長衫,「挽起褲腿下田地」。

央視網微博公眾號也發文,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為讀過書,而是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並說孔乙己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當代有志青年絕不會被困在長衫中。

以央視為首的官方媒體3月聯合公布數十個案例,都是大學畢業生沒有學以致用,轉作其他低階工作賺到大錢,央視特別採訪一對在浙江省街頭賣豆腐鐵板燒和炸薯條的大學學歷夫妻,稱每晚擺攤可賺到人民幣9,184元。這些宣傳,引發更多網友的怒火,怒嗆政府沒有創造足夠的就業環境,「不如大家都去賣豆腐吧」。

許多國家都有青年失業率普遍高於成人失業率的現象,畢業生缺乏技術、工作經驗及經濟後盾,初次求職相較困難,也可能迫於無奈接受不合理的僱用契約,失業風險大增。然而,青年失業多屬短期現象,當前中國大陸因為教育制度偏廢,傳統觀念僵化,加上就業環境不良造成的青年長期失業,逐漸演變為世代衝突與階級爭論,形成難解的社會問題。

臺灣失業者有年輕化與高學歷化趨勢

臺灣社會向來存有重學院、輕技職教育的現象,一窩蜂擠進大學窄門使學歷貶值,高學歷失業比重持續增加,從2006年開始,臺灣的長期失業者就有年輕化和高學歷化的趨勢。

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統計,2022年25到29歲青年就業者為207.8萬人,比2012年減少11.6萬人。其中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者有124.7萬人,占比60%,比2012年增加9個百分點。調查也顯示,去年六都25至29歲失業率,首都臺北市7.5%,已連續第5年蟬聯六都最高,其次是臺南和高雄。

技職體系出色表現    逐漸破除學歷迷信

在少子化衝擊下,臺灣人才失衡的現象愈來愈嚴重。40年前高職生與高中生人數比例是7:3,而今,高職生與高中生比例3年前「黃金交叉」後,再也沒有改變趨勢,教育部統計,109學年起,高職生占49.8%、首度跌破5成,110學年繼續跌至48.7%。111學年全國高中階段56.8萬人,其中高職生27萬人,占47.6%;高中生29.8萬人,占52.4%。

臺灣高學歷失業現象比中國大陸早許多年,相較之下,臺灣就業環境波動不大,職場競爭比較不激烈,近年技校學生在國際屢屢奪得好成績的表現,慢慢扭轉臺灣對技職教育的偏見。疫情過後,臺灣半導體產業等製造業頻喊缺工,藍領職缺四處高薪搶人,與面對無薪假與裁員的白領員工兩樣情。

現代社會人人各司其職,白領、藍領不應有高低之分,身處相對開放的社會,臺灣年輕人少有「脫不下長衫」的心靈束縛,受困於不平衡的教育體系,以致所學難以致用,兩岸皆然。當高學歷不再能保證就業,年輕人激進的「學歷無用論」,可能是翻轉社會「學歷迷信」的新契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