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24全球自由報告」兩岸自由度評比差十倍 羅文嘉:兩岸需要一個符合現實狀況、滿足未來趨勢真正的共識

  • 更新日期:113-10-30

113年第045號新聞稿

時間:113年10月30日

聯絡電話:海基會綜合處池先生(21757125)

海基會羅文嘉秘書長今(30)日接受「筱君臺灣Plus」頻道主持人廖筱君專訪,他在談到兩岸差異時特別指出,在自由之家的「2024全球自由報告」評比中,臺灣的分數是94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只得到9分,這就是兩岸的真實狀況,雙方應該要務實面對,尋求符合現實狀況,具有未來趨勢的真正共識。他強調,兩岸交往最高原則當然是「和平」,兩岸的歧義要用「談」來解決,而不是用戰爭來解決。和平對話,是解決兩岸歧義的最高優先原則。

羅文嘉表示,歷史經驗顯示,「戰爭沒有人是贏家,贏一時也未必贏永久,以為解決了目前的問題,其實創造未來更長時間的問題。」因此和平對話,是解決兩岸歧義的最高優先原則。

談及未來如何與中國大陸進行交流,羅文嘉表示,除了「不要怕、不要急、也不要輕易相信」外,我們自己更要做好準備,所以賴總統在今年國慶提出「四個不變」,承諾要繼續推動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的交流、世世代代守護臺灣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從最近的民意調查中顯示,有九成以上的臺灣人支持「四個不變」,這是臺灣的價值、臺灣的利益,海基會也會透過對話溝通交流,守住這九成人支持的臺灣最大利益。

羅文嘉表示,長期以來國人將「國家」與「民族」、「政治」與「文化」等概念混淆在一起,因此有人覺得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如果是以「中華民國國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區別來看,就不會有混淆的問題,這是「中國人」一詞定義模糊造成的誤解,所謂Chinese其實是「華人」,新加坡等很多國家都有華人,但他們不會說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而是新加坡人。

像全世界有20幾個阿拉伯國家,縱使他們被稱作是阿拉伯人,但是分別屬於不同的國家與各自的主權,不會有所混淆。

羅文嘉強調,臺灣是個移民社會,人民組成中有許多數是不同年代,從中國大陸來的漢人,也就是華人,「如果你是漳州來的,也許你可以說你是華裔漳州籍的臺灣人,但就國民身份而言,你是臺灣人。」臺灣會有越來越多新住民加入,有越裔、印尼裔的臺灣人,而他們當然是臺灣人,過去的身份來源跟現在的國家認同這兩個概念應該區隔清楚。出身為何,不影響作為中華民國國民,認同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的基本現實。

羅文嘉表示,中華民國在1949年來到臺灣以後,經過國會改選、總統全民直選,已經不是過去所謂的「法統」在決定台灣未來,而是生活在臺澎金馬、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公民才有選舉權。他強調,如同賴總統所言,不管你覺得這裡叫中華民國、叫臺灣、還是叫中華民國臺灣,「我們指的都是同樣的一個Community、這群人,而我們基於國民主權,在這裡行使我們的國民主權,建構了一個自由民主的體制。」

羅文嘉指出,在自由之家公布的「2024全球自由報告」評比中,滿分為100分,臺灣的分數是94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只得到9分。其中「政治權利」一項的滿分為40分,臺灣得到38分,「公民自由」一項的滿分為60分,臺灣得到56分。他特別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政治權利」的分數是負2分,這是因為它涉及維吾爾族種族情洗,所以分數是負的。

羅文嘉表示,自由度評比94分的民主自由社會,要怎麼和只有9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成一個社會?這就是兩岸的真實狀況,要務實面對,「兩岸需要一個符合現實狀況,滿足未來趨勢的真正的共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