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蔡主委:兩岸關係新作為(90.4)

  • 更新日期:109-12-08

兩岸關係新作為 民國九十年四月七日於高雄 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蔡英文 壹、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 五二0後的兩岸情勢,與前一任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時,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因有不同情勢,所以我們在作法有些修正。我們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兩岸關係所處的情勢。

一、國際的情勢

在國際情勢上,從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後,美國就變成世界的主導力量;但相對而言,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經濟力持續成長,也一定程度取代蘇聯在第三世界國家領導地位的趨勢。所以我們可看出,在經濟上,世界有了板塊的出現,但在政治上,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政治情勢,正面對另一組勢力的發生,也就是中共為主的第三世界國家。

冷戰結束後,這些國家的相互關係是什麼。以前是對峙僵持的關係,以及隨時有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可是在這一、二十年裡,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理性而和緩的情勢,透過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有其他國際的架構,這些大國基本上能在現在架構中解決問題。從地區性的衝突,例如巴爾幹半島的衝突,到全球性的經濟問題,大家都可以坐下來,來談問題究竟要如何處理。過去軍事對峙已漸被外交的折衝、外交的過程所取代。

一、二十年來,國際經濟情勢有很大的變化,以WTO(世界貿易組織)為主的全球自由化趨勢,以談判為導向、走向世界開放的情勢,經過八個回合的談判後,大家可以看到這種全球化趨勢已形成。什麼是全球化的趨勢?也就是說每一個國家都會和其他國家發生連動,每個國家都不能將自己放在國際經濟體系之外。對於那些極度未開發的國家,主要國家也發現不能把他們邊緣化,必須要帶進這個體系。在這個情勢下,世界的經濟體系長期以來都缺席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在過去十年也開始融入這個經濟體系,也變成國際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中共的首席談判員在一個WTO會議中曾說,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共已是這個世界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全球的貿易體系沒有中共的參加,這個貿易體系是一個不完整的體系。大家可看出,連中共都不能自外於這個體系,這個體系也不能沒有中共。這個情形有好也有壞,好的角度來看,可知中共已融入體系中,開始受國際因素的制約,換句話說,他所想的、作的,必須從國際角度來考慮,他想作的事必須有國際因素在其中。從對我們比較不利的角度來說,國際也要聽中共說什麼,在重大問題上,也要想到中國大陸的態度是什麼。在美國處理重大區域衝突時,也要考慮歐聯等盟邦的態度是什麼,以及中國大陸的想法是什麼。中國大陸在這個濟體系裡愈來愈重要,而且是不能被忽視的。

我國也是一樣,五十年經濟發展過程中,前三十年可以一直輸出,我們依賴國際市場支撐經濟成長,但後廿年,我們的市場變成國際的重要市場,也就是外國貨物開始進入我們的市場,我們與國際市場已發生連動的關係。舉例而言,我們的股市,與美國股市的那斯達克、道瓊指數等,都有直接連繫的關係。我們與國際社會的連動關係也是非常強。

所以從整個全球的經濟、政治的趨勢來說,每個國家都進入這個全球性體系。而且每個國家都是這個體系的一個因素,比較重要因素除美國外,還有歐聯及中共都是重要的因素。

二、大陸的情勢

中共這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以經濟優先,已有量變到質變的趨勢。從早期的社會經濟,到現在接近於市場經濟的社會經濟型態,多少改變一般人對中國大陸的想法。早期大家所想的中國大陸是一個集權、共產的社會,今天大家看中國大陸在政治上是一個大國,經濟上是一般開發中的國家,但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開發中國家。在經濟改革開放同時,中國大陸也引進西方一些思想,與一定的生活方式,所以使得其東南地方愈來愈接近西方社會。一般西方國家對中共的態度,從完全的抗拒,到慢慢地發現有一些相同的特質出現。

除了內部經濟改革的趨勢外,我們也看到中共的政治開始發生一定的轉變,內部民主要求是存在的,不論是高階的領導階層,或是草根的民主需求,一直存在。中共在經濟高速發展,至少在東岸地區,加上政治上,內部要求權力重組的情況,事實上已面臨非常敏感、複雜的狀況。今天中共領導階層最重要的堅持,是維持內部的平衡,政治上維持各方勢力的平衡,經濟上也要維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這種平衡有不同因素、勢力交錯的作用,必須非常小心、敏感地維持這些內部的平衡。也就是若有外在因素發生,就會破壞這種平衡,或者外在因素作用時,他必須重新作出平衡措施。

