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AI應用掀熱潮 就業市場的機遇與挑戰◆文/許瑛仁(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2-07-26

「我是一個由 OpenAI訓練的聊天機器人,主要任務是回答問題並與人們交流。可以用最簡潔的方式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當前在AI領域引爆熱議的ChatGPT對自己的描述。ChatGPT只是AI應用快速發展的象徵之一,其他包括繪圖、影片等生成軟體及工業機器人,也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讓人不得不反思,AI終將為人類帶來甚麼樣的後果。

ChatGPT掀起全球AI浪潮

2022年11月30日,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上線開放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使用者與ChatGPT之間的對話互動包括普通聊天、資訊諮詢、撰寫詩詞作文、修改代碼等,短短5天吸引上百萬人使用,相比之下,Facebook花10個月才突破百萬用戶大關,可見ChatGPT受歡迎程度。更令人驚訝的是,ChatGPT開放兩個月全球月活躍用戶就破億,話題不斷。

ChatGPT並非技術的顛覆式創新,而是對話模式革新,使用者能以更簡單的自然語言與機器人實現對話,機器人也更能理解對話語境,生成文本時會考慮到先前的對話內容,輸出更符合語言邏輯與人類價值觀的文本。已有不少用戶透過ChatGPT的協助,完成論文寫作、方案撰寫甚至代碼編寫等。

美國科技巨頭AI大戰打得如火如荼,微軟宣佈加大投資OpenAI達數十億美元,這是微軟自2019及2021年投資後的第3次加碼。Google也積極迎戰,今年2月6日Google母公司Alphabet宣佈將推出名為「Bard」的AI聊天機器人服務,至少20項AI新產品,以應對競爭對手微軟所引領的新浪潮。而中國大陸「百度」證實其命名「文心一言」,類似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項目完成內部測試,將向公眾開放,當天股價就強升15%,阿里巴巴、華為也正在研發類ChatGPT的對話機器人,並提出專利申請。

科技與藝術的界線漸模糊

過去聊天機器人的應用大多偏向娛樂、客服、搜尋引擎、商業場景,以及學術輔導,但ChatGPT兼具實用性與功能性,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具代表性的AI應用之一,提高大眾對AI的期待。今年2月初,OpenAI宣佈推出ChatGPT Plus付費訂閱套餐,每月收費20美元,開啟商業化變現道路,AI商業應用新藍海似已近在眼前。

近年由文字轉化成圖片的生成平臺異軍突起,包括輝達 GauGAN2、DALL-E、Stable Diffusion 、MidJourney等繪圖工具紛紛上架。這些平臺力求如照片般逼真,聚焦文本精準分析,也追逐高度藝術性,MidJourney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22年7月MidJourney開放Open Beta版,讓任何人都可以向Midjourney輸入「憤怒草莓的油畫」等無厘頭字詞,幾秒內就從AI接收到幾張圖片,藝術感和可用性高,幾乎每張都能即生即用。《經濟學人》等雜誌也開始用MidJourney生成圖片當封面,甚至作家也用MidJourney為文章和小說生成插畫。

2022年8月底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美術大賽,名為「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作品在「數位藝術」類奪冠,從主題、光影、人物、色彩來看屬上乘之作,卻引發熱議。因參賽者Jason Allen既未受過嚴謹的美術訓練,作品更非親手所畫,而是藉由AI繪圖軟體MidJourney生成。有人質疑Jason Allen將AI作品署名自己的合法性與AI參賽的公平性,若這樣也能稱為藝術家,無疑是藝術死亡。

MidJourney最大特點是社群非常開放,所有人的關鍵詞都在頻道公開,能學習別人用什麼文字描述想要的圖像,看別人生成的圖片。掀起這股「人人都是藝術家」巨大風浪的MidJourney設計者,是一個在矽谷只有11人的AI團隊。

AI也能製作影片 生成領域重大發展

科技勢力不斷擴大,藝術界不得不嚴陣以待,並就何謂「數位藝術」展開大辯論,認為具創造力的藝術領域都無法避免被機器顛覆,未來還有什麼不被機器取代?例如,AI生成作品究竟作者屬誰?讓AI與畫家、設計師同臺競爭合理嗎?AI是否將取代藝術創意工作者?

