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馬總統出席「九二共識」20週年學術研討會致詞(101.11.09)

  • 更新日期:109-07-30

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 高(孔廉)副董事長、 行政院陸委會─王(郁琦)主委、 各位海基會同仁們、 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先生, 大家早安、大家好!

今天英九很高興再度來到海基會,與大家共聚在這間以紀念海基會第一任董事長辜振甫先生而命名的「公亮廳」,參加「『九二共識』20週年學術研討會」。

壹、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

在屆滿20週年之際舉辦「九二共識」研討會,我認為具有3大意義:一是確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並給予正確的評價;二是確立「九二共識」是目前兩岸交流互信的基礎;三是宣示「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繼續和平發展的關鍵。 民國76年(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往後4年之間,中華民國政府開始推動憲政改革,其中與兩岸關係有關的部分,就是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與廢止臨時條款,並確立海峽兩岸在我國憲法上的新定位─「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之後,兩岸先後成立處理兩岸事務的機構,包括:我方的陸委會、海基會與對方的國台辦、海協會。透過交流與對話,兩岸關係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終於告別冷戰時期,進入交流時期。 「九二共識」的形成有其歷史背景,20年前,英九以陸委會特任副主委的身分,親身參與見證整個過程,至今仍歷歷在目。它的緣起是因為兩岸兩會的談判過程中,對「一個中國原則」處理,出現歧見。1992年,剛成立的海基會與海協會開始協商有關文書驗證及掛號信函的議題時,大陸方面要求在要簽的協議前言上,加入「一個中國」的原則,我方對此有所保留,因此沒有定論,直到1992年10月28日,兩會決定在香港再度展開會商。 在海基會出發之前當年的8月1日,當時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在李前總統登輝兼任主任委員主持下,特別召開全體委員會議,會中就「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達成決議,換言之,因為即將要與大陸協商,在談「一個中國」原則時,必須先確立我方的立場。當時決議的內容是: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雙方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臺澎金馬。……民國38年起,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乃為客觀之事實。」,這是1992年8月1日在總統府舉行的「國家統一委員會」的委員會議中,由主任委員、也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主持通過的決議,當時除了我以外,在場的還有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高雄市長吳敦義先生、與陸委會主委黃昆輝先生等數十人。 1992年10月底的協商,雙方各提了5個方案,依然沒有共識,我方於10月31日又在政府的授權下提了3個方案,大陸方面將其收下後,先行於11月1日離開香港,返回大陸。 1992年11月3日,海協會透過新華社發布新聞表示願意接受我方所提3案中的1案(就是: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一個中國」原則),並建議就表述的具體內容另行協商。政府隨即授權由海基會在同一天發布新聞稿,並正式去函通知海協會,表示已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一個中國』的原則」。海協會當天已由孫亞夫副秘書長電話通知陳榮傑秘書長,表示尊重與接受。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正式回函海基會,表示「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除了以72個字說明他們口頭表述的內容外,也將我方表述原文全部共83字作為附件。換句話說,「九二共識」雙方的表述內容是白紙黑字,是歷史的事實。 以上就是20年前兩會達成共識的過程,大家可以查閱民國81年(1992)年11月4日與17日的各家報紙,當時有多數媒體據實報導為「兩岸同意各以口頭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時報等),也有媒體將此共識描述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聯合報)8個字或是「一中各表」4個字,也有媒體標題使用「一個中國,各說各話」(工商時報)。2000年4月,由於臺灣總統大選後發生政黨輪替,時任陸委會蘇起主委基於好意及盱衡兩岸關係大局,將當年的共識以「九二共識」稱之,此一命名即為各界所普遍採用。換言之,「九二共識」的名稱是當時陸委會主委蘇起所創設,但是內容確實是兩會協商的共識,不是他捏造的。