這就是為什麼中共領導人處理對外或台灣事務時,就會特別小心,擔心外部因素產生的干擾造成內部失衡。我們可以看到有時中國大陸在教導年輕人民族主義,但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必須採取措施抑止學生遊行,或者內部情緒的高漲。因內部情緒、民族主義高漲,會影響他處理對外事務的空間與彈性。中國大陸一方面靠民族主義維持內部團結,但另一方面也使他在處理對外關係、台灣問題時喪失一定的彈性。

三、台灣的情勢

我們過去五十年高度的成長,已走向成熟的經濟。面對經濟的成熟期必須要作結構性的調整,但不幸的是,結構調整出現在九0年代中期,我們同時遇上內部政治重組,造成我們應開始的經濟、社會改革遲緩、拖延。新政府在五二0之後,這個問題慢慢浮現出來。一個無法在立法院掌握多數席次的弱勢政府,面對累積多年的結構性因素,一下子感到措手不及。

除了經濟上面臨改革、調整壓力,同時也面臨一個困境,即中國大陸在這幾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後,已將自己變成世界的一個大市場。這個問題不僅是台灣面對,但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文化、血緣同文同種,再加上地理如此接近的情況,這種「吸磁」的效果特別明顯。東南亞的國家也面臨這個情況,本來要進入東南亞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投資,都轉移進入中國大陸去,這些東南亞國家便面臨外資的投入開始進入低成長階段。

民主政治雖是很吵鬧,偶有擦槍走火打架,但若以長期角度來看,畢竟還是維持了長期穩定。而中國大陸潛在風險在於,短期看來是平衡,但長期有不穩定的因素,一旦不穩定因素發生,就會有爆發性的效果。換句話說,從中國大陸角度來看,他是一個不穩定的政經環境,當這個區域所有的經濟都附著在中國大陸這個不穩定的政經環境時,整個地區所曝露的危險會很大。我並不是說這是壞現象,而是說風險非常大。這個地區任何國家,包括台灣都必須考量風險的存在。

若我們有很長的時間,比如在經濟發展的早期,發展步調比較緩慢的時候,資訊、科技的流通不像現在這麼快,會有時間慢慢作這些調整。但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快速變化、科技迅速發展流通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麼多時間作這些政治的調整?我們的政治在作調整中,這是我們在民主化過程中必須的代價,但它花時間。我們經濟已到了關鍵性的時刻,我們必須快速地行動。但我們卻必須等到政治的遊戲規則就位後,才能採取有效的經濟措施,這就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困境所在。

雖然看起來是個不令人樂觀的情況,但我們應知道,台灣的經濟、民主發展,儘管是個很吵鬧的民主,而且是很顛簸的一條路,但它畢竟將台灣帶向與西方國家、整體國際社會期待的價值比較接近的階段。這使得西方國家、國際社會整體承認台灣存在的價值,認為台灣應該繼續存在,而台灣必須維持其自主性。台灣人民有權作自己的選擇,台灣人民不能在軍事武力壓迫下作這些選擇,台灣人民必須有防衛自己的能力。在我們面對兩岸關係、經濟處於調整期、政治民主處於重新建構的階段時,幸運的是,經濟發展與民主機制受到國際社會一定程度的肯定與支撐。

貳、兩岸互動新情勢

一、陳總統表達具體的善意

去年三一八到五二0之間,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刻,主要在於中國大陸對新的政權有極度的不安,不安來自於不了解。五二0的演講是非常重要的演講,「四不一沒有」不只是單純的文字敘說,更提供重要的保證,即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時間、耐性等待處理兩岸問題的最佳時刻來臨。

二、經貿交流增加兩岸相互依賴的程度

九0年代末期,我們一方面正處於經濟、內部政治解構、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另方面兩岸的貿易和投資在不知不覺間也增加了許多。這種貿易與投資的增長,一方面增加兩岸相互依賴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發現有趣的現象,即兩岸從長期以來對峙僵化的局面,已開始發展出共同的經濟利益。這共同經濟利益的存在,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繼續共同相處的穩定因素,這也就是何以新政府對兩岸經貿政策要檢討調整,使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用正面的角度看台商在兩岸關係上的角色。

三、雙方皆體認到「戰爭」非解決問題的優先選項

中國大陸目前內部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因應加入WTO的衝擊、改革內部國有企業、要處理失業問題、地區性的不均衡、少數民族的問題等。因此中共最不想發生的是,因為處理台海問題不當,發生對內部平衡的衝擊。而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有很多內部的問題要解決,兩岸關係在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求穩。一定要求外部環境的穩定,才能推動內部的改造。