支持AI者認為數位作品本來就要藉助工具完成,用AI創作仍需創造力和想像力,藝術本質仍在。就像Jason Allen所解釋的,提交作品時就明確標示是和MidJourney一起創作,且歷經900多次修正,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藝術創作。然AI作品版權在法律層面還未明確界定,大部分AI圖片生成平臺資料庫都是開放版權協議,創作並分享社群的作品並不完全屬於作者,任何人都可修改。

從正面角度來看,繪圖工具可提高設計和創作效率,甚至成為靈感激發器,許多創作者已開始利用AI生成的底圖進行二次創作,或提取元素。誠如MidJourney創辦人David Holz受訪時表示:「我覺得人工智慧就像水。水有危險,可能會溺水,但也可戲水消暑,或用它發電。MidJourney並不想成為水,而是為人們製造衝浪板,讓大家能與水一起生活和共事。」

除了繪畫,AI製作影片也進入測試階段,臉書母公司Meta初步發表Make-A-Video影片製作軟體時強調:「AI生成的研究給予人們簡單快速的工具創造新內容,只需要幾句話或幾行文字,就可以創造出生動多彩的獨特影片。」目前由文字生成影片,有造假、模糊失焦或形狀扭曲等缺點,技術尚未成熟,但無法否認這已是AI內容生成領域的重大發展。

中國大陸AI以監控為主要任務

中國大陸是AI應用大國,2021年工業機器人占世界一半,每萬名員工有322台機器人,超過美國。2022年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新安裝量30.3萬台;預估2023年機器人市場整體增速預期為20%至25%。然如此大量的機器人,為何無法領先研發究出類似ChatGPT的軟體產品?據2022年人工智慧投資者Nathan Benaich和Ian Hogarth合寫的《人工智慧現狀2022報告》分析,與美國的人工智慧研究相比,中國大陸的研究論文更關注與監視相關的任務,包括自主、目標檢測、跟蹤、場景理解和人臉識別。

另一個問題是,因ChatGPT能展現較完整的「聊天」的功能,不少中國大陸網友以政治有關的話題與其對話,試圖突破中國大陸互聯網的嚴格管制。然ChatGPT 學習的材料來自網路內容,而網路上簡體中文知識多數來自中國大陸,內容普遍經過政府審查,若以簡體中文向ChatGPT詢問問題,給出的答案可能就像個「小粉紅」。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曾分別以英文、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與免費版ChatGPT問答互動,其中有關新疆再教育營的問題,簡體中文地回答就偏向中共官方立場,這恐怕也會讓ChatGPT陷入意識形態的陷阱。

AI應用不斷擴大   就業市場利弊互見

AI誕生於1956年,60多年的演進正在加速改變世界。1997年IBM「深藍」(Deep Blue)打敗人類西洋棋冠軍,當時認為要打敗人類的圍棋冠軍還要100年,但僅隔20年,Google旗下DeepMind開發的AlphaGo就擊敗當時圍棋世界翹楚的中國大陸柯潔及韓國李世乭,AI技術快速發展,令人驚奇。當電腦具有自動學習、自動決策等能力後,會在各領域廣泛應用,從金融、醫療、製造業到日常生活,無所不在。然而,誠如前述MidJourney對藝術家帶來的威脅、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海量化、ChatGPT翻譯功能再進化,都衝擊到部分人力就業市場。且由於ChatGPT的強大力量,據調查截至今年1月,美國已有89%的大學生都用ChatGPT做作業,迫使巴黎政治大學向所有學生和教師發送電子郵件,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AI工具,防止學術欺詐和剽竊。

儘管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與改造是不可逆的過程,但從樂觀的角度來看,有衰落就有興起,自古以來大多數行業都面臨過淘汰的威脅,仍有新興行業繼之而起。世界經濟論壇曾針對15個行業、26個經濟體發布《未來就業報告》,預計到2025年,AI可能會取代8,500萬個工作職位,但AI推動的經濟成長,會產生9,700萬個新職缺。就像20幾年前網路技術萌芽時,人們就憂慮會帶來大規模失業,但網路也創造大量工作。AI驅動的第4次工業革命將繼續改變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但未必帶來大規模失業。

儘AI不是沒有罩門,例如ChatGPT是基於大數據的學習模型,給出的答案源之於大數據庫,只要數據庫沒有的訊息,就不可能給出好的答案,創作者短期內還不用太擔心有工作被替代的危機。

AI技術與人類未來持續辯證交鋒

另一方面,部分體驗者認為聊天機器人已具有些微人格特質, Open AI聯合創辦人Ilya Sutskever曾在推特上表示,打造聊天機器人的大型神經網絡,可能有點意識。聽起來有點讓人毛骨悚然,但獲得圖靈獎的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直言,「當今大多數AI的運作原理,永遠不會產生真正的智慧。」專家們普遍同意目前的大型語言模型,就像一台不怎麼精明的影印機,印出來的東西會失真,也不具備真正理解人類的智力。反而令人擔憂的是,聊天機器人會不會散播假訊息、仇恨言論、歧視、推廣錯誤醫學知識、煽動衝突,以及AI取代部份勞動力,造成革命與社會動盪、失業者心理健康危機等等。

AI技術與人類的未來,將會持續辯證交鋒,但我們相信風靡一時的Nokia手機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無論各種AI如何進化,人類會自我糾偏,謹慎應用,過程或許爭議不斷,但不至於像電影《機械公敵》(Robot)那樣,陷入自取滅亡的困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