貳、兩岸和解對話、協商交流的基礎

我很欣慰海基會在今天舉辦這場研討會,也很高興能在「非選舉期間」與大家好好談一談「九二共識」。海基會是我24年前擔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並兼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時所規劃成立的,當時在座的高副董事長就是副主委兼副執行秘書。而20年前兩會達成九二共識時,我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當然,那時的我,當然無法預知在20年後當我競選總統連任時,涉及兩岸定位與協商基礎的「九二共識」,會成為競選的主軸與藍綠雙方攻防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面對在野黨對「九二共識」的質疑,在選舉過後,英九身為中華民國的總統,更覺得有必要還原歷史,告訴所有人民,「九二共識」不應該是政治符號,它是歷史事實。「九二共識」凝聚了高度的政治智慧,是所謂「創造性的模糊」,它所代表的是「正視現實、擱置爭議」的精神,與務實解決問題的態度,最重要的是,我方的表述內容,完全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與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的涵意」決議文的精神,在協商時彰顯出政府談判時所秉持的「對等」與「尊嚴」的原則。 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來函確定兩會達成共識之後,未等海基會回函,又於11月30日來函盼能共同努力促成兩會領導人層級會談;海基會12月3日回覆海協會對其提議表示歡迎。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與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新加坡舉行了「辜汪會談」,兩岸在隔絕往來將近半世紀之後,終於重新接觸,這次舉世矚目的會談,簽署4個協議,建立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為兩岸制度化協商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如果沒有「九二共識」,就不可能有「辜汪會談」。 兩岸雖然在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1993年舉行了辜汪會談,但畢竟是剛開始接觸,信任感比較薄弱,因此兩岸在1995年後仍經歷一番波折起伏,尤其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更因為雙方彼此相互對立,形成緊張狀態,臺灣在國際上成了「麻煩製造者」。在這一段期間,兩岸也都學到了教訓,相互對抗只是浪費時間與資源,而且失去了創造雙贏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兩岸也都重新體認到「九二共識」的重要意義。因此,10年前我在台北市長任內,就開始呼籲兩岸「同時」回到「九二共識」,也寫了幾篇論文提倡這個觀點。民國94年(2005年)國民黨連戰主席到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舉行「連胡會」,也強調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的基礎。 2008年3月22日英九當選總統,4天後(3月26日)大陸胡錦濤總書記與美國小布希總統通熱線電話,大陸新華社報導指出「…He said it is China’s consistent stand that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should restore consultation and talks on the basis of “the 1992 consensus” which sees 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胡錦濤說中國一貫的立場就是中國大陸與臺灣應該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九二共識」就是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彼此定義不同)。 此段英文記載於新華社所發的英文新聞稿,也刊登在大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網站。 2008年5月26日,我上任後的第6天,海基會舉行第六屆第2次臨時董監事聯席會議,選出江丙坤先生、高孔廉先生出任董事長與副董事長之後,當天立即致函大陸海協會,希望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5月29日海協會回函表示「同意儘速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會聯繫往來與協商談判」,並邀請江董事長於6月11日至14日率團訪問北京,就兩岸周末包機及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事宜進行商談。這就是「江陳一會」,在我上任不到一個月就完成協商,不到兩個月就開放包機直航與陸客來臺,兩岸能夠快速展開歷史性的互動,以彌補失去的歲月,就是因為雙方都同意回歸「九二共識」的緣故。 在兩會人員共同努力下,迄今短短4年多,兩會舉行8次「江陳會談」,簽署18項協議,兩項共識,涵蓋多項經濟、民生議題。 2011年12月16日,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海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時強調「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經兩岸雙方分別授權,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九二共識』,由此奠定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促成了1993年汪辜會談的舉行,邁出了兩岸關係發展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昨天大陸中共第18大開幕典禮上,總書記胡錦濤也在致詞時,正式提到「九二共識」。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個人在過去四年多的時間當中,有九個重要場合,都提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包括2次總統就職典禮、4次國慶,2次元旦祝詞、以及國民黨18全大會,因為「九二共識」已經成為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基礎。 各位貴賓,20年前的我們,實在很難想像,現在兩岸一週558班的直航班機往來於臺灣海峽上空;阿里山、日月潭滿是來臺旅遊的大陸觀光客,一年達到200萬人;每年有一萬多位大陸大學生來臺(全修生與交換生)與臺生在校園中熱烈討論,思想自由交流;兩岸治安三年來已合作逮捕了4210個詐騙犯,有效降低詐騙犯罪率達41%,民眾被騙金額也大幅減少67.7%,達到102億;各式各樣的互動迅速縮短兩岸人民的心靈距離;我們可以說,今日兩岸交流的榮景就是因為兩岸同時回到「九二共識」、擱置爭議的結果。

參、為民謀福、創造和平紅利

九二共識的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不僅和緩了兩岸關係,更改善臺灣的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我國際關係的改善相輔相成,逐漸從「惡性循環」轉變成「良性循環」,讓臺灣從「麻煩製造者」成為「和平締造者」。 以美國為例,臺美關係近來獲得長足進展,去(2011)年中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訪美期間,歐巴馬總統即對我政府推動兩岸對話和解及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等政策公開表示肯定;柯琳頓國務卿去年參加APEC會議期間,更指出臺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 事實顯示,隨著臺海關係逐漸改善,我國際空間亦逐漸擴大,2008年英九上任時,僅有54個國家及地區給予我國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目前則增至129個,中華民國也是全球第37個獲得美國免簽證的國家,而且是唯一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顯見兩岸關係及國際關係並非相互排斥,經過政府的努力,已將惡性循環情況轉變成良性循環。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今年我國連續第4年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連續5年派遣連戰前副總統以領袖代表身分參加「亞太經合會」領袖會議。我們在2009年參加世貿組織(WTO)的「政府採購協定」,連續第2年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國際再生能源組織」(IRENA),這些成果,都是過去做不到的。至於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在今年九月的「亞太經合會中」大陸領導人胡錦濤也向連戰領袖代表示:雙方可以討論讓臺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的適當方式。這些都是兩岸和解創造出來的和平紅利。

肆、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回顧兩岸這60年來的歷史,我們發現兩岸之間,可以戰,可以和;可以是鬥爭,也可以是競爭;可以隔絕,也可以交流;可以敵對,更可以合作;就看雙方如何運用智慧去做選擇。 生活在現代自由民主繁榮的臺灣是幸福的,然而,我們不該忘記上一代內戰對國家民族與人民所造成的傷害,我們也有責任去弭平這些傷痕。今年9月,海協會陳雲林會長率團來臺參訪,最後一站是金門,從兩岸歷史來看,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民國47年(1958年)8月23日,共軍猝然對我金門諸島發動猛烈砲擊,平均每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就落下了3發砲彈,我軍民傷亡總共3,228人,房舍全毀4,594棟,半毀4,459棟。50年後,臺灣海峽已從「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大道」。那一頁血腥的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不能忘記,因為只有對照那一段時期的兩岸關係,我們才能深刻體認到今天兩岸的和解與和平,是多麼彌足珍貴,多麼值得我們珍惜。 兩岸只有「九二共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擴大與深化兩岸交流,第二,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第三,通盤檢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三項工作,都會超越目前兩岸互動的格局,為兩岸關係紮下更穩固長遠的基礎,為兩岸人民提供更和平繁榮的未來。20年來,兩岸人民與政府都學到重要的一課,那就是「以協商取代對抗」、「以合作創造雙贏」,才是真正可大可久的和平大道。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