台灣的經濟就像處於高科技所謂「精密處理」的階段,最怕就是外部的不穩定。我們處在一個技術性非常困難的情況,也可能正走向一個類似日本不景氣循環的階段,但我們在這個階段來講,還不致於像日本的情況;客觀來說,我們還猶有可為。但猶有可為的前提是,外部的關係一定要維持平穩,因此新政府的兩岸政策,現階段就是求穩。政府所作努力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讓兩岸關係穩定下來。

此外,雙方已都了解到戰爭的影響,過去有幾年兩岸幾乎是瀕臨戰爭爆發的情況,但現在雙方都認知到,戰爭絕不是雙方關係處理的一個選項。戰爭所帶來的仇恨及對經濟發展的損害,對未來長遠關係處理產生的障礙,都是超出想像以外的。這是何以中國大陸在不放棄武力的前提下,仍表明願以和平方式解決台海問題。這講法有兩層目的,一是說給國際社會聽,以平息國際對台海問題的關注;另一方面也發自其內部需求,如果發生戰爭,所耗費的資源、引起內部的不穩定,對其經濟發展,特別是亟須引進外資的階段,都是非常嚴重的干擾。

對台灣來講,戰爭更不是個選項,對小的一方來說,戰爭都不應是個選項。我們最大的問題在於處理自己內部的問題,對長久問題的解決,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就是「這個決定終究是我們自己的決定」,而我們的決定不是在別人壓迫或威脅下作的決定。

四、兩岸對話是必然的趨勢

我們預期未來兩岸的互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以前那種僵持、一觸即發的對峙情勢,雙方政府在整個國際體系架構下,開始認知到那是高度不穩定、危險,並且對兩岸關係高度不利。這使得兩岸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時,開始趨近於國際的期待,也就是類似外交折衝的途徑解決,在這之間,雙方維持互動平穩的基礎,就是國際的期待與基本的標準。我不是告訴各位將來一定沒有戰爭,或是我們可以作自己想作的事,而不管後果。事實上,兩岸關係還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兩方政府都要非常小心處理。

也只有在這種基本認知下,我們希望將來在互動關係中找出雙方共同利益所在。但我也強調,在找出雙方共同利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我們要保持自主性,同時也期待,雙方對對方的存在要有一定程度的尊重。中國大陸不能把我們看作政治的不存在,我們是存在的,他們不能把我們當作是一個附屬於他們的政治體或經濟體,我們是有主體性的存在,他們必須要堅持這一點。

總體來說,將來的兩岸關係,從互動的層次來看,應是屬於一種類似於外交的折衝互動模式。雖然在短期內,我們似乎還看不到雙方有直接對話的機會,但從長期來看,對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是國際所共同期待的。

五、兩岸競爭的態勢已然形成

除此之外,兩岸也進入到一個競爭性的關係,各位或許注意到近日陸委會所公布的民調結果,民眾對「一國兩制」的支持度增加,其實這是相對制度差異縮小的指標。意即雙方在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差異性縮小,人民對「一國兩制」的惡感會減低,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百分之十五、十六的支持度,還不足以讓我們認為那有一個關鍵性的變化。事實上,兩岸關係間存在差異還是相當大。

在經濟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雙方已從互補走向競爭性的關係。台灣經濟、產業及科技的發展,現階段還可以說領先中國大陸,但在三到五年內,如果沒有持續往前走的話,我們將面臨很嚴酷的挑戰。也就是說,我們會做的,中國大陸也會做,而且更便宜;我們做得到的,中國大陸也做得到,而且規模更大。那時候,我們無可避免要考慮到,我們的自主性是否開始喪失。這個自主性很重要,是將來我們決定要什麼樣的制度、怎樣的將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很多人問,在兩岸關係裡,時間站在誰的那一方;在我的看法,時間是站在競爭關係中勝利的那一方。不論是經濟、政治、社會的改革,都是屬於競爭的關係,得勝的那一方,時間就站在那一方。

參、兩岸交流的現況

政府從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十三年來,兩方在經濟、文化、社會、體育、學術、宗教等各層面都有交流。近來流行的是宗教交流,例如進香團,每年都有很多進香團到中國大陸去。截至去年十一月,台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累計已達一千七百萬人次;去年一年就超過兩百四十萬人次,在中國大陸旅行、從事商業活動、就業。我們每年到中國大陸旅行所花費的費用,粗估有一千五百億元新台幣。至於大陸人民進入台灣地區,十三年來累計有五十五萬人次;兩岸通婚的配偶達八萬對以上。

