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公布兩岸開放交流20年全國性民意調查報告

  • 更新日期:109-07-28

海基會今(28)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公布該會委託民調機構進行「兩岸開放交流20年全國性民意調查」結果。記者會由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游盈隆主持,會中並邀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蕭新煌教授與徐火炎教授、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周陽山教授共同就民調結果進行分析與解讀。

游盈隆秘書長致詞時表示,今年是兩岸開放探親政策施行,兩岸展開交流第20個年頭,台灣人民如何參與、認知與評價這20年的交流互動,不僅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同時也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啟發性與深遠影響。他強調,本次民意調查問卷設計的重點包含了事實面、態度面與政策面;尤其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有關兩岸談話的部分重點轉化為中性的問卷題目,藉以測量台灣人民的態度傾向,民調結果絕對具有相當的即時性、新聞性與學術參考價值。
在這份民調中,主要發現包括:

一、 過去二十年間,近三成七的受訪民眾去過中國大陸; 而有高達八成二受訪民眾的親戚朋友,在過去二十年間,有去過中國大陸。

二、 在兩岸人員與經貿的交流方面,根據相關的統計顯示,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年來,我方前往大陸約四千五百萬人次,資金投入也至少達四、五兆新台幣,而對方來台的人員與資金卻很少,呈現一種不對稱、不成比例的的交流現象。對於此現象,有近六成的民眾認為這種交流現象不正常,二成四認為正常。有近六成二的民眾對此現象感到擔心,二成九不擔心。有近七成二的民眾認為政府需要針對此現象做積極管理,僅一成七認為不需要。此外,有近七成一的民眾認為中國政府應該要解除其人民與資金來台觀光或投資的相關限制,僅一成一認為不應該。

三、 在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年的成效方面,有近六成的民眾認為兩岸開放二十年,對消除兩岸敵意,增強互信有幫助,三成二認為沒幫助。有近五成九的民眾對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年的成效表示不滿意,僅三成表示滿意。有近五成五的民眾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印象不好,僅三成三表示好。有高達七成的民眾對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印象不好,僅一成七表示好。

四、 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看法方面,有近六成五的民眾不同意『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兩成四同意;有近七成八的民眾贊成『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最好是繼續維持國與國的關係』的說法,一成二不贊成;有近七成六不贊成『台灣的未來應由十三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決定』的說法,僅一成七贊成。

五、 對於台灣未來的前途方面,有近四成五的民眾選擇台灣獨立,選擇兩岸統一的民眾約為一成八,認為要維持現狀的民眾為兩成三;但進一步追問若無法維持現狀會選擇獨立還是統一,五成二的民眾選擇台灣獨立,兩成四的民眾選擇兩岸統一,仍然堅持要維持現狀的民眾約一成。

六、 對於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看法,有約六成三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民眾僅有一成四,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眾有約一成八。

游盈隆指出,經過綜整民調的發現後,他提出一些可供進一步解讀的現象,並據此提出「10問」,希望各界共同來思考:

一、為什麼有約6成的人一方面認為兩岸開放交流20年確實有助於消除兩岸的敵意、增強互信,但另一方面卻又不滿意交流的成效?

二、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對中國人民與政府的印象都不好,尤其是有高達7成的人,特別是年輕高學歷的人,對中國共產黨政府印象很壞?

三、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仍有高達65﹪的台灣人民不贊成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所提出的『台灣與中國同屬一個中國,是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且高達75﹪的30歲以下年輕人明白表示反對,為什麼?

四、何以兩岸開放交流20年,卻有高達76﹪的台灣人民反對『台灣的未來應由13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決定』?而且有高達83﹪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持反對的立場?為什麼?

五、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贊成台灣未來要獨立的人越來越多,且高出贊成兩岸未來要統一的人幾近2.5倍,這應作何解釋?並且現狀如果無法維持,有過半數的人贊成台灣獨立,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贊成統一,為什麼?

六、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自我認同是台灣人的比例節節上升(62.5%),而自我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節節下降(14%)?

七、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不論有沒有去過中國的人,都有近6成以上的人不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命運共同體?

八、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不論有沒有去過中國的人,贊成台灣獨立的都遠高於贊成兩岸統一的?

九、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不管有沒有去過中國,都有超過75﹪以上的人贊成「台灣與中國最好是繼續維持國與國的關係」?

十、為什麼兩岸開放交流20年,有去過中國大陸的人,比沒去過的,更反對台灣的未來應由13億中國人民共同參與決定?

游盈隆強調,進行民意調查是希望忠實反映台灣人民對特定議題的意見傾向。兩岸開放交流20年,台灣和中國的心理距離卻是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何以如此?孰令致之?未來又將如何?在在都值得深思。

參與解讀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蕭新煌教授表示,根據調查報告可以看到,兩岸交流20年的結果是「經貿向心、政治離心」,有高達61﹪的民眾認為兩岸間存在不對稱、一面倒的「不正常」現象,進一步解析這種「不正常」,其實就是過度依賴與對我不利,顯示民眾對兩岸全面開放交流,疑慮甚深。

周陽山教授認為,經由報告顯示,兩岸經過交流20年之後,雙方的敵對關係卻愈來愈強,讓人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愈來愈悲觀,這對兩岸的政府都應該是一個「警訊」。周陽山以「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來對兩岸互動的提出建議,並援引?國經驗借鑑,強調東、西德統一迄今仍然問題叢生,德東、德西依然無法「水乳交融」,德國如此,兩岸又何嘗不是。

徐火炎教授則指出,本次調查與歷年來所作學術性或政策取向之民調結果均相去不遠,顯示在這樣的民意結構之下,不論海基會或政府對於兩岸關係可以做的任何所謂「大膽嘗試」的空間都很小,值得政治人物深思;同時,民調結果也突顯出中國領導人不論是江澤民或胡錦濤強調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或「寄希望於未來」,都只是在為自己創造「下台階」,因為從中共對台工作的結果看,這些期待顯然都是落空的。

本次「兩岸開放交流20年全國性民意調查」係以電話訪問進行,調查時間為11月13日至14日,調查對象為台灣年滿20歲以上民眾,受訪成功樣本1076人,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正負2.99﹪。(2007/11/28)

回頁首