在兩岸經貿方面,截至去年年底,兩岸間接貿易累積的金額已達兩千兩百億美元。去年一年,兩岸貿易總額達三百一十二億美元,佔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是百分之十一;若單看出口,則佔出口總值的百分之十八。倘若把香港也放進去,因為有些是經過香港去大陸,會達到百分之廿三。換句話說,我們將中國大陸作為一個外銷市場,依賴程度相當高。

再看投資方面,截至兩千年年底,累計有兩萬兩千九百件,在經濟部有登記的,金額是一百七十億美元,約佔我國對外投資總值的百分之三十九。大陸方面的統計,實際投入的有兩百五十二億美元,我們是中國大陸排名第三大的外資來源,僅次於美國、香港。依中央銀行統計的數字,歷年來累計到中國大陸投資的金額,應在五、六百億美元,若更大膽地估計,可能達到七、八百億美元。我們的外匯儲備,中央銀行公布的是一千一百億美元左右,這其中三、四百億是流動性的外匯,也就是短期進出台灣的資金,長期持有的只有六、七百億。在過去幾年間,我們已將相當於長期持有的外匯,搬到中國大陸去。

下一個階段的投資,都是大型企業,上市、上櫃公市,高科技公司,牽涉到的資本金額會更大,但不能說這些人是花錢,就不讓他們去。政府在考慮這件事時,除了個別的廠商的利益,還有整體經濟的角度。個別的廠商可以說他必須到大陸去投資,因中國大陸的成本低、市場大,但若是政府,必須考慮到的是全民的利益、整體的經濟利益。當廠商帶走資金去中國大陸投資,同時將科技、管理人才全數帶去,而所賺的錢都不再回來的時候,我們怎麼辦?

但我們也不必如此悲觀,在長期看數字時,都只看單向的因素,也就是我們的投資、出口到中國大陸去,我們的人到中國大陸去,我們沒有看到另一個方向的流動。也就是中國大陸的資本到這裡、中國大陸的人到這裡觀光,或者中國大陸的貨品大量輸入我們的經濟體。

肆、未來努力方向

在上個階段,政府考慮的是單向從台灣到大陸,下個階段我們必須考慮大陸到台灣。政府在兩岸經貿關係施政時,必須維持這種雙向的流通、平衡。兩岸關係還是我們對外整體關係的一環,如果兩岸關係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衡,若我們的整體對外關係可以平衡過來,也就是有多邊的平衡,也就不必太在意雙邊的失衡。但我們比較憂慮的是,我們原有的多邊平衡,優勢也在降低中。

在多邊平衡關係裡,也就是出口、長期外資的投入的成長速度,都在下降,所以我們承受雙邊不平衡的能力一直在下降中。我們必須在經濟體系中帶入大陸的因素,使雙邊經貿關係趨於較平衡。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時,有能力讓資金走向中國大陸,但經濟發展走向緩慢過程時,就必須考慮到雙向流通的平衡問題。但開放陸資、大陸觀光客,都不是毫無風險的人及資本,那是有風險的人與資本,政府必須加以管制,要考量國家安全的因素。

事實上,正在規畫中的對大陸開放措施,有一定程度可讓國家安全體系同步發展。意即,國家安全在過去的印象中就是跟監、監聽,或其他類似於白色恐怖的情況,現代的國家安全體系則不同。現代的國安體系在於資訊的收集、風險的掌控,而不是直接進去管制各項的行為。

但是持續的經貿開放,我們國家安全體系的負擔將會愈漸加重。現在要維持的是,一方面經貿的開放使得雙向的流動達到均衡,同時也考慮到國家安全是否已達到負載量超過的地步。這是政府在進行每一項評估時,所考慮的最重要因素。在小三通、大陸觀光客的引入等,都有這層很深的顧慮。但我們不會因為有國家安全的顧慮,就放棄現在應該作的事。

一、實施並持續推動「小三通」

第一項就是眾所皆知的,在本世紀初開放的金馬小三通。現階段還是除罪化的過程,同時開始建立其商業管道,這個建構過程,需要時間。過程中一方面建立合法管道,另一方面開始執行法律,很多人以為小三通執行後治安變壞,但實際上是法律執行更有效率,抓到的走私更多。現在小三通正在持續加溫的狀態,再過一段時間會轉向商業化的運作。

二、調整「戒急用忍」政策

第二個要處理的是「戒急用忍」的檢討。「戒急用忍」檢討的整套方案已送到行政院,在這個階段,我們將經濟部、財政部、中央銀行、經建會及勞委會的意見整合後送交。但我們在檢討「戒急用忍」政策過程中有很深的顧慮是:會不會因這個開放讓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的動能消失?

事實上有些產業開放赴大陸後,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移植的速度很快,在台灣花十年累積的產業,很可能兩、三年內就可全部搬到中國大陸去。這十年的累積,如經營管理的能力、群聚的功能、整合的能力等要花時間養成,一旦養成,外移的速度就很快。如果產業花十年養成、兩三年就可以外移,那我們是否會有一個空窗期?新的產業還沒出現,舊的、高科技產業已出去,空窗期可能出現,有人失業、經濟發展動能不足、信心潰散,當我們要全數撿回來時,可能更難了。

所以「戒急用忍」的檢討,並不是不顧慮企業再發展、再生存的要求,只是在開放的同時,必須考慮時間的因素。我們不能讓投資的開放,使台灣產業的動能散失掉,造成信心潰散。這是一個非常精密的手術,牽涉到的產業評估、就業問題、資金的需求等,都在審慎的估計中。此外,我們在開放中,還要加強管理的措施,下一階段的投資都是較大規模的、上市上櫃公司的投資,所以我們對投資大眾必須負一個責任,也就是資金投入高風險的大陸市場,我們應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

同時也希望,創造誘因及便利的機制,讓大陸與台灣間的資金可以比較便利的流轉。比如台商在中國大陸短期內沒有使用的資金,可以流回台灣,或者是以台灣作為資金調度的中心。創造一個機制,鼓勵大家把錢存在台灣,期待使台灣的銀行體系中,創造出一個類似香港的體系,現在存在香港的閒置資金,可以轉回台灣的銀行體系中,使我們需要的資金有一定挹注。

「戒急用忍」政策在行政院處理階段,還要一段時間,但這種朝開放的政策是不會再後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對的時間裡,作適當幅度的開放,而不是毫無限制的開放,或者沒有考量時間因素的開放。

三、審慎規劃推動兩岸「三通」

第三個正在處理的是三通的問題。三通問題也一樣,是一個趨勢和方向,也是政府應作的事情。但必須考慮到什麼時候來作這個事,在那個時候作到那個階段。如果三通沒有處理好,我們將看到一個現象:台灣的產業已分為兩類,一是移往大陸投資,另一個是留在本土的產業,這兩個產業很可能在台灣市場上發生競爭關係。如果三通政策的執行沒有經過事先的評估與規畫,實施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首當其衝受害就是農業和傳統產業,尤其是沒有移到大陸的傳統產業。所以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會考慮與大陸往來有急迫性的產業,優先考慮開放;但對國內產業有嚴重衝擊的,會放到後面的順序。

現在我們在一個過程中,對產業一一地檢查,看那些產業有急迫性、那些有立即受衝擊的嚴重性,對這些產業作些調整。在時間進程上,在第一階段,配合加入WTO的時程,將通商部分作調整,也就是貿易型態從現在的間接變成直接貿易;進出口的項目,也會進一步放寬。到了第二階段,考慮通航,從貨運到客運、從海運到空運,會作整體的規畫。

四、規劃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

另外,正在加強規劃的是大陸觀光客來台。目前我們正在評估大陸觀光客來台的規模與可能產生的效益,特別是在就業上的效益,規畫案預定在六月完成。

五、加強台商權益的保障

最近,有許多人民都關心台商在大陸權益如何保障的問題,藉此機會我要表達政府對台商的立場。首先,新政府對台商沒有負面的看法,我們認為台商是台灣的一項資產,而且也覺得台商很可能是發展兩岸共同利益的所在。第二,台商所面臨的問題,政府都關切及了解,但有些問題的解決,不是政府單方可為,必須經過雙方的互動才有解決可能。第三,有些問題即便是雙方有互動都沒辦法解決,這類問題可能牽涉到中國大陸的整體法規結構,及對外國人的保護不足。今天發生在台商的人身及財產上的傷害,對其他外資廠商也可能會發生。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對中共加入WTO有很大的期待,因為他加入WTO所作的承諾,就是將國內種種標準走向WTO最低標準,也就是靠國際整體力量來提升中國大陸對外資、外商的保護,包括台商。這個應是最有效的辦法。

伍、結語

總體而言,兩岸關係還是要穩定,要持續發展對雙方才有好處。因此,我們期待未來兩岸對話能順利恢復,對兩邊所面臨的問題能一樣樣坐下來談、一樣樣解決。只有在制度化協商、制度化溝通管道中,兩岸經貿關係才能有秩序發展。這個有秩序發展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最重要的關鍵,同時兩岸經貿關係的改善是兩岸關係穩定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兩岸短、中期最重要的目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